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丝路上的文化符号

2017-06-28 12:52撰文肖云儒摄影郑飞
陕西画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撒马尔罕阿凡提中亚

撰文/肖云儒 摄影/郑飞

抓住丝路上的文化符号

撰文/肖云儒 摄影/郑飞

丝路上有许多文化符号,像精神路标那样,标记着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形成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它使我们在漫长而遥远的丝路上,找到了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路径。尤其是那些民间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符号, 更让你油然而生一种贴近和温馨。

两年前,在撒马尔罕,列基斯坦广场一个经学院的旅游品商店,我见到过3个一套的陶制工艺品,一个是中国的貔貅、一个是印度的大象、一个是中亚的骆驼,我非常兴奋,感到丝路上有着中华文化、中亚文化、天竺文化3大文化在交流、互融的强烈信息。

这次一来到经学院,就去寻找它们。果然又看到了站在一起的这3位老朋友!但不是上次的陶制品,而是泥塑的另一种产品,造型也略有区别。随即用30美金买下珍藏。

第二天,在去下一站古城布哈拉途中,参观了格斯杜温陶艺厂。在展厅中又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中国龙,三头的,舞成三折的,卷成圈式的,昂首翱翔的。更有趣的是,还有一群中亚人在中国龙身上骑成一个圆圈,咧着嘴高兴地笑着。我从各个角度将它们一一拍了下来。当地的陶艺艺术家阿不杜拉在一旁笑着说,这来自东方,中国龙!我也笑起来。我们给阿不杜拉送了中国茶,他当即送了我们两个陶艺瓷盘作为纪念。

这些有关丝路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在丝路上传播的各种工艺品,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三大文明在丝路的交流早就是一种历史存在,而且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化为当下活态的记忆。还说明了,世界古文明的这种交流,正在转化为当下的时尚,具有了现代市场价值。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厂家持续的、多渠道的在生产呢?

到达天方夜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故事的故乡布哈拉。没进宾馆便在门前的广场上看见了骑着小毛驴的阿凡提塑像。阿凡提,又是一个丝路文化符号。

在丝路上,这位阿凡提,那个头戴小花帽,骑小毛驴,走到哪里把笑声带到哪里的幽默的小老头儿,似乎一直如影随形跟着我们。从我国新疆一直到中亚、中东和土耳其,这位民间传说中的智者家喻户晓。只是语言不一样,称呼有所变化,在中国他?叫阿凡提,在乌兹别克、哈萨克一带他叫“纳斯尔丁·阿凡提”,在高加索、伊朗一带他叫“毛拉· 纳斯尔丁”,而到了土耳其,他又叫“纳斯尔丁·霍加”。“霍加”、“阿凡提”都源于突厥语,是导师、先生、有学问的人。“毛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是“主人”、“保护者”的意思。

这位永远快乐的民族达人出生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达甫盖村。那里有阿凡提的故居,石碑上介绍他活了99岁。我国先后用汉、维、蒙、哈、藏5种文字出版了《阿凡提故事》。

而据说早在16世纪末的清代初期,土耳其著名作家拉米依就把阿凡提的笑话整理成《趣闻》一书出版。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和阿塞拜疆的巴库、大不里士,也发现了阿凡提写的游记。怪不得阿凡提被誉为“世界民间艺术形象的顶尖级人物”。

土耳其安卡拉附近的阿凡提墓,据说是根据阿凡提最后一个笑话设计的。坟墓悬空建在4根柱子上。柱子四周没有围墙,可以随便出入,却在大门上锁了一把锁。阿凡提智慧地告诉人们:朋友们,理解我的人,可以自由出入和我对话;不懂得我的人,永远打不开我这把锁!

阿凡提不竭的生命力,反映了底层百姓在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奋争中的一种心理需求。那是弱者制胜强权、以反讽制胜说教的独特的智慧。

丝路上还有更高端更精英的文化符号,这便是纸。纸张的传播是古丝路的重大功绩。唐玄宗时,安西都护使高仙芝的部队与大食国的突厥部队有过一场大战,战场就在撒拉尔罕东北方向的塔拉兹(现属哈萨克斯坦)。这可能是强盛的大唐遭遇的第一次大败仗。唐军败溃而逃,有十几个随军造纸工匠被大食人俘虏。这些匠人留在这块土地上,五六十年后,大食国出现了自己的造纸作坊。

中亚对纸张进行了中转传递。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他们以“撒马尔罕纸”的名称,将中国纸传播到了欧洲,逐步替代了那里传统的羊皮纸,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加快了文化传播速度。这时正值欧州文艺复兴前夜,马克思曾指出,中国纸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真得益于丝路沿线开放的、多维的文化结构。

在丝绸之路上,这样的文化符号很多很多,不但沉淀于历史之中,也会不断在今天和今后陆续地发生,一批又一批成为丝路文化新的热词和新的景观。400多年前撒拉尔族的一部分由中亚楚河东迁中国黄河,这便是今天青海的撒拉族;100多年前中国回族的一部分由黄河西迁楚河,在中亚被称为东干族。一一这段历史,由于“一带一路”的兴盛正在由过去时转化为现在时。这两个民族都热心地为今天“一带一路”打前站效力。

七、八百年前,花拉子模人截断大月氏,而使这个部落湮灭于苍茫岁月之中,今天中乌两国考古研究人员在撒马尔罕一带寻找大月氏的脚印。“大月氏”也便日渐进入当下舆论的视野,成为融通现代丝路的一个新的文化符号。

寻找丝路上的文化符号、文化细节,将它们连接成一条精神路标,让丝路在文化精神上落地!

2016·10·18

撒马尔罕至布哈拉途中

编辑/郑飞

猜你喜欢
撒马尔罕阿凡提中亚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阿凡提的奇缘之旅
一带一路
阿凡提巧装盘子
从馆藏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
足智多谋的阿凡提
死在撒马尔罕
White 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