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之重的灵魂书写

2017-06-29 21:15陈朴
雨花·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集灵魂现实

陈朴

在当下中国诗坛,既写评论又写诗的诗人不多。细观罗振亚、沈奇、师力斌、梁晓明、霍俊明、张德明、臧棣、赵思运、吴投文、赵卫峰等诗人兼评论家,在强大的诗学理论支撑之外,他们的诗歌也是独具匠心,各有特色,不容忽视。细读赵思运的诗集《一本正经》(云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版),我不禁为这样一位被“诗歌评论家”的光环所遮蔽的优秀诗人而唏嘘不已。

赵思运身居江南山水园林环抱之中,为文有理有据,脚步扎实,行云流水,颇具典范。写诗却流露出一股故乡山东的大汉气场,不拘形式、多走偏锋,惯于险中取胜。细读诗集《一本正经》,在口语化表现极致的诗学技巧之外,我更多看到了他在诗歌中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评判和言说。当下诗坛,有的人写诗是稳坐椅上,听着音乐,品着香茗,用手指敲打键盘,追求速度,无关痛痒,和打游戏、看直播没甚区别。赵思运不一样,赵思运的诗是用灵魂在写,像一位在火炉旁赤身打铁的师傅,像一位带着凿、钻、锯、锤的木匠,像一位双手磨成了茧缠起胶布继续握着刻刀的雕刻师。他写自己、写朋友、写陌生人、写熟悉的生活,写这个世界的现实,他想让诗歌减少这个世界更多的黑暗,赋予这个世界更多的光明。他想用诗歌发掘出更多真善美的人性,减少更多假恶丑的面目。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和光同尘中,他的诗,不朽。

一个人,熟悉的,或者完全陌生的,可以凭借一件事去感化另一个人,这叫生活的真谛。一首诗,读一次,还想读第二次、第三次,这样的诗我想足以叫好诗。好诗不玩虚的,要靠真功夫,赵思运功夫深,也不藏着掖着,他喜欢露出来,因此我才有机会看到了《新生报到》这首好诗:

新生入学报到处

来了一位农村老头

带孩子上学

交费的时候

他解开裤腰带

从内裤里层

缝上的蓝布口袋里

掏钱

不小心露出阴毛

看见的学生笑道

老伯开的银行藏得可严实哩

一位站在旁边的老师

转头一看

眼泪流了出来

二十年前

父亲也是这样

送自己出来的啊

赵思运并不是想和谁在诗歌的路上拼个高低,他只是在写自己的灵魂,用以感化众人的灵魂,求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他只是在记录一个时代的生存镜像,以便不负年华不负诗,不负苍生不负命。这首诗不算长,可我们读过之后的震撼我想是波涛汹涌,足以搅动一面平静的湖水。放眼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回溯近几十年的中国社会,这首诗所描写的这一幕,不知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多少次?生活中,当下有些走出大山、走出农村的学生进入城市后,慢慢地也沾染上了一些坏风气,总喜欢和其他同学比,比手机、比护肤品、比衣服、比汽车,而从来不比学习成绩,不比远大理想,甚至因此导致有些学生心理扭曲,走向犯罪,一失足成千古恨,酿下苦果,造成一个个家庭的悲哀,也造成社会的悲哀。好诗是良药,对于那样的学生,有时候心理疏导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能不如读一首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诗歌,也许会惊醒梦中迷路人。由此可见,一个诗人写一首诗,成功与失败,有时候效果会大不同。

评论一本诗集的含金量,在20世纪80年代,看市场上销量,看报刊转载量,看读者来信量,看评论家的长篇大论量,以这些外在条件来定性。而时间发展到今天这个网络高度发达自由的微信自媒体时代,评论一本诗集的受众面程度我们只需要静下来读文本,在文本中见山水,在山水中见古今。比如这首《大年初二回老家》:

带上老婆

带上孩子

大年初二回老家

车上人很多

车行得很慢

晃晃悠悠走走停停上上下下

走啊走啊走啊走啊

看看表

已经走了快一个小时了

终于走出了城

终于走出了城四十里

终于走到了火葬场

烟囱喷出的浓烟在空中散开

我感觉一片片沉重的灰烬像燕山的雪花鋪在了汽车顶棚上

现在离家还有七十里地

今天的阳光非常明媚

想着七十多岁的妈妈身体仍然健康

想着她老人家的笑容像灿烂的阳光一年一度地在老家等我

想着妈妈说的“我和你爹死了你们就没有家了”

