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之美 听古人之心

2017-06-26 09:22许厚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赏景

许厚文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瑰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重视对其的赏析。本文从景、情、义、理、写作方法五个方面指导学生如何赏析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 赏景 赏情 赏义

我国古代诗词曲语言精炼、感情丰富、思想深邃。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一、赏“景”

古诗词中的“景”,是一种物候现象,传递着诸多信息。我们可从“五看”着手赏析:

1.从景物描写的顺序看:景物按照哪种顺序呈现?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从景物出现的时令看:它描绘的景物是哪一个时令的?景物反映出此时此地怎样的天气、气候特点?

3.从景物被感知的角度看:所描绘的景物是通过哪些感官感知的?

4.从描写景物的角度看:所绘的景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

5.从描写景物的修辞方法看:所描写景物主要采用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现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分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们依照前面介绍的赏析顺序去赏读它:

1.本诗描绘了孤山寺、贾亭、水面、云彩、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十二景。第一联、第四联视野开阔,大处落笔;中间两联视线收缩,小处着墨,全景按照由远及近又及远的顺序逐一呈现。

2.本诗描绘的画卷清新祥和,景物反映出钱塘湖的早春湿润温和的气候特点。

“水面初平云脚低”铺展了钱塘湖上空云彩低垂欲坠,天地间湿漉漉的景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展现了钱塘湖早春时节暖日融融,莺飞燕舞的欢乐情景。

3.诗中景物主要通过视觉感知。

本诗着重动景形实声虚,却又从听觉暗示了莺燕之声。

4.诗中画卷主要从正面进行描画,跟着诗人的眼睛,我们已经能领略钱塘湖早春之概貌。

5.诗中采用了拟人修辞方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之景跃然纸上,这就是拟人修辞的作用。

二、赏“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抒情性是古诗词的重要特性。

有的古诗词,情感似大河决堤,直扑读者,夺人心魄。有的古诗词,情感含蓄隐晦,如月影如井,似有若无,品味这类诗词,只要记住一点即可:景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物,有什么样的景就有什么样的情,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

如写“月”,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流淌着词人对盛夏田野月夜的欣悦之情,无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钩钓着的一团孤苦之情。反之亦然,钩钓着一团孤苦之情的亡国之君李煜绝对不会写出饱含欣悦之情的“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的词句。

三、赏“义”

古诗词的“义”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它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感悟。品析古诗词的“义”,必须透过表层意义,深入理解其涵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瘦马”一词的字面意无非就是骨瘦嶙形的马而已,但我们需进一步思考:马为何如此瘦?——这是马随主人长期飘泊,浪迹天涯,得不到休整的结果。进一步思考:主人为何长期飘泊?——词人因受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仕途失意一生,大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四、赏“理”

说理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句子,因此,我們要注意从此类表达方式的句子入手探析“理”。

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论述了身处高位“登高望远”的道理及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五、赏“写作方法”

形象性是古诗词的又一特性,写作手法则是催生这一特性的必备手段。

1.衬托、烘托

衬托是不正面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描写别的事物、人物来凸显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写作手法,有正衬、反衬之分。用美好的事物写快乐,用凄苦的事物写悲哀为正衬。反之,以凄凉的事物写快乐、美好的事物写悲哀为反衬。

如《天净沙·秋思》里,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颓败景象从正面衬托了作者的天涯游子形象,景与情谐,词人更显凄苦。“小桥流水人家”清静爽朗,“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温馨词汇构成的意境与作者之形相背,反衬出了作者颠沛流亡、愁肠寸断的枯槁形容。同时词人渴慕温馨家园的旅人之思也似浓墨一般,浸透了纸背。

烘托则是先铺设景物渲染出气氛,再用气氛孕生情感的写作手法。其流程为:景物→气氛→情感。景因情造,情依景抒,置景是烘托的物质条件。

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第一联“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素笔白描,冷清之景散发着惨淡的气氛,惨淡的气氛又浸染着一叶秋思,为诗人直抒绵绵愁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做好了情感色素的积淀。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这种手法指所描的景物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实体的,又有虚幻的。它们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整个画面动而不乱,静而不呆,实而不重,虚而不躁。

在郑谷的《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所绘之景,动静结合:“青草湖”、“黄陵庙”之静景,“细雨”、“鹧鸪”之动景,经“飘散”、“过”、“啼”轻一勾点,整幅画面随之也被点活,鹧鸪翩然画中:形穿细雨纱幕,影留青草湖边,声落黄陵庙处,亦动亦静,唤起了人们无尽的遐想。此诗句虚实也相间:碧水绿草的青草湖边,鹧鸪飞掠的划迹时断时续,时隐时现;黄陵庙处,鹧鸪哀泣的鸣音时有时无,时高时低。视听所及,虚虚实实,幻化成一幅灵动的三维图画。

如果说我国的古诗词是一座花园,景、情、义、理即是它的建造材料,写作手法是它的设计方案,我们能以它的建造材料和设计方案去品诗词之美,听古人之心,走进这争奇斗艳的百花园:品其芳馨,醉其意境,明其画意。

参考文献

[1]张福深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怎样阅读古诗词》;

[2]李克淮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诗海探珠》

猜你喜欢
赏景
河边赏景
穆厚高
春暖梅花山
写作业
我所知道的一瞬间
赏景析文悟情
咏荷
吟诗赏景
怀念
赏景,影节宫受“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