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为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17-06-26 14:58张勇
新课程·小学 2017年4期

张勇

摘 要: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才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生动地描述了学习过程中“无疑—有疑—无疑”的阅读思维发展线索,初步揭示了“疑—思—解”的认知规律。的确,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其思维动向无一不是在“疑”上。探索出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途径,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探究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因此,尝试建构“以疑为线,培养创新思维”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疑渐渐解;阅读教学模式;课堂结构安排

一、设境激趣,切题明意——触疑

情境的设置是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的切入点。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激活学生的情趣,接触学习所探究的问题是这一环节应达到的目标。教师要达到这一目标,常常可以采用故事传递、见识反馈、音乐渲染、事物演示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直奔主题的目的。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务必通悟教材,把握切入点,巧设情境,以切题明意,让学生接触问题,进入角色。

二、整体感知,碰壁质疑——探疑

赞可夫说:“凡儿童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切忌代庖。”是的,学生欲望被激起,切入课题之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阅读整体感知,满足其探索欲望,了解文章的内容,以便交流阅读所得时质疑解惑,在相互质疑碰壁时求同存异,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达到选准思维动向和把握共同探究切入点的目的。此刻,教师不但要营造好寓教于趣、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每当遇到新问题时都要想一想,问几个“为什么”,以便把握解惑的重点——提出问题。正是由于碰壁,才能让学生思维得以充分发挥,求同存异,发现问题,才能产生解惑的欲望。

三、精读释疑,点拨感悟——解疑

带着心中的疑问,针对性精读,探索感悟是这一环节的任务。教师在学生的知识水准上“授之以渔”——探索性提示,在不影响学生挑战感的前提下消除学生对难点的畏惧感,让学生有的放矢,精读解疑。

由于学生的理解总有儿童的特点——浅显性、片面性和模糊性。因此,在“精读释疑,点拨感悟”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魅力,缩短师生的距离: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见解,激发每一个学生探索知识和发表意见的勇气,以启发性和生动性的语言去熏陶他们,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解决问题。

四、品读赏析,积累知识——悟疑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时受到熏陶,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提高自身素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析,去体验文章的情感,沟通“读者(学生)—作品(教材)—作者”之间的联系,产生共鸣,激活对生活的体验、人格的启迪。而且,学生如果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也可以通过积累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东西,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五、归纳总结,拓展迁移——激疑

“授之以渔”,“渔”从何来?教师授“渔”固然可取,但学生自求织“渔”不更让学生因学有所获而感到兴奋吗?所以,织“渔”求活和授之以“渔”两者兼备势在必行。织“渔”过程既是总结归纳学习结果,也是总结归纳学习过程,且后者更重。织“渔”求活就必须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学生既要从教师方面获取信息,也要从同学方面获取信息,还要通过自己的感悟直接獲取信息。

课堂结构不能结构化,结构的安排只能是教师教前的预测,理清思路罢了。而且,同一结构模式在不同的施教者手中有不同的表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运用此五步教学结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巧用人格魅力

亲切自然的教态、微笑教学是提高学生激情的关键。对于学生,施教者的态度第一是爱,第二是不溺爱,第三是教育。正因为如此,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在施教者眼中仍是一个充满幻想、好奇的孩子,是自己的朋友、子女或弟妹。

2.教师要及时应变调控

达尔文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素质参差不齐是学生差异性的表现,其精神状态、知识水准和思维发展程度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变化。

3.教师授讲灵活有度

一节课,教师仅仅是导演、节目主持人,要充分认识主导这一角色——学生的工具书,切勿喧宾夺主。故要做到突出重点,精简点拨,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给学生留下无限思维空间,达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教学效果。

4.导学探究与自主发展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切勿使教师的“导”束缚了学生的“探”,充分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表现方式,体现个性,充分带着教材例子走进教师的导向圈,然后走出,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晓蓓.创新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王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