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6-28 15:10徐翠霞周晓光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院所浙江省林业

徐翠霞,周晓光

(1.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徐翠霞1,周晓光2

(1.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协同创新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的重要方式,其中平台建设是基础。加强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于培养林业拔尖创新人才、增强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增进服务林业现代化建设能力和丰富森林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基础性研发、技术性开发、产业化应用和专业化服务四大类型,分析了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平台建设提出的要求,提出了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体系架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机制完善等发展对策。

平台;协同创新;林业;浙江省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明确指出,“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当前,浙江省正在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且素以“七山一水两分田”地貌著称,对接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整合科技资源,构筑基础创新、技术创新、技术转化平台,大力支撑林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为实现浙江林业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 林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架构与类型

Peter Gloor最早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1],他把协同创新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作为一项新型的创新组织模式需要以平台为载体、产业为基础,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一个跨边界组织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林业协同创新平台是将林业企业、涉林高校、院所以及林业行政部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主体整合成一个跨组织集成,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或载体。

1.1 林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架构

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组成协同主体要素,但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利益追求[2],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不尽相同,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各有差异,因此明确协同主体角色及其功能定位,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主体创造性的组织架构,是推进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

政府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总舵手”。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政府所发挥的职能直接制约着协同创新的整体进程,主要肩负着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支持、服务指导等引导功能,引领林业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企业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风向标”。提升林业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能力,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而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技术革新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需求,就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服务方向。高校院所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知识、技术以及信息资源优势,围绕林业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问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1.2 林业协同创新平台的类型

广义上的协同创新平台,不仅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创新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还包括产学研共建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联络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以及社会上的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等[3]。根据组织模式不同,协同创新平台可分为项目式、共建式、实体式、联盟式及虚拟式等多种运行模式协同创新组织[4];根据研究属性不同,协同创新平台可分为基础性、公益性、应用性、产业性等多种技术创新平台[5]。对于林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分类,沿着林业科技的创新链,按各类平台的功能定位来分,至少包括基础性研发、技术性开发、产业化应用和专业性服务等四大类平台[6],其功能定位、依托主体和组织模式、典型机构如表1 所示。

表1 林业协同创新平台的主要类型

平台类型功能定位依托主体组织模式典型机构基础性研发平台开展知识创新、源头创新等基础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校、院所项目式重点实验室技术性开发平台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攻关,供给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高校、院所、企业项目式、联盟式、共建式、实体式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应用平台开拓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搭建校、地、企合作平台企业、政府部门共建式、实体式技术转移中心、校(地)企共建研发中心专业性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基础性的信息、仪器等条件和环境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共建式、实体式创新服务平台、基础条件共享平台

2 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浙江农民林业收入持续增长,人均林业纯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重点山区更是高达60%以上,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2.2%[7],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浙江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科技对林业发展的支撑,其中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浙江现有以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一校一院一所一中心”为主体的国有林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承担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林业科技创新研究;以民营科技组织为主体的民有林业科技源头创新平台,主要承担应用性和产业性的林业技术创新研究[8]。

2.1 基础性研发平台

基础性研发平台,主要包括以高校、院所牵头组建的重点实验室,肩负着林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任[9]。浙江林业科技创新,瞄准国内外林业研究的前沿,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载体,集聚了一批包括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林业创新的领军人才,承担了一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现代林业发展的理论,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基础问题,引领支撑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国内林业科技原始创新高地。立足特色优势林业产业发展需求,浙江围绕竹子、森林生态、林木种苗、森林灾害等重点领域,组建了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现代森林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木材科学与技术等省部重点实验室13个。

2.2 技术性开发平台

技术性开发平台,主要包括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涉及高校、院所、企业等多个建设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关键共性问题而开展广泛技术合作的协同创新载体,是林业协同创新平台的主要形式[10]。浙江省依托高校、院所、重点企业,针对林业产业重大需求,组建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其依托单位、批准部门见表2。

表2 浙江省林业各类技术性开发平台

平台名称主要依托单位批准部门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竹资源高效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农林大学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铁皮石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马尾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竹家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浙江森宇实业有限公司国家林业局浙江省人民政府

2.3产业化应用平台

产业化应用平台,主要包括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共建的地方研究院、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产业示范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科技示范园区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借鉴企业的运行模式,汇聚有效科研力量,不仅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更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平台。浙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迅速转化为目标,基于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重点需求,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机构为依托,按区域优势建立了若干个技术转移中心、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如丽水技术转移中心、桐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诸暨香榧研究院、大庄地板企业研究院、嵊州木兰科研究所等。通过多年实践,浙江产业化应用平台的协同成效逐步显现,机制不断得以创新,形成了“政府牵线搭桥,出钱出政策;高校院所主动服务,出人出技术;企业发展产业,出题出场地”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化应用平台建设模式。

