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 远村日子红

2017-06-26 14:03李艳
当代党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河村乡亲们大棚

李艳

2017年5月4日上午,开州区九龙山镇双河村。

一个蔬菜大棚里,自动喷灌机正在运转,不断发出“沙沙沙”的轻响,仿佛细雨轻拍树叶。

少顷,两亩青椒地喷灌完成。瞅着长势喜人的青椒,42岁的种植户徐昌银眯眼含笑。

“如今,我家脱了贫,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这多亏有陈昌华帮忙哟。”徐昌银说。

山的“咒怨”

2010年冬天,一个寒冷的下午。

双河村一座破旧农舍里,徐昌银缩在炭火盆旁,盯着家里墙上越来越深的裂纹,吧嗒了一口烟。

青烟飘过眼际,徐昌银像是被烟雾熏了眼,不禁皱了皱眉头。

体弱的妻子、残疾的妹妹、正在读书的儿子……生活的艰辛浮上眉梢、压在心头,让徐昌银直不起腰、喘不过气。

徐昌银的愁苦,村里上百户乡亲都感同身受——全村817户村民,建卡贫困户就达107户。

双河村地处群山深处,平均海拔850米,周遭密布的山坳就像一条条鸿沟,阻断了村子通往富裕生活的道路。

在三峡库区绵延的大江之畔,在武陵山区陡峭的群山之间,不少贫困乡村都如双河村一样,村民们千百年来虽心怀富裕梦想,却又只能凝望着山河阻隔摇头嗟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各级党委、政府脱贫工作力度持续加大,举全市之力吹响了消灭贫困的冲锋号。

这号声,很快响彻双河村。

2013年2月,当地新一轮扶贫工作启动,镇党政领导班子全体出动,各自划定“责任田”,对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帮扶。

时任九龙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昌华来到双河村,担任驻村干部。

进村后,陈昌华立即入户调查,很快锁定了第一个目标:基础设施建设。

心的凝聚

2014年1月的一天,双河村村委会办公室挤满了村民代表。

人群之中,陈昌华神情严肃,慷慨陈词:“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相信村里一定能脱贫致富!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硬化影响1500多人出行的7.29公里村级公路。修路预算要400多万元,现在请大家集体表决……”

修路当然是好事,村民代表齐刷刷举起了手。

消息传出,乡亲们却又隐隐担忧——

“455万元,哪里去找这么多钱?”

“驻村领导说的比唱的好听。”

…………

面对这样的议论,陈昌华立下誓言:“村里祖祖辈辈不敢想的事,我们就是要做成,让乡亲们长长志气!”

争取扶贫资金,发动有承受能力的村民进行带动,争取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捐资……8个月后,村里凑足了资金。

2014年9月开工那天,徐昌银和村民们涌到村头,遥望进场施工的工程机械滚滚而来,一种炽热而美丽的情感涌上心头。

盯着徐昌银和乡亲们因为兴奋而涨红的面庞,陈昌华深深地体会到,这样的情感,叫做希望。

业的振兴

2015年,重庆打响脱贫攻坚战。

陈昌华也由驻村干部转变成扶贫“第一书记”,工作要求更细,肩负的责任也更大。

2015年9月的一天,一个身影出现在徐昌银家门前。

徐昌银抬头一看,来者正是陈昌华。

“你们家脱贫有门路了。”陈昌华抬脚迈进大门,立马向徐昌银报喜,“你和你爱人都有劳动力,就是缺少脱贫项目。现在,你们可以搞大棚蔬菜种植,还有政策支持!”

“大棚蔬菜?我们倒不是怕辛苦,就是怕菜卖不出去。”闻言,徐昌银妻子道出顾虑。

原来,陈昌华以前就建议过徐昌银一家发展大棚蔬菜,却因没有找到稳定销路而作罢。

而这次,陈昌华却是有备而来:“你们放心,销路我已经给你们找好了。”

原来,为帮助村里解决农产品销路,陈昌银当起了“菜贩子”——在他的撮合下,镇上部分餐馆和相关单位与徐昌银订立了购销合同。

看到销路找到了,徐昌银夫妻俩决定放手一搏。

很快,夫妻俩流转承包了十余亩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

2015年底,徐昌银种植的蔬菜迎来了第一轮收获。

望着满棚长势喜人的蔬菜,回想过去贫困的生活,徐昌银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没想到我家还真的脱贫了,这多亏了陈书记。”

随着村里道路修通,效益农产品卖出大山,越来越多的“徐昌银”也脱了贫。

情的延续

2016年3月,双河村田间生机盎然。

一块水田旁,陈昌华用手扶了扶眼镜,弯腰脱下皮鞋,挽起裤脚,将一担秧苗挑到肩上,帮贫困户插秧去了。

每逢农忙时节,陈昌华总会给贫困户搭把手,帮着做一些农活。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陈昌华和村干部也找到了脱贫新途径——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发展,双河村发展了面积达300余亩的无花果种植基地。

徐昌银也参与了进来。

如今,望着家里两亩已经抽枝的无花果树,徐昌银信心满满。

而在徐昌银家后院,新建的禽舍也热闹非凡——凭借扶贫工作队送来的20只黑土鸡,他家搞起了效益养殖,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和徐昌银一样,村里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村里引进了米业加工厂,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作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公斤以上,带动871户村民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000多元……

2016年11月底,随着一系列扶贫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双河村达到了脱贫“摘帽”要求。

不久后,陈昌华被调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担任副局长。

临行那天,不少村民前来相送。

“我将永远牵挂这里。”陈昌华眼眶泛红,与乡亲们一一握别……

陈昌华乘坐的汽车,沿着他当初主导修建的村道渐行渐远。

在道路的另一头,红日照耀下的群山雄峻依旧,而那深山远村里的生活却已迥然不同。

【采访札记】

重庆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既有大江大川,也有群山连绵,这样的先天条件,决定了重庆山水层叠的天然景观,也造成了重重阻隔、交通艰难的自然地理。

在重庆特别是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不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相对欠缺,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薄弱,不少贫困群众生活还很艰难。

也正因为如此,重庆一直在努力补上这块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重庆上下一心、万众协力,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长期盘踞在巴山渝水之间的贫困发动总攻。

在这场攻坚战中,众多贫困群众的命运正像徐昌银一样被逐渐改变。

原本萧条偏僻的村里,住进了“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修起了寬敞的公路和村道,建起了效益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厂……在乡亲们一点点丰满起来的荷包中,在贫困户脱贫摘帽后的笑容里,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河村乡亲们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