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中型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经验

2017-06-27 11:04魏敏
大陆桥视野·上 2017年5期
关键词:威海市连云港市威海

威海市与连云港市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我国地级城市中也属于佼佼者。威海市和连云港市均是位于中国北方的港口城市,区位优势相当、自然禀赋差异不大、发展基础较好,也有着相同的发展诉求。近年来,连云港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个节点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方桥头堡和中国十大海港之一,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连云港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160.64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居江苏省第1位,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发展势头迅猛。威海作为地级市,虽然建市时间较短,但得益于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威海市经济实现了快速起飞。据中国贸易促进会最新统计数据,在2015中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 100强排名中, 威海以3060 亿元经济总量和9%的同比增长率,位列全国第64位。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这个协定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威海与韩国仁川建立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也写入自贸协定。这将给中韩间的贸易、海运、旅游等领域注入强大活力,同时,威海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也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上合组织的东部出海口,如何抢抓机遇,提升连云港市开放水平,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试通过对威海市和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现状的比较,发现和总结威海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和人才,同时培育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品牌产品,不断提升威海市的竞争优势的经验,以期对连云港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最后,基于连云港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和发展预期,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威海市与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现实

(一)两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威海市增长速度更快

连云港市和威海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均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依托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交通较为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从2015年城市经济总量来看,威海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060亿元,居全国64位,连云港市国内生产总值2160.64亿元,居全国93位,经济总量有差距。值得重视的是,自2003年起,威海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超越了连云港市,并且经济总量与连云港市的差距也明显加大,且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两市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差距表现出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如图1所示)。

(二)两市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连云港市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迅速降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连云港市与威海市的产业结构情况近年来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长期以来,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以农业占优,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截止2015年底,连云港市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 2005年的20.5%下降为13.1%,降幅达7.4%,连云港市已经实现由一个农业发达地市成为现代化新兴城市的成功转型。

威海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县域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工业基础较好,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自2011年开始,威海市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由 2005年的58.21%下降到48.60%,降幅近10%。与此同时,威海市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占比由2005年的31.07%上升到2015年的44%,上升了13%。长期以来,连云港市的服务业占比一直高于威海市,但自2013年开始,威海市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超越连云港市,达到42.1%,并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2014年和2015年,威海市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分别为44%和45.4%。(见表1)。

(三)两市对外贸易总额和贸易依存度

连云港市和威海市都是滨海城市,具有依托海洋经济和港口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天然优势。连云港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北翼,其港口是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和兰新线的东部终点港,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经济的出海口。港口基础设施完善,吞吐能力强,位居中国十大港口之列。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是威海市远不能企及的。然而,从两市的进出口贸易额和对外贸易依存度来看,威海市进出口总值和出口总值远高于连云港市。2015年威海市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大关,达169.38亿美元,高出连云港市88.93亿美元;威海市出口额为126.21亿美元,比连云港市高85.64亿美元,差距悬殊。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2015年连云港市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率为0.2%,出口总额下降了6.9%,对全市对外贸易形势负面影响较大。 2015年威海市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4.3%,高出连云港市11.2个百分点。随着2015年12月《中韩自贸协定》的正式生效,威海市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见表2)。

除货物贸易外,连云港市和威海市的差距也存在于吸引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额方面。2015年,连云港市实际利用外资额为8.01亿美元,同比降低16.1%。2014年,连云港市服务贸易额收入为6.8万美元,威海市為16.3万美元;连云港市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为1.4万美元,威海市为7.6万美元;尤其是在对外劳务输出方面,连云港市户籍人口为526.52万人,比威海市户籍人口的两倍还多,但在国际贸易中,连云港市并未显示出劳动力数量的优势。连云港市外派劳务人次数为5928人次,而威海市为1.2万人次。从对外贸易的细分项目来看,威海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均好于连云港市。

(四)两市吸引外资情况和外资企业数量

吸引外资总额和外资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截至2015年底,威海市全年新批准外资项目163个;合同外资9.76亿美元,增长4.6%;实际到账外资11.20亿美元,增长10.7%。从实际到账外资投向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到账外资分别为0.32亿美元、6.51亿美元和4.3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到账外资的2.9%、58.1%和39.0%。连云港市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8.01亿美元,下降16.1%。

威海市全年新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36家,完成中方投资额5.0亿美元,增长20.1%;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3亿美元,增长10.8%;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1002人,下降10.6%。威海全年利用国内资金733.86亿元,增长15.0%。

二、威海市在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威海建市近30年来,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始终坚持把开放作为经济工作的龙头来抓,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回顾和总结威海市的发展历程,威海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7年建市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威海大力实施“借韩兴威”战略,积极抓住日韩产业转移的契机,扶持“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威海迅速成为韩国在华投资的重要聚集区和韩国商品集散地。第二阶段从1998年到2004年,在打开外向型经济突破口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日韩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出了“巩固韩国、扩大日港台、拓展欧美”的开放战略,拉开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第三阶段从2005年至今。2004年,中韩两国开始了自贸协定的谈判。借助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和签署,威海市积极探索和发展创新型发展模式,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威海将被打造成中韩经济带的先行开放区。随着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威海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 制定长期开放战略