想着想着

我的泪就偷偷地滑了下来

开头看起来似乎还有点流行歌词的味道,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就有一股悲怆之风迎面吹来,吹得人脸上生疼,心中忐忑,脚下不稳。在当下中国,汉语诗歌的语言技巧可谓已是发展到登峰造极,人人可照猫画虎而习之,而技巧用尽之后,情感就会占上峰。试问没有深刻的情感,情感不真实,何来情感叙述的好诗?读罢之余,不妨试着哼一下当年春晚那首后来传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这时候,我们就会体会到歌词和诗不可同日而语的原由。

在赵思运的诗里,我看到了他游走他乡,寄情诗歌的一面,也看到了他灵魂深处的孤独和隐痛。他的每一首诗都是认真的,都是反复打磨出来的,这一点很可贵。物质时代里,当大多数诗人都被春天蒙蔽了双眼,被咖啡喝晕了头脑,被花瓶供养了起来,赵思运却一意孤行,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诗学信念和写作方向,用文字养心,用诗歌疗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认为这样的诗人再多几个也无妨。“当下新诗言必称海子,诗歌标准相当短视。”(师力斌语)如果说赵思运的诗歌写作是和海子这样的著名诗人背道而驰的话,我并不反对他的诗歌道路。抒情、意象、朦胧、口语……不论哪种流派,主义,我想只要超越了常人,就都会有好诗问世,每个人,做好自己就行了,没必要整天东征西讨,好高骛远,狂妄愚昧,得意忘形,总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山外有山,诗外亦有诗。心胸宽阔了,眼界才能更宽阔,诗歌才更有可能成为经典流传下去。诗集中像这样指引着灵魂高端漫游的诗作之外,还有不少一部分写现实的诗歌,读来让人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又无可奈何。以下试列举两首:

花妮的丈夫是个瘫子

花妮今年春天下岗了

花妮买了个三轮车

今天第一天

跑了一天没有拉着一个客

到了晚上12点

南华火车站

花妮一车拉了四个

拉着拉着

四个人把花妮拉进了荒地

天亮到家

瘫子问挣钱了吗

花妮说

一下子挣了四个人的钱

日他妈的

累死了

——《花妮》

对于这样的诗,任何解读都是多余的,多少愤怒都是徒劳的,所有词语都是苍白的。花妮,一个可怜悲惨的路人甲,被命运无情的戏弄着,被生活残酷的折磨着。一个诗人,即使站在她面前,很多时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这就是现实,活生生的现实,血淋淋的现实。肉眼能看到,耳朵能听到,鼻子能闻到的现实。一个人,只有灵魂和现实完美结合,才是健全的人。灵魂可以随风缥缈,而现实之重,如西西弗斯的一生,缠绕着很多人,终生无法逃离,无法忍受。

……

今年5月30日

在上班主任的语文课时

副校长姜锋

把我叫到了音乐教室

校长王加生也在

他们喂我吃糖丸

脱了我的裤子

……

——《丽丽传》节录

这首诗较长,而我节录在这里的这几句,我认为已经很多了。一个脆弱的人,对于这样现实而又充满忧伤的文字,是过敏的,是不忍卒读的。这样的现实生存在我们的新闻上频繁出现,有的人也许久而久之后,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而对于诗人,一个嫉恶如仇的诗人,一个钢骨铮铮的诗人,一个虽身单力薄,却也有一腔热血的诗人,她的效应是巨大的,轻者夜不能寐,重者则难以预料。很多时候,当我们读到这样的诗,我们不禁会发问:我们的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了?到底是这个世界疯了,还是一些丧心病狂、禽兽不如的人疯了?答案无从揭晓,一切罪恶,只有因果报应去了却这个尘世的痛。

赵思运的诗,看起来嬉笑怒骂,毫不“正经”,实际上品味再三,反复咀嚼,你会发现诚如诗集命名一样,确实是一本“正经”,不是闹着玩的,也不是出书撑门面,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换取功名的。正如著名诗评家陈仲义所言:“不动声色中潜伏着黠慧的机锋”。

先锋也好,传统也罢。不管诗人的语言表现处于何种形式,在当下这个时代,我认为只要是一位敢于求真的诗人,都是可以具备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条件的。近年来,有人提出非虛构诗歌写作,也有人提出了疼痛诗学探索。通读赵思运这本诗集《一本正经》,几乎都属于这两种范畴,而疼痛正是灵魂,非虚构正是现实。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我看到了人类之上尚有许多生灵飞翔。在灵魂和现实之间,我看到的是诗人的影子。我深知,对于赵思运这样的诗人评论家而言,诗歌就像他曾经走不出去的故乡和童年,即使有一天,他当了宰相或国王,他还是不忘初心,怀恋着一个扎根在身体里的梦,一边在梦里飞翔着,一边为梦前行。

猜你喜欢
诗集灵魂现实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