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06-24 18:02戴丽萍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篇解题文本

戴丽萍

综观近年英语高考,我区考生表现出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和较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结合调研,笔者也发现了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下面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听力题,因听前不会审题或审题不仔细导致答非所问,因听中不会做简要记录导致漏掉关键信息,因词汇积累不足而对听力材料中的语境、数字、地名、人名等不够敏感;阅读理解题,因联系上下文、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及相关的文化知识欠缺等导致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薄弱,因缺乏有效的解题方法导致未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完形填空题,因对考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简称)词汇掌握不好、逻辑思维能力欠佳、解题技巧缺失、不理解文化内涵、中文思维严重等,导致解题时脱离语篇主题,不能依据上下文解题,答案出现主观臆断或定势思维现象;语法填空题,因语言知识不扎实或粗心大意,导致不能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有效提取并运用相关的语法及词汇知识;短文改错题,因不熟悉考点、查错纠错能力薄弱导致不能正确改错;书面表达题,因审题不仔细导致在写作时遗漏要点或要点未充分展开,因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偏差导致中式英语现象或语言错误多、表述不切题。结合我区各地在一线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在高考中出现的所有答题问题,其实都与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息息相关。即将开始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高中各个学科教学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与时下课标与考纲中的课程目标要求一脉相承。核心素养欠缺,导致学生在高考答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应对语篇情境下对学生语言能力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一、由高考阅读类试题中的答题数据分析考生的核心素养缺陷

笔者这里所说的阅读类试题,不单纯指阅读理解题。笔者以为,在高考试题中,阅读类试题应包括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这几大题型,它们不仅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而且考查考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在英语阅读和考试中运用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基本体现了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由2017年新考纲和考试说明来看,英语完形填空题、语法填空题及短文改错题都是以语篇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的词汇运用能力、语法运用能力及自觉发现并纠正包括词法、句法、行文逻辑等类型语言错误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成为顺利通过阅读类试题考查的必备技能。下面,笔者结合我区考生在近年高考中阅读类试题的答题数据来分析考生在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缺陷。

(一)理解主旨要义的能力及相关解题技能

以2016年全国Ⅲ卷“阅读理解”D篇第15题为例,全区考生的答对率为58.05%。该文作者通过调查说明在社交网络上正面消息比负面消息传播得更快,试题设问:What can be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根据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By tracking peoples e-mails and online posts,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good news can spread faster and farther than disasters and sob stories(通过追踪人们的电子邮件和网帖,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好消息比灾难和悲伤的故事传播得更快,影响更深远)”可以准确推知,答案应为“D.Good News Beats Bad on Social Networks(在社交网络上正面消息比负面消息传播得更快)”。D选项中出现了文章中的两个关键词“good news”“bad news”,使讀者一看便知整个语篇的主要内容;A选项(Sad Stories Travel Far and Wide)和B选项(Online News Attracts More People)的陈述比较片面、欠缺比较对象,误选这两个选项的考生人数分别为25 041人和44 837人;C选项(Reading Habits Change with the Times)的中心词偏离了文章的中心词,误选的考生人数仍高达45 090人。这说明考生不仅理解语篇主旨要义的能力薄弱,而且缺乏排除干扰项的基本解题技能。

(二)正确理解和查找解题信息的能力

2016年全国Ⅲ卷“阅读理解”C篇第28题,全区考生的答对率为64.08%。该文主要介绍了英国的“苹果节”,试题设问:What can people do at the apple events?根据文中信息“Visiting an apple event is a good chance to see,and often taste,a wide variety of apples(人们参加苹果节庆祝活动有机会看到和品尝到各种各样的苹果)”可知,答案应为“D.Taste many kinds of apples(品尝各种各样的苹果)”;而误选“B.Visit fruit-loving families”的考生有45 403人,误选“C.Plant fruit trees in an orchard”的考生有33 876人,说明这些考生不能正确理解文本信息并准确查找具体的解题信息,以致答非所问。再如2015年全国Ⅱ卷“阅读理解”B篇第27题,文章主要介绍了改变屋内环境调节饮食的方法,试题设问:What are people advised to do at mealtimes?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第一句“Downsize the dishes(缩小餐具)”和第三句“When we choose a large spoon over a smaller one,total intake jumps by 14 percent(当我们选择较大的汤勺而不是小汤勺的时候,我们的摄入量会增加14%)”可以推知,答案应为“C.Use smaller spoons(用小的汤勺)”;误选“B.Play fast music(播放节奏快的音乐)”的考生有65 139人,估计是受了文中“turn on relaxing music(播放令人轻松的音乐)”这句话的影响,但是,二者句意有相当距离,说明考生理解信息和查找解题信息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三)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含义的能力