威海地处胶东半岛的最东端,建市初期,仅有一条地方铁路与烟台相接,交通极不便利。同时,威海市工业基础薄弱。威海在建市之初,针对工业发展滞后的特点,提出了“ 借韩兴威”战略,大力推进与韩国的交流合作,随后,威海市历届领导都把对韩交流作为威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在韩国主要工业城市设立不同层级的驻韩办公室,密切对韩交流并将韩国一线信息传回威海,威海市在中国对韩交往中始终处于前沿位置。1990年,威海率先开通了我国至韩国的第一条海上航线,目前,已开通至韩国的海上客运航线5条,每周有30个航班,是中韩海上航线密度最大的城市。威海机场开通了直达仁川的空中航线,每周有35个航班。1990年9月威海就开始享有“韩国人落地签证”的特殊政策,平均每天有2400多人往返于威韩之间,近4万韩国人常年在威海学习、工作和生活,由威海口岸出境赴韩国旅游的人数每月在3.5万人次左右。

(二)夯实对韩贸易,进出口商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

2011年,威海市对韩进出口总值为55.9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3.04%,其中,出口30亿美元,占全市的27.9%,进口25.9亿美元,占全市的41.98%。2015年,全市有1845家企业与韩国有贸易往来,与韩国贸易额59.8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5.3%。其中,出口38.7亿美元,占全市的32.3%;进口21.1亿美元,占全市的48.9%。

对韩进出口商品集中在加工制造及海产品,外商投资企业是对韩进出口的主体。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9.2亿美元,占与韩国贸易额的65.5%。其中,出口21.6亿美元,占对韩国出口的55.8%;进口17.6亿美元,占从韩国进口的83.4%。内资企业进出口20.6亿美元,占与韩国贸易额的34.5%。其中,出口17.1亿美元,占对韩出口的44.2%;进口3.5亿美元,占从韩进口的16.6%。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5.8亿美元,占与韩国贸易额的43.1%。其中,出口20.0亿美元,占对韩国出口的51.7%;进口5.8亿美元,占从韩国进口的27.5%。加工贸易进出口33.5亿美元,占与韩国贸易额的56.0%。其中,出口18.6亿美元,占对韩国出口的48.1%;进口 14.9亿美元,占从韩国进口的70.6%。其他贸易进出口5179万美元,占与韩国贸易额的0.9%。其中,出口845万美元,占对韩国出口的0.2%;进口4334万美元,占从韩国进口的1.9%。

(三)改善投资环境 优化营商条件

威海市設有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威海工业园等6个省级开发区,吸引了包括1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落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与此同时,实际到账韩资数量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1.1亿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3.59亿美元。韩资企业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从2011年的户均投资224万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379万美元,提高了69%。

韩资企业投资最初主要集中于造船、电子、机械、服装、轻工等行业,逐步向海运、商业、贸易、餐饮等第三产业扩展。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三星重工(荣成)有限公司(总投资3.4亿美元)、威海世一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9900万美元)、锦湖韩亚高尔夫俱乐部(总投资9840万美元)、威海宣扬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8721万美元)、威海昌星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8260万美元)、乐天百货国际(威海)有限公司(总投资5800万美元)、威海汉城成镐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美元)、威海现代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4900万美元)、三星电子(山东)数码打印机有限公司(总投资3980万美元)、荣成信诚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3909万美元)、荣成伽耶船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794万美元)、威海威东航运有限公司(总投资1500万美元)。

营商环境是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营商环境的参考指标大多都与政府的政策主张有关。威海市瞄准韩国市场,出台优惠政策,政府简政放权,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改善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对韩经贸往来。其主要开放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前3位。对外开放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威海市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四) 实施“英才计划” 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

威海市常住人口仅为254万,为了吸引外来移民并为威海市经济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威海市实施“英才计划”,通过给予土地优惠、低息贷款等方式吸引知名高校在威海建立校区和分校。截止至2016年11月,共有8所高校在威海已建或在建校区(或分校),其中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威海),北京师范大学威海分校等三所“985”高校在威海建校区或分校,多所“211工程” 院校和多所省属重点高校在威海兴建校址。6.43万高校大学生聚集到威海,为威海提供了充足的高级人才资源,拉动了当地的消费,也为威海市开展高新产业奠定了基础。

威海通过引进各类人才,引进著名大学,并与国内外1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建孵化基地,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用人才和技术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五)不断深化对韩合作

首先,对韩劳务输出和投资不断扩展。威海在韩外派劳务逐年增加。在韩外派劳务数量从2011年的721人提高到2015年的1028人。期末在韩外派劳务人数合计为3858人,行业以海渔工、海员及中餐厨师等为主。随着威海与韩国经贸往来的深入发展,威海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并购、设置研发中心等方式在韩国进行投资。截至2015年底,全市在韩国投资项目共19个,合计中方投资额8000多万美元,涉及交通运输、远洋捕捞、水产养殖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科技研发等多个行业领域。

