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动静脉内瘘栓塞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7-06-30 23:05陶海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护理干预

陶海燕

【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动静脉内瘘栓塞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后血管再通情况,护理满意度及鼻出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不良反应。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7.88%、护理满意度为90.9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均优于对照组的57.58%、33.33%、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栓塞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再通率及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动静脉内瘘; 溶栓治疗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062-02

动静脉内瘘被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线,分自体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两种[1]。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净化常用血管通路,对始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内瘘栓塞与发热、腹泻、外伤、感染、低血压等多种因素有关。相关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应用于内瘘栓塞治疗中能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2]。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66例,通过分组,探究护理干预在动静脉内瘘栓塞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66例,治疗前内瘘无血管杂音和波动干,且均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无出血倾向,且近1个月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血糖正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观察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46~62岁,平均(54.6±4.6)岁;透析时间7~65个月,平均(36.8±5.6)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45~64岁,平均(54.8±5.3)岁;透析时间8~67个月,平均(37.4±6.4)个月。两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消毒护理、环境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栓塞产生原因,采取治疗必要性;(2)溶栓护理,取平卧位,手臂向外轻轻伸展,采用止血带间断性对肘部做敷扎处理,密切观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皮疹、发热、寒战、患肢疼痛症状,并及时对症治疗;(3)治疗后护理,患肢制动2 d,局部热敷处理,并检查患者凝血功能,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4)健康知识宣教,指导患者穿着以宽松衣服为主,重点保护术肢,并严禁在术肢测量血压、戴手表,内瘘血管严禁进行输液、抽血、注射,保持肢体的清洁、干燥,避免伤口出现交叉感染;(5)预防感染,治疗结束后,穿刺部位需经乙醇、碘消毒,并敷盖止血贴、消毒纱布。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有效判定标准,内瘘再通,血流量供应充足,触诊血管具有震颤症状,内瘘血管存在杂音[3],患者治疗后3~5 d出现鼻出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的等症状为不良反应,并对不良反应做统计记录;(2)患者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动静脉内瘘栓塞溶栓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100分,总分≥90分为非常满意,90分>总分≥75分为满意,总分<7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血管再通成功29例,失败4例,血管再通率为87.88%(29/33);对照组血管再通成功19例,失败14例,血管再通率为57.58%(19/33),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639,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護理后,观察组不良发生率为9.09%(3/33),低于对照组的3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护理后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91%(30/33),高于对照组的57.58%(1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临床多用于治疗栓塞溶栓,为血液净化患者供血提供保障。但长时间应用动静脉内瘘于血液净化会出现血液黏稠、静脉内膜增厚,导致动静脉内瘘栓塞,若未及时实施救治,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致命性出血[4]。治疗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5]。目前,临床多采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栓塞,护理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优化护理质量对内瘘栓塞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常规被动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患者和临床护理的需求,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主,将常规护理细化,使护理工作更加标准、科学,并具有计划性和预见性,确保患者熟悉护理计划,具有自我护理意识及自我护理能力,并能主动参与护理[6-8]。由本研究结果可知,护理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护理干预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栓塞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减少鼻出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不良现象。原因在于心理疏导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术中因紧张、恐惧产生过激行为,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溶栓护理则可改善尿激酶药物局部浓度,增强药物疗效;健康知识宣教加强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消除其恐惧心理,树立康复信心;预防感染有效避免出现交叉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本研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可知,护理干预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栓塞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再通率及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郑洁英,潘小清.临床护理路径在动静脉内瘘栓塞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6,27(12):2048-2050.

[2]万梓鸣.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1548-1549.

[3]刘宗旸,谢毅,陈彦,等.内瘘取栓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闭塞患者中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2):75-78.

[4]胡代军,刘璠娜,尹良红.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再次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5):677-680.

[5]张志娟.分阶段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6,26(6):3-4.

[6]杨媛媛,姚国明,范汝艳,等.多点溶栓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7):626-627.

[7]陆新芬,严忠慧.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4,11(11):128-131.

[8]贡浩凌,戴莉敏,刘媛,等.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399-403.

猜你喜欢
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护理干预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Fogarty导管在血透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