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6-29 19:39王琴
采写编 2017年2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王琴

内容提要: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符合媒体需求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地方高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上遭遇到课程偏重理论、实践课程缺少、课程体系建立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闻采访与写作;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长治学院教学综合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201516)研究成果之一。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采写能力的重要课程。但是从近几年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中会发现,很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为采写能力的薄弱,导致无法被用人单位录用,而且这种现象在地方高校中不在少数。这也就给我们学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上敲了警钟。目前,在地方高校的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与学生缺少互动;课堂上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相对应的实践教学跟进;采写教师缺少,无法跟进学生的采写辅导等。针对这种问题,当务之急是找到适合的对策解决问题。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

新闻教育的责任是培养合格的、过硬的新闻作品的生产者;新闻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是看培养出的学生的能力,而新闻采写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课程,从现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来看,我们缺少对学生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一)课程设计上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实践。以我所在的院校为例,《新聞采访与写作》课程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总课时数为86,期中实践为8课时,剩余全部为讲授课时。在该课程结束后会有一门《类型新闻写作实务》作为配套课程出现,但是依然是讲授,没有安排实践。所以学习基本靠教师的课堂授课,对于学生来讲,这种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时都是停留在课本上,没有能够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更不可能了解和发现学生的缺点和能力。

(二)课程配套教师单一,缺少对学生针对性的辅导。《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留给学生课后的采访和写作任务。学生的作业,需要老师给予认真的修改,并能够将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的采写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针对学生课后的采写作业老师并不能够给予及时的修改和反馈,以至于对学生在写作中真正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地发现。这是因为在很多学校的设计中,该课程都是以一到两名老师作为授课者,面对大量的学生作业,一两名老师很难完成批改和针对性指导的任务。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该课程只有我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的教学,学生100人左右。在对学生作业的修改上任务很重,即使修改好,也很难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的辅导。

(三)学生采写新闻基本以校园为主,缺少真正的实践经验。现阶段在采写课程的实践课程设置上,采访范围基本是以校园为主,以学校的各种活动和会议作为主要内容。这种采访设置导致学生接触的采访类型较为单一化,采访面对的采访对象及遇到的问题也较为简单,缺少针对性。在真正去实习过程中面对复杂的采访选题及采访对象,遇到各种问题时,难以马上做出正确或者有效的选择与应对。

在学校内也缺少相应的实践平台,学生的作业也只是课程的课堂作业,很少能够发表在合适的平台。新闻专业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实践平台,将学生的作业发表在实践平台上,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认可。

二、现阶段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地方高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种课程设计下该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的是收集材料和调查研究的能力。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留给学生的采写作业基本是和学校相关,比如:学校的会议,学校的比赛等。很多学生不需要收集材料或者只是简单地在网上查找一下资料就可以完成实践作业。这样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资料的收集上渠道窄化,不会通过图书馆、各类年鉴等资料去收集资料;也缺少了习惯到现场的现场意识及奔波的能力,同时学校的宽松采访环境也使得学生缺少了明察暗访的能力及抗挫折的心理。

(二)缺少判断新闻价值及确定报道思想的能力。地方高校在采写课程上的新闻实践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大,在地方可供学生实习的媒体不多,在地方院校学校给予的课程经费也很少,无法组织学生参与很多的活动,也很难开展像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式的教学模式。所以地方高校在课程实践中教师开展的大都是校园内的新闻的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园去采访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接触的是相对单一的新闻类型,对校园外的新闻接触有限,在新闻价值的判断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新闻价值判断的缺失导致在对新闻报道思想的提炼上很难挖到深度,也直接导致在工作后很难马上上手可以采访。

(三)缺少新闻表达的能力。在批阅学生的采写作业时,发现学生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语言的运用能力及新闻作品的结构并没有掌握,在表述上依然采用的是写作文学作品的语言习惯。这可能是地方高校在学生采写实践上安排的有限性使得学生缺少真正的实践机会,并且在写作上教师给出的针对性的辅导也不够,导致学生在新闻作品中缺少新闻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欠缺表现在新闻作品中首先就是缺少事实的描述,对新闻六要素的交代并不完整,导致在阅读新闻时新闻价值的体现是不够的;其次缺少细节描写,在采访中观察和提问不够到位,新闻作品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新闻结构缺少新意,中规中矩的结构构成,新闻作品亮点少。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教学大纲,设计采写训练。

1.调整教学大纲内容。要提升现阶段学生在采写方面的能力,应该从调整教学大纲开始。很多学校采写的大纲实行的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实践课时占的比重很少,而且是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实行中也不是很合理。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笔者认为理论教学是基础,所以现有的理论教学课时基本可以不变或者略少,应该设计一门纯实践课程。比如笔者建议将自己学校采写课程结束后的《类型新闻写作实务》设计为一门纯实验课。课程的内容不变,以各类新闻写作为主要内容,每两周为一个主题,第一周采写,第二周对新闻作品进行点评,这样既给了学生采写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写作作品的评价中,能够对自己的新闻作品有更完整的认识。

2.调整课程时间。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采写课程基本设计在了大学二年级,大三大四年级由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缺少,使得学生在其他的课程中很少再有采写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学生只有在大二会有采写的机会,再加上校内实践平台的缺少,所以很多学生的采写在大学中很难贯彻下来。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保持连贯性的写作能力,可以将现在集中在大学二年级的课程时间设计,分散到大一、大二、大三年级贯彻六个学期,课程可以分为基础采访设计和高级采访设计,并且可以和同学期的课程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设计有效的采写训练。

(二)实行导师负责制,实施合理的采寫辅导。针对教学中老师在修改学生作业方面存在的针对性缺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采写课程上可以实施导师负责制,让专业的其他老师都加入进来,形成一个团队。这些导师不负责课堂讲授,而是只负责学生作业的修改,可以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分组,大学四年所有的实践作业导师都可以进行指导,包括大四的毕业设计。通过导师负责制,可以让学生的作品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进行及时修正;也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有更好的交流,让老师对学生有更为完整、深入的了解。

(三)增加实践机会,增强学生采写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最终目的也是能够再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地方很多高校将学生平时的实践都放在了校园内,但校园内的选题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出校园,多到社会中去找选题,将课堂延伸出去。教师可以在实践课程中联系地方媒体,组织学生去进行采访;学生自己也可以在社会上去找一些新闻热点进行采访,比如广场,公园这些地方去发现和寻找新闻线索,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实践能力。

为了保证学生对实践课程有真正的兴趣和动力,可以对采写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配套的修改。改变过往的闭卷考试方式,改为开卷考试;将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改为既定材料的新闻写作。在成绩评定上由平时的实践成绩加上期末的成绩共同组成。

教学改革中通过课堂教学、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课堂作业点评、课后导师辅导,试图构建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有机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颖.新闻采访与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新闻传播,2014(3):47-49.

[2]莫湘文.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J].文学教育,2016(6):88-89.

[3]刘丹,潘倩.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立体创新性思考[J].视听,2015(12):179-180.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