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之辨

2017-06-29 12:00张飞曹能秀张振飞
关键词:族际文化冲突民族

张飞,曹能秀,张振飞

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之辨

张飞,曹能秀,张振飞

对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分析了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的关系,构建了文化适应模型。认为民族多元文化互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化适应促进民族和谐与社会发展。指出民族文化互动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长期发展过程,在某一个特定时期总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所要追求的目标,即民族的和谐相处、社会的稳定繁荣、文化的开明昌盛。

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多元文化互动;文化适应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9·11”事件的发生,以及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频发,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学界对于文化互动的研究也逐渐加强了。因此,放眼当今世界,异质文化间的互动不断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国际、国内民族政策的调整与变革。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冲突与融合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万花筒”。各民族之间文化互动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文化适应,为了构建一个正如费孝通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而言,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有鉴于此,本研究将着重对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和多元文化互动的概念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当今文化的多样性。

一、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的内涵

文化互动一词频繁出现在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在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领域,文化互动是苏联著名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文化学家洛特曼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他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文化(或称为“文化文本”),包括文化的符号语言、形态、功能、思想价值等,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文化、创新文化、沟通文化,并掌握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趋势。他在1983年所写的《关于建构文化互动的理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互动”概念。所谓文化互动,即为不同文化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还是一系列因素参与的复杂行为。洛特曼的文化互动理论在比较文学和符号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民族学和人类学领域的文化互动概念则与此有所不同。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民族文化植根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是各民族生活场景的缩影,均有自己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都处在不断地互动和变迁中。当不同民族彼此接触时,自然会发生相互交流、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的现象。因此,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里,文化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它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民族间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过程[1]。文化互动过程的起点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接触,其结果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碰撞,大家或是“同归于尽”,或是一种文化战胜另一种文化;二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吸收,融合成一种多元特质的文化。

族际文化互动即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既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从本质上来说,族际文化互动是一种建立在相关文化调适基础上的作用与反馈交错出现且连续耦合运作的过程[2]190。罗康隆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序的。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界面上发生的作用及引起的文化反馈却不一定是有序的。因为其中既有个人随机性的因素,又有文化调适初期无序的作用与反馈,以及由此还可能形成新的作用。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呈现无序状态是经常遇到的事情,但相关文化的调适最终总要达成文化的适应。因此,文化互动不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从无序趋于有序的交互调适过程。”[3]族际文化互动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消弭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偏见与歧视,传播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丰富了民族文化内容,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自由联姻与族际间的生计趋同,调适了民族关系。

多元文化互动,其“元”,始也,端也[4]102,即每个“元”都是一个开始和起端。从字面上看,“多元文化”是指具有不同起始端点的文化。这个“多元”,体现了“一”与“多”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而文化的统一性又以多样性为基础,从而构成了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统一。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种族、各区域、各语言圈等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冲突与融合频繁发生着互动。多元文化互动即是指不同类型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推动。一般来说,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多元文化互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性质、特征的文化系统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敌对与对抗的状态。有学者认为文化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区域性文化冲突、集团性文化冲突、阶级性文化冲突、民族性文化冲突和时代性文化冲突[5]。从表面上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创造的历史,也是文化冲突时隐时现的历史。而文化融合,总体来说,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并不断趋于一体化的过程。融合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一般来说,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6]。文化的融合,正是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上述4个层次的交流与渗透、借鉴与吸收。因此,正如曹德本所说:“在21世纪……各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大碰撞,将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对于这种历史潮流,回避是不可能的,与其被动遭遇,不如主动参与,充分作好文化准备,迎接这一历史性挑战。”[7]

显而易见,多元文化互动与族际文化互动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交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换用。但前者的范围更广,包括了族际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往。因此,在新世纪,面对复杂的世界文明冲突的愈演愈烈,以及民族矛盾的日益突出,我们尤其要重视多元文化、族际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

二、族际文化互动与多元文化互动的关系

要理解族际文化互动,首先要清楚族际关系的内涵。顾名思义,族际关系直接表现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实质及其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都植根于民族这一社会实体。实际上,族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针对特定的需要构建起来的个人行为系统,即是这种不同系统之间的界面互动与调适的复杂依存及制约关系的总和。不言而喻,在这一定义中,族际关系必然包括互为依存、互为利用、互为制约这样一系列非线性的多因多果关系[8]19。而族际文化互动必然建立在族际关系互为依存、互为利用、互为制约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来说,放眼世界,多元文化互动不仅包括族际文化互动,还包括东西方之间多种类型的文化互动。多元文化互动既包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以及冲突的发生在客观上都是不可避免的,有其特定的内在客观规律。

