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文化理论解读纪录片《高三》

2017-06-27 16:09蔡钟欧
神州·上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高三

摘要:贫困文化理论自提出开始一直备受争议,当贫穷以文化的角度来诠释的時候,它究竟意味了什么?当贫困文化遭遇中国社会现状以及教育体制的时候,又该怎么解读?本文通过周浩导演的纪录片《高三》结合贫困文化理论进行解读,向大众展现中国发展现状以及教育现状,并折射出这背后隐藏的信息。

关键词:贫困文化理论;中国教育;社会发展

纪录片的故事大多取自于真实,透过屏幕,它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而我们能从这面镜子当中看到什么?真实的自己,或者自己身后的事物?纪录片《高三》向观众展示了一群面临高考,面临人生转折点的青少年们,这段时光人们大都经历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高考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嘛?《高三》带给观众的不只是一种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中国“高考”下无形的东西。

一、贫困文化理论的含义

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首次于《五个家庭:墨西哥贫穷文化案例研究》(1959年)一书中提出[1]。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因为贫困,穷人区别于其他群体,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穷人的族群,其独特的方式,使得穷人间互动频繁,导致他们从其他人的生活群体中被隔离,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这一群体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这种亚文化通过族群内部的交流变得“顽固”,形成制度化,导致着贫困的生活会一直持续。在这种环境中,一代代人习惯于接受贫困文化,于是贫困文化不断传递下去。贫困文化造就了这个族群固有的人格和基本理念,使得他们这些人很难走出贫困的深渊,即便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走出来。

这个理论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说将贫困认定为一种文化,岂不是在宣扬,以贫为荣的理念。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比较模糊,百科解释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2]。人类的生活是族群现象,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精神和理念等代代传承,延续下去。随着量的累积,变得的厚实,深刻,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这就是文化的雏形。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不会有人刻意去接受文化,人们只会渐渐被文化所影响,它是一种生活的结构,就像我们要呼吸空气那么随意。因此,当贫困上升到文化这个层面以后,就不单单是经济困难,生活窘迫这么简单了。它将是在穷人当中无形形成的模式,是穷人们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一种体制,一种思维理念,甚至有时候,他们会将一些自认为合理或者可行的“道路”或者“生存法则”等奉为真理,成为代代相传,稳固恒久的生活模式。

二、贫困文化理论映射中国“高考”

《高三》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武平一中一个山区小县城的青年们琐碎、单调,枯燥的高三生活。班上很多的学生都是农民的子弟。每当自己的成绩起伏不定,总会惶恐不已。不断比较自己在班上的名次,而父母的期望则是:

“种田是很辛苦的,你们要认真读书读好书。”

“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2] ”

同时,片中也有翻墙跑出校上网,偷懒不去上课,屡教不改的“差生”,他们甚至认为打游戏同样需要信用和一定的技能,一定程度上承认自己的能干。还有陷入“早恋”的学生,不知所措的家长等等。一个小小的高考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从片子的背后,我们要看到中国某些群体的生活。

“高考”折射的是中国教育体制,我们从中是否能看出一些什么?有许多的专家对这种教育体制产生质疑,认为这种制度下出来的人都是“废材”。但是,他们却全然不知这些孩子的肩上背负了些什么。就跟片中班主任说的:“只有同是中学教育的人们,才能理解我们的做法。[3]”其实,学生没有错,老师没有错,家长没有错,一定程度上,这种体制也没有错。老师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从片中能看出,这个班的大多数群体都属于“贫困”阶级,除非他们能够考上大学,成龙成凤,否则就跟父母一样,做一辈子的打工者或者农民。这也是家长们从小就灌输给子女们的思想:只有考出去,你才能成为天之骄子。父母甚至可以为了子女的教育缩衣节食,就像赌博一样,孩子就是这些家长的赌注,他们自以为最终赢得会是未来,实则怎么样呢?相对于家境比较好的学生们,他们是否会如此迫切的能考上大学,父母的态度是否会如此极端?或许,也正是处于这个阶层,这些学生们才会真正把读书以及“高考”视为高于生命的东西,这是他们特有的理念——考上大学是改变几代人命运的唯一途径。并且,已经深深扎根在这个群体每个人的心中,融入他们的血液当中,以至他们将培育出一个大学生作为自己一辈子的荣耀。

三、贫困文化理论下的社会

《高三》这个片子中反应的是一个小群体,以点带面,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大群体。

国家现在不断颁布新的政策以改观贫困地区的现状,但是很多时候是治标不治本。就像一些疾病,就算你能治好它,却未必能够痊愈,总会留下后遗症。

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民和社会底层群体还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我有时会想一个问题,社会上的抢劫犯和盗贼会这么多,这种现象是否能够得到根治。现在,我认为不能,偷盗的人一般来说也不肯能是自身很有钱或者家境特别富裕的。有人会说: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或者直接给他们一大笔钱,他们一定不会再去偷盗了。真的是这样嘛?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比如观念和思想。往大说就是一种“文化”,举例说就是一个一直生活在鱼缸里面的鱼,你将它放回到河里,它能够生存下去嘛?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会重返偷盗的路,除非拔掉他们的“根”,重新播种,可这谈何容易。

“贫困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些国家,如何让这个“文化”笼罩下的群体真正的得到解放,也是国家发展需要考虑的。毕竟只是经济的发展的国家只是一副虚有外表的空壳,实则不堪一击,只有硬软实力兼备的国家才是实在的强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贫困理论文化”

[2]百度百科.“纪录片《高三》”

[3]网友adfkladsdaa.豆丁网.纪录片《高三》观后感

作者简介:蔡钟欧(1995.05.14)男,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常州市,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 影视传媒类,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高三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B卷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