2016年全国Ⅲ卷“阅读理解”C篇第10题,全区考生的答对率仅为39.66%。试题设问: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hrase“a pipe dream”in Paragraph 3 mean?由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but youll need a warm,sheltered place with perfect soil to grow it,so its a pipe dream for most apple lovers who fall for it(它需要在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中才可以种植,所以对于大部分喜欢这种苹果的人来说是一种幻想)”可知,这种苹果是不易种的,由此可推出答案为“B.A vain hope(一个虚幻的希望)”;误选“A.A practical idea”“C.A brilliant plan”“D.A selfish desire”的考生分别为59 528人、65 730人和40 654人,说明考生在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测和理解词汇意义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完形填空中,这种能力体现为准确地把握上下文语境,对空缺处的单词或短语的含义进行准确的推理判断。如2012年大纲版全国卷完形填空第36题,其语境是“Body language is the quiet,secret and most powerful language of all!It speaks 36 than words(体态语是安静隐秘的,是所有语言中最强大的语言!它比话语更有力)”,选项为“A.straighter”“B.louder”“C.harder”“D.further”,根据前一句中出现的关键词“powerful”可以推知,答案应为“B.louder(响亮地)”,而误选“A.straighter(直接地)”的考生达97 226人,全区考生的答对率仅为14.24%,说明考生在这类题型中,因不能准确地识别前置信息词而极易出错。

(四)根据语篇信息和结构特点做出逻辑推理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2015年全国Ⅱ卷“阅读理解”D篇第35题,全区考生的答对率为47.96%。该文介绍了几则“一日游”广告,试题设问:Why is Hampton Court a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考生只要能从文中找出下面这句解题信息“With 500 years of history,Hampton Court was once the home of four Kings and one Queen(汉普顿宫曾经是四任国王和王后的行宫,已有500年的历史了)”,便可推出正确答案“A.It used to be the home of royal families(它曾经是皇室的居住地)”。遗憾的是,误选“B.It used to be a well-known maze(曾经是著名的迷宫)”的考生人数高达61 024人,说明考生读取文中基本信息并进行简单推理判断的能力都非常薄弱。

在“阅读理解”第二节“七选五”题型中,把握语篇结构进行逻辑推理、做出准确判断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如2016年全国Ⅲ卷“七选五”第19题,全区考生的答对率仅为33.59%。该文主要介绍了一些买鱼和烹饪鱼的常识,根據第19空前一句“Any fishy or strong smell means the fish isnt fresh(有腥味或者味儿太大的鱼不新鲜)”,按照因果关系、语义连贯来推测,空缺句应为“A.Do not buy it(不要买这种鱼)”,而误选“E.The fish will go bad within hours(这种鱼会在几小时内变质)”的考生高达101 716人,说明大量考生没有准确把握本文主旨、语篇结构和逻辑关系。