21世纪是一个世界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的世纪,世界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在全球意识关照下的文化多元发展。实际上,在任何条件下,文化的一体化和文化的民族化都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是一种单一的、一元的文化专制统治,而是多元文化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价值趋向和价值追求,最终形成一种相互容忍、包含、借鉴的新的多元文化格局[9]243。目前,全球化、地方化、信息化等浪潮正在席卷整个世界,而且逐渐覆盖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在这样一个文化多样性的环境下,文化的世界化、文化的民族化和文化的本土化都是共生的,互为存在条件的。与此同时,族际文化互动、民族文化的转型与传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多元文化互动的背景下,急切需要我们构建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然而,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国家的传统力量,同时还促进了事物本土化的发展,突显出本土的身份意识,造成民族的分离和分化,国家的政治支配形式和政权的合法性受到削弱,国家不再必须是认同的最终落脚点[10]。因此,在全球化不断扩展和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族际文化互动、多元文化互动都将是一个艰巨的时代重任。

三、文化互动的根本指向与价值意义

综上来说,无论是族际文化互动,还是多元文化互动,其根本指向乃是文化适应,进而达到民族和谐、社会稳定。“文化适应”是文化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与其共事者于20世纪30年代所发表的《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化适应“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接触,双方或两个群体最初的文化类型因之而发生的变化、变迁。”[11]是“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12]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要求,即要求个体(群体)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实践塑造了特殊的民族文化类型,其特有的心理、性格和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即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稳固性,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然而,在民族地区民族间频繁交往与民族居住格局交错的情况下,各民族的文化原有的生存土壤必然会随之改变。因此,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存在文化的碰撞、冲突还是文化的融合,或者文化的裂变,在民族、种族的日常生活交往实践中,诸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农业种植、边贸互市、通婚联姻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冲突、碰撞之后,最终都要达到文化的适应,以便于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实现民族之间的往来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民族文化互动的“文化适应曲线”用图1①来表示。在图1中,心理、情感、认同标在纵轴上,横轴是阶段。第一个阶段通常较短(也有的民族在一个时期与异质文化接触的时间较长),称为“碰撞接触期”。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冲突时期。因为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熏陶而形成的行为习惯不同,主要表现在婚丧嫁娶、习俗禁忌、饮食卫生等方面。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沉浸在本民族的文化中,总是倾向于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考察、判断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产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好恶,甚至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进而产生文化冲突。第三个阶段是文化融合时期。不同民族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冲突后,在长期的互动与交往中必然要走向文化的相互融合,民族生存的第一要素是生活稳定,这也是基本条件。第四个阶段是文化适应时期。在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对异质文化逐渐形成文化适应,以便更好地适应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需要。第五个阶段是民族文化相对稳定状态时期。在此时期,如果族群内的成员感到仍然受到异质文化的歧视与偏见,就会出现一种负的曲线(A);如果族群成员感到和文化接触之前本民族状况基本一致,那就是平衡状态曲线(B)(这种状态基本上不可能,只是模型的理想状态);如果族群成员文化适应得很好,甚至可能本民族文化已被异质文化侵占、代替、交换、变异等而浑然不知,但仍然适应了异质文化,这便是文化适应的极致状态曲线(C)。这里需要注意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并不是完全分隔对立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它们是对立又统一的,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直接动力。因为由文化交流和传播引发的文化冲突和对抗是一种普遍现象。文化的冲突是必然会发生的,在冲突过程中有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亦有冲突,但从长期来看,文化融合是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主流。

图1 文化适应曲线图

通过对文化互动、族际文化互动和多元文化互动概念、相互关系和价值取向的探析,我们认为民族多元文化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族和谐和社会发展。但是,民族文化互动并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长期发展过程,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文化互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异文化之间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可以正常无限延续的过程。”[3]民族文化互动的过程是连续的,而且总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即民族的和谐相处、社会的稳定繁荣、文化的开明昌盛(见图2)。

图2 多元文化互动促进民族和谐、社会发展模式图

总之,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民族文化互动,促进民族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交往,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4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3]

注释:

①图1为借鉴荷兰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教授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并经过我们修改而形成的“文化适应曲线”图。

[1]邹丽娟.多元文化互动语境下的大理白族传统习俗[J].贵州民族研究,2009(2).

[2]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罗康隆.论民族文化互动的特点及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中华大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78.

[5]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杨建新.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J].甘肃理论学刊,2006(2).

[7]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8]罗康隆.族际关系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9]切排.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0]马富英.全球化背景下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J].贵州民族研究,2014(6).

[11]ROBERT R,RALPH L,MELVILLE J.Herskovits: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1).

[12]王亚鹏,李慧.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4(1).

[13]马和平.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及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15(8).

(编辑:文汝)

G122

A

1673-1999(2017)02-0086-04

张飞(1981—),男,硕士,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地理学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区域发展;曹能秀(1964—),女,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传承、比较教育;张振飞(1979—),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讲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地理学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6-12-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多元文化互动与民族和谐、社区发展研究”(15XMZ041);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共生互补’视角下的边境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YJS201675)。

猜你喜欢
族际文化冲突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多元民族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