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白老虎》中的双重主题

2017-06-27 05:33曾晶晶
神州·上旬刊 2017年4期

摘要:《白老虎》是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处女作,以犀利冷峭的笔锋展现出印度社会的种种现状:贫富差距、社会的不平等、宗教种姓制度等问题。作品不仅表现了贫民阶级中底层人民的挣扎和抗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种姓制度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

关键词:阿拉文德·阿迪加;《白老虎》;双重主题

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出生于印度,16岁时随父母移居加拿大,曾担任《纽约时报杂志》印度特派记者。2006年,为了专心完成《白老虎》的创作辞去了新闻工作职务,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2008年10月14日,阿拉文德·阿迪加凭借《白老虎》荣获2008年度曼布克奖。

《白老虎》这部小说从平民的视角着手,以犀利冷峭的笔锋展现出印度社会的种种现状——贫富差距、社会的不平等、宗教种姓制度等问题。讲述了出生贫民家庭的主角巴尔拉姆如何通过欺骗、背叛、谋杀成为一名成功企业家。本文主要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双重主题,即现今印度社会贫富的严重分化和底层民众孤独的个人抗争。

一、印度社会的贫富分化

《白老虎》描述了穷人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的悲惨生活,展现了吞噬人的黑暗社会,以及作为历史沉珂的种姓制度对穷人的迫害。

印度的民主已经存在了一百六十多年,作品中呈现了印度所谓的民主是如何实施的。印度乡村的选举,由于村民不识字,全部采用按手印的方式来进行,村民们的手印却被富人买断,转卖给政客,底层民众依然没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和机会。巴尔拉姆家乡的四个大地主压榨村民,致使许多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求得生存。当巴尔拉姆迫于生计成为地主鹳鸟的儿子——阿肖克先生的司机,并跟随他到了大城市德里后,贫富差距更加明显。虽然巴尔拉姆名义上是阿肖克先生的司机,“但是在印度,或者说至少是在黑暗印度,富人没有纯粹的司机、厨子、理发师、或者裁缝。他们只有奴仆。”阿肖克先生接受的是美式教育,这种教育经历使他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然而阿肖克对穷人虽有怜悯,但他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用不正当的方式换来的安逸生活,实质上对弱肉强食和种姓制度是认同的。

主人居住在富丽堂皇的酒店或者豪宅,仆人住在地下室,主人在购物中心购物,仆人只能像狗一样扎堆等在门外。刚开始的巴尔拉姆乐在其中,他并未察觉这样的分配有什么问题,甚至还为自己逃离了父辈的命运和黑暗之地而暗自庆幸。直到平姬夫人醉酒撞人事件的发生,他们按照所谓的“惯例”让巴尔拉姆顶罪坐牢,巴尔拉姆才从梦中清醒过来。这件事情之后,巴尔拉姆看清了对立阶级的丑恶面目和自私自利,也看清楚虽然司机比人力车夫或者茶铺打工这些职业体面一些,但是受压迫受奴役的根本社会地位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二、孤独的个人抗争

巴尔拉姆作为丛林中一生只能见到一次的罕见“白老虎”,一直都在找寻自我的定位,他不愿被关在鸡笼里等待着被“屠杀”的命运,所以他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他深知在印度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只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办法才能让他彻底摆脱自己的阶级,将命运的主宰权从他人手中夺过来紧握在自己手中。

努力成为司机是巴尔拉姆人生中做的第一个抗争。来学校视察的督导称他的聪慧在学校里难得一见,可以和森林中的白老虎相媲美,“白老虎”由此成为他的外号。巴尔拉姆的确在周围庸庸碌碌的村民中非常出众,他不安于现状,极具观察力和敏锐度。不得不辍学去茶馆干活抵债期间,他不是个勤快认真的伙计,总是漫不经心地做一切事情。他将茶馆当作另一所学校,偷偷观察每个顾客,偷听他们讲话,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在茶馆中巴尔拉姆偶然听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谈话,几经波折,最后被刚从美国回来的阿肖克先生雇佣,成为一名司机。这是巴尔拉姆实现的第一个身份超越,他摆脱了一辈子在茶馆干活的宿命,从“黑暗之地”走向“光明之地”。

成为司机之后巴尔拉姆跟随主人阿肖克来到首都德里,他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以为体面的司机一职也不过是被压迫的仆人。一千五百卢比的工资在德里只能勉强生存,德里的美好生活只属于富人,富人们有司机为他们开着好车,出入干净奢华的酒店,而穷人却只能睡在天桥下面,靠烧玻璃纸取暖。巴尔拉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找寻自己的身份位置,最开始他试图通过一些生活形式上的模仿来接近他所向往的阶级,以此来缩小这种阶级差距,消除自卑心理。當他第一次拿到工资之后,他为自己买了瓶最便宜的威士忌,藏在衣服里回到了白金汉塔楼;他专门买了皮鞋和印有英文字母的白T恤,只为了能走进商城看看里面的样子;在为平姬夫人煮姜茶时被平姬夫人责骂牙齿上全是槟榔渣子,他晚上去买了人生中第一支牙膏,用手指刷牙的同时在内心发出痛苦的嘶吼:

为什么以前我父亲不告诉我不能挠裤裆?为什么他不教我用这种奶白色的浓沫刷牙?为什么他把我养大却又让我过着牲口般的生活?为什么穷人要住在那么肮脏,那么丑陋的地方?

然而这个阶段巴尔拉姆即使有对命运的质疑,但他仍是安于现状的。直到车祸事件的发生,阿肖克一家的自私无耻彻底暴露出来,他才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就无法改变自己任人摆布的命运。于是他铤而走险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二个抗争,谋杀阿肖克,携款潜逃至班加尔罗。这个决定使他与过去彻底决裂,从此以后世上没有巴尔拉姆,只有一个叫阿肖克·夏马的企业家,他至此完成了从社会底层到社会精英的转变,从一只笼子里被困住的鸡变为自由的白老虎,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三、结语

《白老虎》这部作品主题的双重性相当明显,两个主题从小说一开始便交缠着一起出现,相辅相成。一方面由于印度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社会贫富不均,分化严重,才使得“白老虎”巴尔拉姆这样的底层人民必须做出惨烈的牺牲和抗争才能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作者塑造了巴尔拉姆这样一个向往自由并取得成功的底层人民,更加真实地给读者呈现了真实的印度社会,展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印度,虽然传统社会秩序有所改变,但种姓意识和种姓制度却越发严格坚固,底层人民想改变身份地位仍然十分艰难,前路漫漫。

参考文献:

[1]阿拉文德·阿迪加.白老虎[M].陆旦俊 仲文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

[3]王盼鸿.阿拉文德·阿迪加小说中的庶民形象[J].观点.2014.

[4]静言.《白老虎》:幽暗的印度[J].作家杂志.2013

作者简介:曾晶晶(1993.09)女,汉族,籍贯:重庆,职务: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单位:深圳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