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庭芳应用“通、排、养”三法治疗痤疮临床经验浅析

2017-06-27 11:54凌燕雯王芳王玉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4期
关键词:痤疮

凌燕雯+王芳+王玉芳

【摘要】 通过1例典型痤疮病案的治疗, 分析“通、排、养”三法的含义、临床应用及常用药特点, 阐述诸葛庭芳主任医师应用“通、排、养”三法治疗痤疮的学术经验。

【关键词】 痤疮;流通气血;调畅气机;排浊邪;培补气血;补益滋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99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性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1]。临床多发, 影响美观。结合中医病因病机辨证, 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瘀互结和冲任不调4个基本证型[2]。中医对痤疮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经云:“汗出见湿, 乃生痤痱;劳汗当风, 寒薄为皶, 郁乃痤。”那时就已提出了痤疮形成的病因病机:毛孔开泄, 外邪(风、寒)入侵, 郁塞日久而为“痤”;“痤”不能及时治疗, 郁积化热化毒而形成“疮”。由此可见痤疮的本质还是以“郁”为主, 郁滞是主要病机,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凝, 郁久均易化热, 临床常见肺经郁热、脾胃湿热、气滞痰凝等证型, 围绕病因病机, 诸葛庭芳主任根据痤疮发病的不同阶段及患者不同的体质, 应用“通、排、养”三法治疗取得良效, 现将诸葛庭芳老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浅析如下。中医治病以人为本, 通过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来纠正体内气血阴阳的失衡, 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3]。“通、排、养”三法是诸葛庭芳老师多年临证中总结出的简明实用的治疗方法。人体疾病产生无外乎气血流通不畅、脏腑阴阳失调。有源于外邪有源于内伤。“通、排、养”三法即驱邪扶正之法。“通”为流通气血, 调畅气机之法, 使气血流畅, 通而不滞。“排”即“排浊邪”[4], 为祛邪之法, 把外邪或体内的浊邪排除体外。“养”为补益滋养之意, 乃扶正之法。“虚则补之”。通过补养之法, 恢复脏腑功能, 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通、排、养、”三法体现了诸葛庭芳老师治病顺应人体生理特点、力求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治疗思路。

1 “通”法:即流通气血、调畅气机之法

痤疮发病以局部郁热为主, 究其病因皆因邪气阻滞气机, 或脏腑经络气机运行不畅, 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 引起气血循环障碍, 内郁不宣而造成火郁之证。许多与月经相关的痤疮, 表现为月经来潮前痤疮加重, 多与肝气郁滞有关。痤疮后期的红印瘢痕, 多辨证为气滞血瘀。诸葛庭芳老师临床擅长调理气机, 常用疏肝理气活血之法;常用药物:柴胡、枳壳、香附、泽兰、益母草、赤芍、陈皮、当归等。

2 “排”法:即排浊邪之法

根据郁热所在病位的不同, 排法可分为轻清宣散法[5]、清热解毒法、通腑泻热法。病在上焦以肺经风热为主的痤疮, 诸葛庭芳老师多采用轻清宣散法,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热在中焦以脾胃湿热为主的痤疮, 多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佐以凉血之法;常用药物:土茯苓、生薏米、败酱草、白鲜皮、苦参、白茅根、生石膏、知母等。热在下焦, 肺热下移大肠、胃热腑实大便秘结为主的痤疮, 诸葛庭芳老師常用通降之法, 给邪以出路;常用药物:生大黄、熟大黄、焦三仙。对于痰湿瘀阻的囊性痤疮, 多由脾虚失运, 痰湿互结蕴久化热, 胶结于颜面而成, 诸葛庭芳老师常采用化痰散结之法;常用药物:杏仁、浙贝、夏枯草、昆布、海藻等。

3 “养”法:即培补气血, 补益滋养之法

临床上许多痤疮患者虽然皮疹色红、疼痛, 但皮疹长时间不消退也不成脓破溃, 面色苍白、怕冷, 一些女性患者还伴有痛经, 多为上火下寒的体质, 对于这部分患者, 不宜一味清热解毒、通降排浊, 还要培补气血以养元真, 正气充足自然可以托脓外出。诸葛庭芳老师常提醒作者需注意痤疮患者郁热、痰湿、瘀血背后常存在的正气不足之象。如气血两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证型;常用药物:四物汤、黄芪、北沙参、女贞子、旱莲草、百合、生杜仲等。另外在一些理气药中, 诸葛庭芳老师也常常加入一些“养元真”之药以防止理气药伤阴;常用药物:当归、白芍、北沙参等。

