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2017-06-30 13:07邓亚莉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邓亚莉

摘 要: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社会实践的概念,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并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实践观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实践观和费尔巴哈生活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是他清算了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有两个过渡期:在1844年,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政治)的过度。思想发展史上,正处于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前期。随着世界观的不断转变,马克思的思想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点。他在《提纲》中批判了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觀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时间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

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的实践观

在《提纲》中,马克思就自己多年来对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概括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以后各条的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所展开的。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它只是从客体的或者只管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时间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和唯物主义相反的是,唯心主义只是抽象的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无限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实践活动排斥在了认识论之外。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也就是说,人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结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提出的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马克思总结哲学史上的经验教训,尖锐的指出了:“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也就是说,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义的。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实践范畴纳入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把实践看做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看作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因此,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实践纳入认识论的范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要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作为从事实践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来理解。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来考察。在全部阶级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他社会关系,而其他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也是阶级的本质。同时,社会关系又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既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人们不同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还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质的观点,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在这里马克思阐明了旧哲学,不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都轻视或无视了实践的作用,把实践排斥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外。由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加上其阶级局限性,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即或者通过抽象的理论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辩护;或者用某些进步的理论去批判被认为是错误的东西,而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马克思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只能在改造世界中实践,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

总之,马克思从时间观点出发,科学的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关于什么是判定认识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问题。《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中心思想就是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就哲学的决裂,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通过科学的实践观,同唯心主义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从而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践观是整个《提纲》中的思想灵魂,也是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集中表现:一是把时间作为认识的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彻底战胜了“不可知论”和一切唯心主义。二是把实践引入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实践的概念,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点的创立,引起历史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马克思用科学实践观点作指导,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实现了历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点分析人及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们为了生活,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活动本身。人类社会要延续下去,就不能停止生产。因此,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赖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活动方式。物质生活过程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这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是他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出丧礼的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把唯物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李驱逐了出去,从此有了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2.马克思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点,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全面解决了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本原性的关系,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实现了哲学理论观点的根本变革,创立了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崭新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为原则,从实践活动中去理解主体与客体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自觉地从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本原性的统一联系出发,去解决这些相互关系问题,从而科学的可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克服了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片面性,把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起来,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性质的革命性变革。

3.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标志着一种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诞生。马克思实践观点,决不仅仅是用以回答认识的基础、来源和真理标准等认识论问题的一般性原则,而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即从实践出发去观察、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的一种思维逻辑。马克思把实践观点作为自己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把它提升为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长期以来哲学纠纷不休的种种矛盾问题时,都以实践作为基础和出发点,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參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猜你喜欢
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