(五)用英语思维和中外文化理解的能力

2015年全国Ⅱ卷“阅读理解”A篇第24题,全区考生的答对率为42.01%。该文作者诉说了自己在购买彩电后所遇到的种种麻烦,试题设问:How does the author sound when telling the story?要判断作者讲述经历时的语气,可以参考文中下面的细节:“Sometimes this technique would not work,and I had to pick up the set and shake it to remove the sound.I actually began to build up my arm muscles(肌肉) shaking my set(有时,这种技巧不起作用了,于是我不得不搬起电视机来摇动想消除那种噪音,实际上我是在通过摇动电视机来锻炼我的手臂肌肉了)”显然,作者的语气是“D.Humorous(幽默的) ”,想必误选“B.Anxious(焦急的)”的69 892名考生是不了解外国人的幽默心理,这便涉及了文化理解的问题。又如2014年大纲版全国Ⅱ卷的完形填空第38题,全区考生的答对率仅为28.62%,其语境是“They both knew that if Simon 38 alone,he would probably get back 39 ”,其中第38空的选项有“A.climbed”“B.worked”“C.rested”“D.continued”,根据上下文意可知,“他们两个”都明白如果Simon独自“继续”下山,他可能可以安全地回到营地,所以答案应为“D.continue(继续)”,而误选“A.climbed (爬)”的考生人数高达123 080人,占考生总数的44.79%,估计考生是受了中文“爬下山”的语法习惯的影响而舍弃了D、误选了A。用英语思维,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一个普遍的弱项。

(六)在语境中运用词汇及语法知识的能力

2016年全国Ⅲ卷,我区考生语法填空题零分人数为34 679人,短文改错题零分人数为68 295人,如此高的数字足以说明,相当多的考生不能在语境中正确地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即语用能力薄弱。如2015年全国Ⅱ卷语法填空第70题“the Pueblo Indians figured out exactly 70 thick the adobe walls needed to be to make the cycle work on most days.(普韦布洛印第安人想弄清楚这种土坯房的墙壁需要多厚才能使这种循环在大多数的日子里起作用)”,根据句意需要应填how,但相当多的考生填了what、which、if、whether等,说明考生没有读懂这个句子、不能正确划分句子成分,因而不能在语境中正确地运用所学的从句知识填空。

二、学生核心素养缺陷的课堂根源及解决策略、落实方法

考生在高考答题过程中出现的这错那错,其实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致错的根源。课堂教学不着力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在考场上很难左右逢源、灵活应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有五个维度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新高考英语试题以能力立意,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出台了《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将英语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浓缩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更加强化了对学生使用地道英语阅读、思考、表达的学科素养培养目标,而这与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新高考的能力立意要求其实是一以贯之的。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传统英语课堂中的常见问题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文本解读意识和能力,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僵化、单一且步骤松散,教学方法陈旧,习惯用自己的理解、讲解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欠缺对学生阅读方法与技能的指导,不能关注知识与方法的有效衔接,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严重不足;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认知和思维挑战,不能引导学生在独立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导致学生思维品质低下,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在高考阅读理解和解题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结合笔者多年在全区各地指导教学时的发现和思考,以及自己在一线教学的经验体会,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意识和能力以及教材统整意识和能力,课堂实施策略如下:一是全面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意识和能力,使之自觉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分层展开;二是强化教师的教材统整意识,提高教师的教材统整能力,使之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能够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将文本信息“活化”成话语、“活化”成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化”成学生的交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科思维及相关背景知识;三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以此修练文化品格,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二)改变课堂生态的核心方法

为了落实以上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教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生态。

1.关注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解读文本需要关注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解读文本的结构,了解文本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是深入解读语篇背后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熟悉语篇的背景文化,学会从作者的立场出发,用英语思维,顺应语境对语篇语意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第三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判断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学会将信息与自身认知结构相关联进行推理判断,不断提高思维品质。

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意义,在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组织高品质的教学活动,發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组织教学英语化、设计活动情景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是笔者推荐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有效激发并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证。为了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定位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想方设法从多种渠道去获取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信息,找出可以增加的知识点,不断拓宽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教授人教版必修4 Unit 3 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笔者分析:本文简要介绍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生,重点介绍了他在无声电影时代的精湛表演,着重介绍了以他为代表的非语言形式的幽默艺术,因此,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可设为“1.了解非语言形式的幽默艺术;2.了解世界著名的电影演员,特别是要了解戏剧大师卓别林以及他在无声电影中的精湛表演;3.进一步提高阅读时猜测、略读和归纳的能力;4.学习并掌握动词-ing形式作表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的用法;5.学习并掌握本文出现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其中可以增加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分析卓别林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功的决定因素,顺势在学生脑海中树立起一个勤奋、乐观、坚忍不拔的人物形象,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文化品格。