4 附病例报告

患者, 女 , 24岁, 2015年2月4日初诊。面部皮疹3年。在外院诊断为“痤疮”, 内服外用多种药物效果不佳。刻诊:面额部口周较多毛囊性丘疹、脓疹及2~3个红色结节, 触之硬痛, 上有黄痂, 平素面部多油, 大便偏干, 月经后期量少;口干, 晚睡, 睡眠不实, 多梦;舌暗胖大苔黄腻, 脉沉。中医辨证:胃肠湿热内蕴;法宜清热利湿解毒。方药:沙参20 g , 赤芍10 g, 生地10 g , 当归15 g , 土茯苓30 g , 白鲜皮10 g, 生薏米30 g, 蒲公英20 g, 苦参10 g, 知母6 g , 芦根15 g, 陈皮10 g, 柴胡10 g, 百合10 g, 熟大黄6 g, 7剂水煎服, 2次/d。嘱患者勿食辛辣油腻刺激之品。二诊面部脓疹基本消退, 面部出油减少, 无新出皮疹, 红色结节缩小, 触之为囊性, 无疼痛感, 大便正常。舌暗胖大苔白腻, 脉沉。上述方药中去熟大黄、柴胡、百合、知母, 加杏仁10 g, 浙贝20 g, 枳壳10 g, 茯苓30 g, 败酱草15 g, 连服14剂。三诊面部红疹基本消退, 可见红印, 囊性结节明显缩小, 有时乏力、大便不成形;舌暗胖大苔薄白, 脉沉。上述方药中去苦参、芦根、杏仁、浙贝, 加丹参15 g, 山药30 g, 牛膝10 g, 川芎10 g, 以善后。

患者为青春期女性, 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 使脾胃积热生湿, 故初诊时诸葛庭芳老师在治疗上施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通腑泻浊之法, 以利体内湿热浊邪的排除, 体现了“排”浊之法;药用土茯苓、白鲜皮、生薏米、蒲公英、苦参等药物清热解毒利湿, 减少皮脂腺的渗出。女性以血为本, 本患者月经量少, 脉沉, 睡眠不实提示湿气郁遏气机, 营血不足, 诸葛庭芳老师常用北沙参养津液, 用四物汤以养血活血, 柴胡、陈皮疏利气机, 体现了“养元真、通气血”的制方思路。二诊时加用理气散结的枳壳、杏仁、浙贝, 并佐以茯苓利湿, 仍以“通、排”为主, 兼以扶正。三诊时患者湿热已退, 显露乏力、便溏等脾虚之象, 故用山药、茯苓健脾利湿为主, 面部留有红印, 以瘀为主, 故在养血的基础上加入丹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之药, 畅通一身之气血, 兼以少量解毒之品以防痤疮反复。此时重点为“养元真、通气血”[6]。

诸葛庭芳老师时常提醒作者“通、排、养”三法在临证应用时一定要灵活变通, 不可拘泥。即如何权衡通排祛邪之药与滋养补益之药间的用药比例关系。将疏通气血、清热祛邪、滋养补益药如何合理配比应用, 要看辨证后患者病情的主要矛盾所在。痤疮是临床常见病, 反复发作, 影响美观, 虽然生长在皮肤表面, 但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热、毒、湿、瘀为主要病因病机, 临证应用诸葛庭芳老师“通、排、养”三法治疗, 起到执简驭凡之功, 值得临床医生学习应用。

参考文献

[1] 于川, 徐寅平. 徐寅平腹针治疗痤疮临床经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15):103-104.

[2] 刘巧. 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 49(8):533-536.

[3] 高志莉. 浅谈寻常型痤疮的治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6):695-696.

[4] 徐伟超, 贾蕊, 李欣, 等.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新中医, 2015(9): 1-3.

[5] 周晓平, 杨进, 马健. 温病学透邪思想探析. 中医杂志, 2011, 52(14): 1177-1179.

[6] 吴以岭, 魏聪, 常丽萍. 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 中医杂志, 2016, 57(17):1450-1454.

[收稿日期:2017-03-09]

猜你喜欢
痤疮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痤疮怎么护理
令人费解的“高龄痤疮”
关于痤疮的那些事儿
痤疮诱发原因及症状表现有哪些?
长痘痘时该怎么吃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痤疮的形成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
治“痘痘”要“节源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