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7-06-27 11:45谢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4期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小儿脑瘫应用效果

谢慧

【摘要】 目的 探究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小儿脑瘫患儿纳入研究, 以数学领域的盲选法作为标准将本组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给予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1年后, 对比两组患儿综合功能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后, 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评分为(10.50±2.98)分, 语言功能评分为(11.21±3.57)分, 运动功能评分为(11.24±3.02)分, 自理动作评分为(7.13±0.87)分, 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为(10.20±2.17)分, 均低于观察组的(13.67±3.42)、(14.25±4.13)、(13.02±2.35)、(10.64±1.15)、(14.27±2.20)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 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 可有效促进患儿各项功能的提升, 值得采纳应用。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96

小儿大脑性瘫痪, 即小儿脑瘫, 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 多发于年龄在1个月之内的围生儿。患儿由于脑组织损伤, 引起智力缺陷、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视力及听觉障碍的症狀, 而且大多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和行为障碍, 会出现自伤及侵袭性行为, 对于患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1]。综合康复医疗是治疗小儿脑瘫的常用方式, 在治疗期间, 实施引导式教育法, 能够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 促进康复治疗效果的提升。此次试验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采取引导式教育理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试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90例纳入研究, 以数学领域的盲选法作为标准将本组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4∶21;年龄最小2岁, 最大8岁, 平均年龄(3.92±1.36)岁;其中痉挛性脑瘫28例, 手足徐动性脑瘫9例,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5例, 混合型脑瘫3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最小2岁, 最大7岁, 平均年龄(3.54±1.15)岁;其中痉挛性脑瘫26例, 手足徐动性脑瘫9例,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6例, 混合型脑瘫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存在对比研究的价值。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 在临床上表现为先天性肌弛缓、智力缺陷、发育迟缓、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等症状;②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患儿均知悉此次试验内容,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1. 2. 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儿;②免疫机制异常患儿[3]。

1. 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 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开展护理工作, 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开展人文护理工作, 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 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 关心患儿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 获取患儿的信任与配合,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协助医生开展治疗工作, 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采取对症医疗措施。观察组在康复护理干预中采取引导式教育法(又称peto疗法), 该方法实施的具体思路及内容包括:①具体思路。一方面通过教育学习的主动形式, 利用认识感觉交流的方式, 对患儿日常生活给予各种课题刺激。另一方面,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条件反射、习惯性形成,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此外, 通过引导, 将无数信息传入大脑, 使大脑与外界建立新的联系, 利用生理性刺激, 由不知变为有知, 逐渐形成功能性动作与运动。②具体方法内容。将患儿按疾病分型或病情轻重分班, 每班10~20人, 同时每班配置3~5名护士作为引导者。制定合理课题, 结合日常生活的顺序, 形成一连串的日课, 包括:床上、卧位、坐位、步行、语言训练, 还有洗漱、就寝、就餐、穿脱衣物、洗浴排泄、开发智力、精细动作的训练, 穿插到日常生活中定出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使逐渐养成习惯, 循序渐进地完成课题。例如:根据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制定康复护理方案, 以期让患儿的认知、运动功能尽量与正常儿童保持同一水平。在康复治疗时, 应该按照从低级功能训练到高级功能训练, 从肢体上端到下端的顺序, 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在训练时, 先让患儿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进行认知学习, 随后从头部、手部的运动开始实施运动功能训练, 再进行坐位、平衡训练。训练期间, 掌控好每一个动作的训练时间和标准, 采取娱乐性和节律性的训练形式, 在患儿完成任务后给予微笑和拥抱, 让患儿得到鼓舞, 提升治疗依从性。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此次护理干预历时1年, 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后的综合功能, 功能评定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 评价指标包括:①认知功能;②语言功能;③运动功能;④自理动作;⑤社会适应能力[4]。其中各项评分与患儿功能成正比, 对比护理干预后的功能评分。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 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评分为(10.50±2.98)分,

语言功能评分为(11.21±3.57)分, 运动功能评分为(11.24±

3.02)分, 自理动作评分为(7.13±0.87)分, 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为(10.20±2.17)分;观察组的认知功能评分为(13.67±3.42)分, 语言功能评分为(14.25±4.13)分, 运动功能评分为(13.02±

2.35)分, 自理动作评分为(10.64±1.15)分, 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为(14.27±2.20)分。观察组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小儿脑瘫的发病持续上升, 临床研究发现小儿脑瘫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 包括:①父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因素;②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先兆流产、既往流产史等不良妊娠因素;③宫内感染、胎盘早剥、产程过长、先天性畸形、未成熟儿、足月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产伤、核黄疸、痉挛脑等高危儿相关因素[5]。一般在患儿出生后1~6个月, 可从患儿神经系统检查, 从运动、追视, 听反应有无落后, 肌肉有无僵硬或松软, 以及听觉诱发电位、头颅CT等查到。通过综合康复训练治疗, 如功能训练、作业训练、物理疗法、语言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中医治疗等, 还有改善脑功能的药物应用, 能有效改善患儿运动、语言、认知功能。

引导式教育法, 又称peto疗法, 通过教育学习的主动形式、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科学引导, 逐渐形成功能性动作与运动, 使患儿康复得到有效促进[6]。值得注意的是, 在康復治疗期间, 采取引导式教育理念进行护理干预,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 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是保证康复训练的基础。再根据现阶段的小儿脑瘫医学研究, 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功能康复训练, 在训练时, 逐步引导患儿进行自主训练, 在患儿完成任务时给予口头奖励和拥抱鼓励, 让患儿提高治疗积极性。此次试验中, 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 患儿的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 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 可有效促进患儿语言、认知、运功等功能的提升,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欣. 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9):133-134.

[2] 周晓.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的效果评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9):189-190.

[3] 齐许红, 韩晶晶, 刘婷. 小儿脑瘫护理中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6, 1(1):49-50.

[4] 王佳佳. 对脑瘫患儿进行引导式教育和中医护理的效果探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11):177.

[5] 高云霞. 引导式教育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效果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7):253-254.

[6] 朱秋菊, 张静, 朱洁. 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28):259-260.

[收稿日期:2017-04-07]

猜你喜欢
康复护理干预小儿脑瘫应用效果
心理及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康复护理干预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期间的应用
康复辅具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效果探讨
综合护理应用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脑瘫患者BTX—A注射治疗小腿肌痉挛的解剖学研究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