2.4 专业性服务平台

专业性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种质资源库、生态定位观测站、创新服务平台、检测检验中心、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技术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等各类公共载体,以提供基础性的科研条件、信息、资源为任务。浙江省依托林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科研资源,组建了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基础条件平台,以及浙江省竹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杭州湾、华东沿海、西溪湿地、天目山等地建设国家生态系统定位站。专业性的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浙江林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研设施、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等各类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促进了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了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3 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发展面临的问题

浙江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基础扎实、类型多,聚焦林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各主体协同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推进知识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集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然而,浙江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照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仍处于“占地为王,不愿协同,不善协同”阶段,在质量与数量、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机制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3.1 资源分散,源头创新能力待提高

当前,浙江已经形成了“一校一院一所一中心”为主体的国有林业科技源头创新组织体系,各单位各有优势,浙江农林大学作为唯一的省属农林高校,学科优势明显;省林科院作为省级林业科研机构,应用性研究能力强;亚林所作为中国林科院的分支机构,专业性研究能力强;竹子中心作为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竹业研究开发机构,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竹类研究的机构。然而,由于这些机构的科研定位不同,再加上各单位的考核制度的差异,且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存在科技资源简单重复投资建设现象,互相封闭,资源不能联合互补,各搞一套,使得各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合作意愿不强,在重大项目申报和研究方面难以形成跨单位的联合攻关优势,难以形成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致使科技源头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高层次的重大项目缺乏。

3.2 协同不够,创新服务能力待增强

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薄弱。各类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侧重于科研项目、经费额度和科研成果等指标来衡量平台运行成效,而没有根据自身学科优势、专业特色、整体创新水平进行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特色引导,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不够良好,产业特征不够明显,服务对象不够清晰,问题导向不够明确。这主要在于高校、院所、企业之间虽然搭建了协同创新平台,但协同形式单一,以科研项目联合研究为主,并没有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开展项目主动设计;合作关系不够紧密,人员交流不够频繁,从事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人员队伍不强、积极性不高;成果转化平台功能建设、运行不够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不健全。

3.3 运行不畅,协同创新机制待完善

林业协同创新平台的类型众多,主管部门不尽相同,相应管理办法也有所不一致,致使各平台的运行机制、组织模式存在差异性,部分平台的运行处于“只见牌子,不见人影”的僵化状态,这归根到底在于平台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平台参建各方的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清晰,内部技术转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二是平台运作缺乏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与激励机制,包括人、财、物的协同化管理、高效化配置,利益分享清晰、风险分担明确的匹配化机制;三是平台参建单位的创新实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强。

4 推进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发展的对策

浙江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必须在政府引导下对省内林业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瞄准现代林业科技国际前沿,充分发挥浙江农林大学等4个科研机构的特色优势,重构现代林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的科技引领阵地。

4.1 统筹规划,构架林业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根据现代林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构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基础性创新平台,构建涉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林业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多种运行模式的政产学研用的新型林业组织形态,构建面向林业协同创新的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拟搭建的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平台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浙江省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框架

(1)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围绕林业主导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以在浙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体,整合大型企业重点实验室资源,组建省级层面的林业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培育竹产业、林木培育、木材加工产业的国家实验室,增强林业科技创新的基础研发能力。

(2)打造主导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竹子、香榧、山核桃、铁皮石斛、木材加工、油茶、生物农药等产业,整合现有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资源,打造若干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按照市场机制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资源配置方式和人员流动模式,完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创新机制。

(3)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组织形态。鼓励高校、院所与地方、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地方研究院等各类组织,推进政府部门牵头兴办的“民办非企”新型科研组织发展,以省林学会为主体组建浙江省林业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建立林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席会、对接会及洽谈会,寻找产业协同创新的精准切入点,构建省、市、县与高校、院所、推广站等多层次的产业推广体系。

(4)加快完善专业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国家部委、浙江省的基础条件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等林业创新平台资源,对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生态观测站、数据文献等资源进行梳理清查,优化整合,建设面向林业协同创新的一体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及“浙江省林业科技资源数据库”、“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国内外林业行业竞争力情报系统”等,向省内政、产、学、研、用的机构和个人开放。