其次,对韩文化交流内容丰富,旅游交往日益增多。威海市对外文化交流资源丰富,在对韩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14年举办的中韩(威海)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交流会上,现场交易及意向成交额3.42亿元;签约重点文化项目17个,涉及数字出版、影视、教育、旅游等领域。2015年,在韩国仁川举行了“2015威海(文化产业)推介会”,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约定在互惠平等、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持续有效合作关系。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两地文化企业间的交流,组织企业参加两地文化产品展会,开展人才、技术、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两地文化产业发展。

韩国是威海市第一大入境客源国,占威海市入境客源份额近80%。来威韩国游客有“三多”:商务游客多、高尔夫游客多、文化体验游客多。近年的“威韩连线”旅游产品将威海与胶东半岛和韩国重点城市旅游资源捆绑整合,设计形成了“2+5”(威海二日游、韩国五日游)和“3+4”(半岛三日游、韩国四日游)特色旅游线路和跨境旅游产品,自2013年6月份起,“威韩连线”的品牌影响力显现出来并持续升温,重点客源城市旅行商陆续向威海输送大团队国内游客,经游威海后再赴韩国旅游。而韩国来威海的团队游客也有明显增加。2015年,消费“威韩连线”旅游产品的游客已超过6万人次,估算“威韩连线”游客带动消费3700多万元。

目前,威海市与仁川自由经济区被确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获得先行先试重大机遇,威海与仁川实行了关检合作口岸通关模式,开展电子口岸试点,试实施中韩海运跨境电子商务。

三、 对连云港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启示与建议

威海的快速发展对连云港外向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连云港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对连云港市的发展建议如下:

1. 打好上合组织出海口这张牌,大力发展港口相关配套产业,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在物流园区的基础上,依托港口建设,申请成立自由贸易港或自由贸易区。

连云港区位优势明显,有优良的港口,又是横贯亚欧大陆大动脉的东方桥头堡。这样独特的地理区位因素造就了连云港市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根据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观点,城市的发展应该遵循比较优势理论,产业政策应该尊重比较优势的表现。连云港市的海陸联运是其区位优势,也是连云港市相较于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连云港市应该遵循这一优势,依托港口,申请成立自由贸易港或自由贸易区。

2. 发挥产业优势,打造自主品牌,扩大与上合组织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合作。连云港市工业基础较好,从未来发展看,连云港市需要提升自身的产业能力,培育和创建自主品牌,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外来产品和投资的冲击下,连云港市自身的产业构造能力会被压制。目前,连云港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工业在连云港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42.3%上升到2014年的45.3%,增长了3%。服务业占比由2005年的37.2%上升为2014年的41.1%,增长了4%。十年时间,连云港市的产业结构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幅较大,工业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比重的增减反复。

在连云港市工业发展中,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制造业和医药行业所占的比重最大。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9.77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居全省第四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从产业链分析看,与上合组织国家工业发展情况相比较,连云港市处在产业链中、高端,上合组织国家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低端。连云港市应该转变贸易结构,向着中高技术产品转换,逐渐形成ICT(信息、通信、技术)及中高技术领域间的水平分工结构。

3. 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等行业的合作并形成互补优势。作为连云港市的优势产业,农副产品贸易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连云港市大部分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并不明显,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并没有建设起来。在农业产业领域,连云港市仍缺乏具有很强辐射带动作用的航母式大企业。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小,缺乏辐射带动农民普遍增收的能力。为农产品加工增值提供原料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农产品结构类似。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合组织国家的市场调研,摸清各国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实行“一国一策,因业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欧亚区域市场、日本市场、东南亚市场和世界市场。

4.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或学院,打造上合组织人才储备库。首先,申请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再设立工程技术类专业和社会学、经济学专业,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培养专门人才。其次,连云港市应密切联系高校、科研院所,尤其是已经设立上合组织成员国语言教学的国内知名院校,联合办学。给予校方和科研院所扶持政策,方便其在连云港建分校和校区。第三,应加大与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上合组织成员国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合作办学或招收留学生的方式,扩大连云港市在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 吸引国内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本已经不单单指人口数量的多寡,更是人口质量的体现。连云港市无论学校数量、学校质量,还是办学规模都比较薄弱,人力资本质量相对落后。连云港市可以运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在高新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

综合來看,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连云港市占据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应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不仅夯实在工业、农业、物流等行业合作的基础,也应深化在医疗健康、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高增加值服务业领域合作,而且在对接上合组织国家国际前沿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也应抢得先机,通过地方经济合作进一步带动转型升级,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魏敏系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市国情调研基地项目主持人)

猜你喜欢
威海市连云港市威海
《威海港口》
厦门合兴包装集团新项目正式投产
《莲年有鱼》
学习母鸡
威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SWOT分析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水产价格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近期价格
花生播种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