在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能够张扬文化、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语句,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和外国文化的理解。比如教授人教版必修2 Unit 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文中有这样一段话:In fact,the room was not made to be a gift. It was designed for the palace of Frederick I.However,the next King of Prussia,Frederick William I,to whom the amber room belonged,decided not to keep it. In 1716 he gave it to Peter the Great.In return,the Czar sent him a troop of his best soldiers.这段文字只是陈述了一些基本史实,教师在让学生读完这段文字后可以安排这样的小组讨论:普鲁士国王为什么决定不要琥珀屋了?为什么要把它送给彼得大帝而不是其他国王?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去追问史实背后的“真相”,打通学科壁垒,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提高思维品质,培养文化品格。再如某年5月笔者执教人教版高一(下)Unit 18 New Zealand,文中讲到了新西兰的气候,笔者顺势设计了下面这个小组讨论的话题:If now we have a chance to travel in New Zealand,What clothes should we take?Why?以此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抓住单元主题整合教材,建立六要素整合的学习活动观

教师整合教材内容的关键在于抓住单元主题,厘清主线,通过设计得体的教学活动来统率教学内容,建立起六要素(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整合的学习活动观。比如教授人教版必修1 Unit 5 Mandela,首先要抓住该单元主题“伟人的品格,伟人的生平”,然后分别以伟人的品格、伟人的生平为主线设计课前、课中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课前学习策略和内容,可以是分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材料,比如Mandelas political ideas or beliefs等,并在课中的前三分钟进行观点分享。关于课中教学,笔者推荐活动教学策略,以活动带动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比如关于伟人品格,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认识伟人Mandela的高贵品质以及作为领袖的非凡魅力”,通过组织讨论“What makes Mandela so great a man?”的教学活动,将育人目标(学习Mandela的高尚品格)融入教学内容(学会归纳内容)与教学过程(学习用英语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中;关于伟人生平,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让学生学会梳理语篇的主线(因语篇为记叙文,可引导学生以时间为主线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梳理文本基本信息,了解Nelson Mandela的生平及其与Elias的故事),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掌握语篇中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而要真正掌握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必须同时围绕主题设计适合的听、说、写活动,比如设计一次采访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相应的主题情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参与活动等。以上整合后的学习内容能紧扣主题,抓住板块间的连结点展开主线教学,将各个板块分散的语言知识自然地融入到精心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实现了对语言、文化、思维的深度整合,使学生得以入情入境入理地展开英语情景下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3.阅读活动设计两个重要的关注点

阅读活动设计的首要关注点,是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能力。英语阅读技能通常包括预测(predicting)、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细读(careful reading)、归纳(summarizing)等,阅读能力包括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作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态度等七个方面。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需要在閱读实践中领悟,阅读技能和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习得。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浏览标题和图片等方式“预测”文章内容,通过“头脑风暴”激活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文章首段或每段的首句获取文章主旨大意,运用思维导图或表格梳理文章脉络和主要内容,通过上下文或运用构词法知识等来猜测文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运用导学案引导自主、有效阅读,等等。为了引导深度阅读,教师须精心创设静心阅读和踊跃交流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知、领悟、推理、转化等思维活动,实现对文本信息的了解、发现和理解,同时实现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在进一步内化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题材知识等来形成新的认知,进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执教新人教版必修2 Unit 1 In Search of Amber Room,当学生搜集、理解了教材中的基础信息之后,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活动:Suppose you and your parents will visit the Amber Room,would you please tell them the story of it before you go into it?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教学必须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和思维,这是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为此,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须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执教人教版教材Lesson 34,Unit 9,SEFC Book II Saving the Earth(拯救地球),讲到Pollution这个内容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地球在流泪的图片,然后问学生:Why is she so sad?What have we done to her?Have we done something bad to her?以此引发学生思考:What damage has human beings done to the earth?同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学生的思路被打开,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迸发出来。在上New Zealand一课时,笔者了解到学生都很喜欢电影The Lord of the Rings,而这部电影的三部曲都是在新西兰取景拍摄的,影片中的画面展现了新西兰的美丽风光,让人印象深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从这部电影的DVD中剪辑了一分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之后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What did you see in the short video?What impression did New Zealand leave on you?Why not go there?But where is it?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踊跃表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在“三化”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年来,笔者带着自己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以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Stephen D.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为基础,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实施了融合新课程理念的高中英语“三化”阅读课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三化”,指的是组织教学语言英语化、设计教学活动情景化、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创造性思维活化教材文本,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实践恰好与教育部倡导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相吻合。