4.2 强化队伍,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协同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协作的组织,关键在于人的协同,形成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市场运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协作团队。基于林业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架构,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林业科技人才队伍,满足基础研发、技术开发、成果推广以及平台管理的人才要求。

(1)加大高层次人才集聚力度。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契机,着眼全球的视野,深入调研林业人才的全球分布和林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提出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战略。实施“企业家兼职教授计划”,聘请高层次人才担任高校兼职教授,设置一定比例的兼职教授编制,促进高校、院校之间的人才有序流动,柔性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人才引进标准与待遇,积极搭建人才的发展平台。

(2)提升优秀林业青年学术能力。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省科技计划研发专项中设置青年专项。配备学术能力培养导师,选拔一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甚至国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拓宽国际视野,聘请专业领域一流的领军人物担任导师。

(3)打造林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加快推进科技经纪人制度工作,增强技术中介服务和创业服务能力,在高校、院所内培养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懂理财、懂法律的“五懂”技术经纪人队伍;以校地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创新研究院为载体,社会上吸引一批地方科技局、基层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兼职担任科技经纪人,积极推进成果有效转化。

(4)建设公共平台专业服务队伍。明确林业基础条件、创新服务等公共平台专职管理人员岗位和要求,加强平台建设及绩效考核评价,落实平台管理维护运行、科技条件资源开发利用、共享服务等岗位的设置,切实提高平台专业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支持和鼓励开展和专业技术学习、研究和交流活动,稳定、壮大一支高效的科技资源条件共享服务人才队伍。

4.3 完善机制,保障林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

构筑并完善一套透明的使产学研各方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机制,这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11]。作为全省的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规政策、组织协调、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以及平台运行技术支撑等机制保障。

(1)政策扶持机制。省科技、林业等行政部门将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布局、任务、措施,纳入省农业、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平台建设的战略布局、顶层设计,按林业主导产业布局基础研发、技术开发平台,加大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众创空间、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政策设计,加大林业技术推广型、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立统一的分析测试和实验中心,将省内4个林业科研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共享服务网络,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2)组织协调机制。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和集聚政府、高校、企业、院所、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力量,建立以林业院校作为主导、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和涉农企业联合共建的创新平台。在省级统筹层面,加强林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宏观统筹,建立高校与院所、重点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协调会商机制。在执行操作层面,完善理事会或学术委员会领导下平台主任负责制,建立业务与科技行政部门、高校与院所之间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

(3)运行管理机制。林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日常管理,不断创新并完善机制是平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中日常运行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人、财、物的协同化管理,以及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匹配化管理。加强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对创业支撑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推进科研经费改革试点,健全科技成果所有权的认定和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以自有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企业或转让,出台技术成果商品化、配置市场化、知识产权资本化的技术转移政策。

(4)技术支撑机制。采用先进、实用的科技资源共享技术,是构成高效运行的专业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技术支撑机制,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而需要建立的相应技术支撑,如各类科技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共享的相互兼容的标准化技术,各种形式的共享服务委托、在线咨询和数据查询技术等。

[1] GLOOR P.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 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9~11.

[3] 刘钒、李光.湖北省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61~67.

[4] 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24~29.

[5] 龚红,查冰川.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23~25.

[6] 龚红,查冰川.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23~25.

[7] 探寻“两山”路,浙江林兴民又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系列报道之综合篇[N].中国绿色时报,2015年11月23日,第一版.

[8] 彭镇华,等.浙江现代林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247~248.

[9] 褚浩男.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2月.

[10] 袁志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6月.

[11] 洪银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科学,2014(1):56~64.

The Building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in Zhejiang Province

XU Cui-xia1ZHOU Xiao-guang1

(1.Zhejiang Forestry Academy,Hangzhou 310023,China;2.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 311300,Chin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capabilities,and the platform is the foundation.Strength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e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ha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ing forestry innovative talents,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increasing their ability to serve forestry modernization,and to enriching forest culture connotation.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echnical development,industrialization appl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analysis is mad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re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in Zhejiang Province.Combined with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novation platform building request,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proposed for the system architecture,the talent team building and mechanism improvement of the fore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establishment.

Platform,Collaborative innovation,Forestry,Zhejiang Province

2016-09-12

浙江省科协软科学课题“浙江省林业类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KXCX-KT013)。

徐翠霞,主要从事林业技术工作。 周晓光(1983-),男,浙江永嘉,讲师,主要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2.018

S7-9

A

1003-5508(2017)03-0082-06

猜你喜欢
院所浙江省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初心》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land produces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