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旅游带动扶贫开发

2017-06-26 07:51肖鼎光
重庆行政 2017年2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肖鼎光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重庆市主要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大都分布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旅游潜力巨大。特色旅游是依托地方自然生態、历史文脉等旅游资源,挖掘或构造特定旅游项目及产品,针对特定旅游市场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重庆市涪陵区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借助市委市政府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东风,充分挖掘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旅游,对全市特色旅游扶贫开发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涪陵区大木乡发展特色旅游带动扶贫开发的经验

大木乡位于涪陵区东南部,是涪陵、武隆、丰都三区县交界之地,幅员面积96.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其中市级贫困村就有5个,2015年末人口为1924户4204人。2006年以来,大木乡以特色旅游扶贫为龙头,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先后启动90个试点项目,使荒山变宝地,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贫困乡到脱贫示范乡的快速跃升。

一是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秉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几年来森林面积从7.74万亩增加至10万多亩,森林覆盖率由76%提升至82.5%。全年365天空气质量均为优,PM10监测值都在优以上。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关闭集中养殖场,开工建设标准化的污水处理厂,关闭了辖区内的2个小型煤矿和1个采石场,农村垃圾实现了村收集、乡处理。

二是注重发挥特色旅游的促进带动作用。自2006年以来,大木乡一直将旅游业作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有计划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一个传统农业乡镇逐步转型为旅游乡镇。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启动大木乡特色旅游示范带建设项目,建成大木花谷花语酒店等农庄酒店14家,农家乐258家,总接待床位4144张。以旅游业带动商贸业,建成大木乡土特产交易中心,新建1家四星级酒店,引进3家知名餐饮连锁店和超市。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大力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建成红河谷采摘园等观光体验园区,主打土蜂蜜、天麻、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观、娱、购一体化。截至目前,全乡有3200多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地创业就业、脱贫致富。

三是将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推行“一景区一场镇”模式,按照欧洲小镇的标准,将场镇与景区有机融合。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向小场镇集中,加强水、电、气、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既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又为景区分担了旺季时的接待压力。随着与游客接触的增多,农村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个人素质得到提升,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意识、经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一村一品”带动整乡脱贫。截至2016年,全乡重点推出糯玉米、肾豆、蜂蜜、高山蔬菜、红心猕猴桃、天麻、黑土猪、山羊等特色旅游商品,完成国家“三品一标”认证2个,培育重庆名牌农产品1个,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乡融合、多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5年,全乡GDP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118元和10378元,分别是2006年的12.5倍和4.28倍。

二、旅游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旅游开发带动扶贫脱贫,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但同时,一些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是少数地方将特色旅游扶贫开发简单等同于旅游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未能充分兼顾贫困人口经济利益,增加贫困人口发展机会。

二是缺乏区域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由于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个别地区出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问题,盲目提高客流量,扩大旅游规模,致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地区的旅游开发只是简单仿效其他景区,不注重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致使旅游项目质量、格调不高,缺乏竞争力。

三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现有旅游业管理体制存在过于强调直接管理、多头重复领导、权责不清等问题。同时,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标准较高,而目前贫困地区旅游业从业人员不少属于临时招聘,缺少专业培训。

四是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问题突出。由于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不符合参与特色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贫困户大多和相关扶贫政策“沾不上边”,特色旅游扶贫工作的针对性亟待提高。

五是群众受益不均。个别地区在打造好旅游项目以后,不少开发商为了便于管理,打着“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旗号,大量从外地招聘员工,将当地群众排斥在了产业受益者之外,或是将旅游项目中的经营单元外包,使当地群众丧失了创收的机会。

三、立足长远规划,坚持配套发展

旅游扶贫开发将地方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在全市当前的脱贫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追求短期效益,做好长远开发规划,找准特色,配套发展,力争实现让多数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一是建立合理的旅游规划机制。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渝东南渝东北“大旅游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各生态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各区县之间旅游产业合作、互补的关系,避免“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完善扶贫攻坚的旅游扶贫配套政策,从资金、项目、宣传等方面对贫困区县作出倾斜,积极支持贫困区县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重点做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充分考虑特色旅游发展需要,加强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二是注重发挥旅游富民惠民效益。把惠民富民作为发展特色旅游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着眼于增加群众收入,为群众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强化旅游扶贫对象的筛选机制,发挥各利益主体的积极协调作用,建立政府主导的利益共同体共生机制,解决旅游扶贫中的“飞地”现象,处理好外部投资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双赢”。依照不同目标市场定位,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丰富性和文化独特性优势,尽可能地利用当地资源和物产提供服务,由外来投资者和当地居民提供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实现利益互补。

三是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兼顾特色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尤其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产生旅游污染。建议市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涉及旅游开发的有关法规、条例,严格开发前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监测,避免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简单、粗暴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在旅游高峰期,要合理控制游人流量,减轻景区的环境承载压力。

四是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各地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应注重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做到“各美其美”、“各优其优”。不同风格的特色旅游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如有历史文化特色和韵味的民居建筑、有独特地理环境下生长的植被、原汁原味的农业形态等,决不能脱离实际标新立异。如可鼓励大都市区的郊区发展农业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保持特色旅游资源的乡土性和原真性,营造乡村意象,满足都市高层次文化旅游者的需求。

五是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旅游开发资金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整合力度,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多渠道筹措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建议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统筹高山移民、整村扶贫、产业发展、扶贫培训等资金,整合其他部门项目资金,优先扶持旅游开发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激活农村闲散资源,破解旅游开发资金难题。

六是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人才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障。不少贫困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却缺乏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制约本地旅游业发展。各级旅游部门应把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摆在首位,坚持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育和管理机制。同时,采用干部挂职锻炼、结对子等帮扶措施,开展广泛多样的教育培训,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

七是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是人即贫困人口,旅游开发不是目的,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才是目的。在开展旅游扶贫开发的时候,必须同时在贫困人口中同步開展教育和帮扶等服务工作。通过树立榜样,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使其能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旅游开发中去,通过辛勤劳动来使自己彻底脱贫。

作 者:重庆市委研究室经济二处处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创意农业和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磐安县维新乡溪下路村为例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6上海特色旅游食品新入选名单
基于3D打印技术的旅游商品创新研究——以浙江特色旅游纪念品为例
图们江流域朝鲜族特色旅游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