(一)必修新授课中的“三化”阅读课教学及任务型活动设计

必修新授课“三化”阅读课教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教学环节:引入(Lead-in)→启动(Elicitation)→输入(In-put)→加工(Practice)→输出(Out-put)。每一个环节,都深刻体现“三化”阅读课教学特征:在引入(Lead-in)环节,教师通过设计课前主题演讲或表演,把学生带入愉悦合作的学习情境,激发兴趣,激活个体知识结构;在启动(Elicitation)环节,教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演讲或表演中相机找准切入点,引出新授课文本话题,创造阅读期待;在输入(In-put)环节,教师运用阅读微技能引领学生获取充足的文本信息,包括“浏览图片或标题进行预测→略读标题或首段获取文章大意→寻读获取事实细节→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本→挖掘文本深义,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加工(Practice)环节主要是加工语言和文本信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发展学科技能;输出(Out-put)环节主要是设计多种多样的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讲真话、做实事,形成语言能力。通常任务型活动设计需要依据课程需要并结合学情相机展开,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因任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任务型活动。

第一,文本细节整理活动。教师依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各种细节问题,让学生在课前独学的基础上展开课前小组学习,以组内问答方式促进对文本细节的把握;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把握文脉;最后是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和评优。该活动通过问题引领,可有效促进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提升,并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和语言能力,逐渐学会查找具体信息和进行知识归纳,有效训练获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点发散”深度探究活动。为了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营造课堂学习的思辨氛围,我们常常选择文本中的某一个点来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在组内通过协商、讨论加以解决,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帮助。活动程序如下:设置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归纳总结。该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5 Unit 2 Puzzles in geography时,就可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如下“点发散”问题:“Why is London the capital of English,Great Britain and the UK?”當学生探究出来的答案仍然浮于表层时,教师还可以使用追问策略,上面这个“点发散”的追问可以是“If you go to London,what will you want to experience there?”。

第三,学生组内备课主题教学活动。通常是教师先选择一些易于理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作为主题,让学生模仿教师分小组集体备课、编写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指定一两人上课。该活动的基本程序如下:教师确定内容→学生写教案→学生教学→师生评价→师生总结。以人教版Book 2A Unit 3 Body Language学生组内备课主题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该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查找资料、编写教案;学生查到了很多关于kiss,touch,handshake,nodding等体态语在不同国家的相同或不同意义的资料;最后,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执教,听课师生对学生的课做出评价、补充和总结。

第四,课内现场采访活动。让学生作为采访者在课内完成现场采访,采访者须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观点提炼,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一问一答中自然完成交际任务。要求采访者必须在听清、听懂对方回答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迅速反应,提炼观点。采访活动的一般程序:设置情景→提出问题→现场采访→采访者总结观点。比如笔者曾在一次教育部举行的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上了一节示范课,上课内容是人教版Book 2B Unit 9 Lesson 34 Saving the earth,当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英语骨干教师听课,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4人1个采访组,分头去采访老师,了解听课老师们所在城市的污染情况,之后回到座位上讨论,并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最后是小组代表展示。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给该市市长写一封治理污染的建议信。这种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也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为积极、主动。

第五,模拟真实情境任务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来设计各种真实性的任务,使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任务的驱动和完成来获得有效的、高品质的语言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基本操作模式如下: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小组或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例如:学完人教版高三Unit 16 Finding a job之后,笔者设计的模拟真实情境任务活动是让学生填写工作申请表、写求职信,并尝试去找工作、进行求职面试等。

