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行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7-06-28 15:53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外科手术全身硬膜外

王 展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骨科患者行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王 展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目的 探讨骨科患者手术时选择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影响术后认知功能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且需要开展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在手术过程中为其中55例选择全身麻醉处理,所得数据记对比组;另外55例则采用硬膜外麻醉处理,所得数据记研究组。结果 研究组麻醉12h后认知功能评分为(25.48±0.57),明显高于对比组(23.38±0.39);研究组麻醉24h后认知功能评分为(27.62±0.61),明显高于对比组(25.89±0.4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改善骨科术后患者认知功能。

骨科疾病;外科手术;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认知功能

骨科疾病是外科病症中的常见类型,其主要包括骨关节磨损、骨折、骨骼畸形、软组织损伤等,均需要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由于骨髓内含量大量的神经元,因此治疗时必须开展合理的麻醉处理,但患者机体对麻醉药物存在一定的应激反应,且会影响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因此麻醉处理方法对于术后患者的恢复极为重要。本文即是研究全身和硬膜外麻醉对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如下为具体研究正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且需要开展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对比组中男37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中最大者83岁,最小者22岁,中位年龄为(67.48±3.62)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手术者共26例、膝关节置换手术者共17例、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者共12例。研究组中男35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中最大者81岁,最小者23岁,中位年龄为(67.52±3.57)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手术者共25例、膝关节置换手术者共13例、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者共17例。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均为骨科疾病,手术麻醉风险评估均在Ⅱ级以内,且术前无听觉、视觉、沟通、认知等神经功能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借助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将110例患者平均重组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患者在手术前采用全身麻醉处理,所得数据记对比组;另外一组术前则采用硬膜外麻醉处理,所得数据记研究组。具体麻醉方法如下:

1.2.1 全身麻醉方法

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常规建立静脉通路,选择的麻醉药物为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其使用剂量则分别为0.04 mg/kg、5 μg/kg、50 mg,均直接由静脉通路注射。注射后为患者提供气管插管式给氧方法,并且在术中使用微量静脉泵,持续为患者提供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剂量为每小时4 mg/kg到12 mg/kg、每小时8 μg/kg[1]。

1.2.2 硬膜外麻醉处理

患者取侧卧位,在腰椎第2节到第3节之间进行标记,并将其作为硬膜外穿刺点,置入给药导管,并选择利多卡因进行麻醉预处理,药剂浓度为2%,使用剂量为3 mL。预处理后将给药导管置入硬膜外腔,并选择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位置为第10胸椎以下、尾椎以上。最终麻醉处理药物使用丙泊酚、咪达唑仑、芬太尼以及顺阿曲库铵,剂量分别为1.5 mg/kg、0.05 mg/kg、3 μg/kg、2 mg/kg。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持续性麻醉处理,仍继续沿用罗哌卡因,并借助微量泵进行持续性给药麻醉[2]。

1.3 认知功能判定标准

选择MMSE(精神状态评价标准)量表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量表内共包括19个项目、30个题目和5大内容,分别为计算能力、注意力、方位感、沟通能力、记忆力。题目回答正确记1分,反之记0分,满分为30分,其中26分及以下为认知功能障碍,27分及以上为认知功能正常[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s代表计量数据,并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后6 h、12 h、24 h、72 h时认知功能评分,并以三线表形式整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认知功能评分对比表(±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认知功能评分对比表(±s,分)

时间段研究组对比组P值T值麻醉后6 h21.38±0.7321.41±0.690.82510.2215麻醉后12 h25.48±0.5723.38±0.390.000022.5497麻醉后24 h27.62±0.6125.89±0.450.000016.9256麻醉后72 h29.28±0.7329.25±0.750.83210.212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麻醉后6h和72h时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麻醉后12h、24h时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为(12.73±2.06)min,明显短于对比组(15.95±3.12)min,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T=6.3873,P<0.05)。研究组患者呼吸机拔管时间为(18.92±2.75)min,明显低于对比组(23.53±3.37)min,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T=7.8601,P<0.05)。

3 讨 论

骨科疾病由于其自身特点,使得外科手术时创面较大,且可能深入骨髓层或进行骨骼置换,这就要求手术过程中必须进行较大范围内的麻醉处理。但由于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均会造成影响,导致患者术后常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问题,且以老年患者居多,严重影响术后患者意识的恢复,更有可能引发神经系统损伤。

其中全身麻醉是外科手术中应用时间最早的麻醉方式,其以静脉通路为媒介,将麻醉药物输送到全身循环系统当中,进而对中枢神经产生明显的抑制性。由于其针对的是整体中枢神经,因此在给药时需要增加药物使用剂量,这也就导致了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无法正常恢复[4]。硬膜外麻醉是现代外科手术中提出的麻醉方法,其是在腰椎硬膜外注入麻醉药物,对局部中枢神经进行麻醉,从而降低了神经系统内麻醉药物的浓度,也可以保证手术区域神经元保持在抑制状态,阻滞神经信号的传递,使手术过程中患者疼痛应激反应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在术后恢复时也可以缩短清醒时间[5]。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麻醉后6 h内认知功能障碍较为明显,而在麻醉后12 h、24 h时硬膜外麻醉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全身麻醉者,说明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更快。

[1] 刘宏伟.老年骨科患者行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5(21):54-56.

[2] 毛英丽,王 爽,马爱兵,等.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骨科手术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12):2524-2525.

[3] 瞿巍巍,王志云,黄 培.硬膜外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03):453-455.

[4] 羊 瑛,陈宏靖,羊维政.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6, 28(09):1180-1181.

[5] 李霄兵,马亚普.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01):70-71.

本文编辑:王雨辰

R614

B

ISSN.2095-8242.2017.16.3044.02

猜你喜欢
外科手术全身硬膜外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石榴全身都是宝
老鳖全身都是宝
护理干预对骨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老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体会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