(二)选修课中的阅读教学

选修课中的阅读教学包括教师主导的阅读赏析课和学生自主的分主题阅读课。

阅读赏析课是必修课阅读教学的延伸,涵盖的内容很广。教师需要从选修教材的阅读文本中深入挖掘那些能够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并适当拓宽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注意强化课程的鉴赏和陶冶情操功能,创新教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其基本操作模式是“话题导入→文本赏析→激疑探究→联结生活→实践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我们还开设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主题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阅读英语报刊、经典名著简写本、时事文本等,之后再进行课堂阅读分享和赏析,或者组织学生赏析文本,或者组织学生分享、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学生自主的主题阅读选修课,必须让权于学生,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读所思所获;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所思所想,在课堂中主要起引导和“点睛”作用。该课型的基本操作模式是“情景导入→分享内容,复述故事→分析文本思想或人物性格→分享阅读收获”。

(三)阅读类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及各题型复习和解题要领

高考英语阅读类专题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基于学情、围绕考纲,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重视阅读方法和解题方法指导,课堂特征以“三动”(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为主,与阅读教学新授课有明显区别。其基本教学模式为“课前教师布置精选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了解学情,针对学情作教学设计→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总结解题策略、方法”。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应特别指导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缺陷究竟是属于知识型的还是技术型的,然后指导学生制定有效的提高措施,并监控落实。比如某次月考的一道主旨大意选择题,全班53名学生只有12人选对,评卷环节,笔者将学生分成了10个组进行讨论,把答对的学生分到10个小组中,最后才发现学生错选是没有关注文章的中心词、不了解干扰项的特点所致,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并带着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强化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我们分题型讲解阅读类专题复习课的复习和解题要领。

1.“阅读理解”专题。复习课重点训练学生“读得懂(文章体裁,词汇,长难句)→懂得做(仔细审题,解题方法)→做得对(答题有依据,弄清错题思路,熟悉干扰类别)”。根据“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我们给出的解题原则是“依据文章(according to)、关注细节(key information)、重视首句(the topic sentence)、围绕中心(main idea)、言外之意 (whats implied)、思路吻合(be consistent with)、合乎逻辑 (be logical)、答案最佳(the best answer),切忌主观臆断”。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容易落入干扰项的陷阱,我们给出的解决对策是先弄清干扰项的特点“扩大范围、缩小范围、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细节错误、词汇陷阱等”,然后针对这些特点给出排除干扰的方法,如:备选项的中心词背离文章主题思想的不选,文中叙述的事实(推断题)不选,文中无依据的不选,太绝对或太片面的不选,偷换概念的不选,与细节信息相反的不选,等等。

2.“完形填空”专题。围绕语篇的中心思想,抓住一个“形”字,使缺漏的语篇恢复完整;解题的办法是“通读全文抓文章主旨、情感基调(所有的答案均应围绕它)→依据上下文(线索)、固定搭配(或习惯表达)、逻辑关系、合理推理等确定选项→代入选项,通读检查”。

3.“七选五”专题。按照“主旨大意+上下文衔接”的原则解题,具体方法是“仔细阅读首段获取语篇大意→分析语篇结构及逻辑→运用方法解题(同词重现、同范畴词同现、近义词同现、反义词、关联词、指代词、前后照应词句等)→代入选项,重读检查,确定答案”。

4.“语法填空”专题。指导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知识解题,不能只考虑语法、词汇。语法填空题的特点是“基础知识为主,突出语境,强调运用”,解题重点是明晰考点,相应的解題方法是“通读全文抓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结构、上下文逻辑→试填→代入所填内容,通读检查,确定答案”。

5.“短文改错”专题。指导学生了解考点,掌握解题方法。其解题方法是“通读全文抓文章主旨→查找时态语态错误、人称代词错误、逻辑错误(如and,or,but)→对语篇进行逐句分析,进一步查找错误(如名词单复数、冠词的泛指&特指、介词、词性变化、从句类型、主谓一致、谓语与非谓语动词等)→根据考点检查是否修改齐全→通读检查,确定答案”。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应在教、学、考之间架起自然衔接的桥梁,引导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和问题解决活动中,自觉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将语言学习从表层引向深层,同时自觉强化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语篇解题文本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