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2017-06-30 09:30林新海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糖尿病

林新海

【摘要】 目的:探析糖尿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期于医院接受健康检查的85例健康人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SDNN、RMSSD、PNN5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在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以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诊断,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可作为主要检测指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病程最长,其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越低,发生恶性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高,故需要加强临床干预和治疗,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糖尿病; 心率减速力; 心率变异性; 变化情况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110-02

糖尿病现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每天糖尿病新增病例人数约为3000例,每年新增约120万以上[1]。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为周围神经病变,随着病程延长,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心率变异性的降低提示交感神经张力提升或迷走神經张力降低,心率减速力可对迷走神经功能进行定能定量测定,是近年来临床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心电图检测技术[2-3]。本次研究以85例糖尿病患者、85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对糖尿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期于医院接受健康检查的85例健康人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2~68岁,平均(45.69±2.69)岁。观察组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33~71岁,平均(46.69±2.85)岁;病程为1~15年,平均(6.35±2.13)年;其中,病程>10年31例,病程≤10年54例。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心率变异性时域检测和分析,检测前1晚及检测当天禁止饮用茶、酒、咖啡、禁止吸烟、禁止服用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药物,无情绪波动或剧烈运动。采用24 h全息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及分析软件进行检测和分析,研究对象随身佩戴动态心电图仪,在研究对象正常自由活动下对其实施24 h连续监测。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监测和反应,心率减速力(DC)的计算方法如下:确定研究对象20个周期的心率段,以比前一心动周期延长的减速点为中心点,对不同心率段进行有序排列,计算公式如下:DC=[X(0)+X(1)-X(-1)-X(-2)]×1/4,以DC<4.5 ms表示结果异常[4-5]。

心率变异性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项:(1)SDNN,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反应24 h内心率变异性指标总和;(2)RMSSD,全程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3)PNN50,两个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心搏数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DC、SDNN、RMSSD、PNN50比较

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比较

病程在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以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临床高发疾病之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该疾病与微血管病变及代谢异常导致神经营养障碍有关,但其相关指标检测却未被列入糖尿病的常规检查,因而常被忽略。而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往往起病隐匿,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加重,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猝死风险,因而有效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心率变异性(HRV)是指逐次心动周期间的时间变异数,主要用于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可反映出神经体液因素对窦房结的调节性作用,其具有简单、无创、廉价等优势。心率减速力(DC)是指在24 h心电信号中出现后1个心动周期较相邻前1个心动周期延长,可以定量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作用强度,能够单独检测迷走和交感神经,迷走神经通过负性调节控制心率减慢,其兴奋性增强则心率减速增强,DC值增高,反之亦然,是心率变异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心率减速力可体现机体自主神经系统迷走神经与交感神活性的平衡关系,并对糖尿病患者的迷走神经功能状态进行早期检测,具有无创性[6-7]。SDNN可反映出自主神经功能的整体变化,其余两项指标则显示出迷走神经张力变化。RMSSD主要用于反映出患者24 h的自主神经功能整体变化情况,PNN50可对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上述指标可反映出自主神经功能,DC值则可对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不受外界的影响,与生理条件的检测技术较为符合。这种检测技术可对以糖尿病猝死、心血管疾病为预警的指标进行反映,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和治疗中。DC检测技术是一种用于自主神经评定的无创检测方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操作简单、方便可行。在糖尿病检测中,采用DC联合24 h动脉心电图检查同时进行的方式,可对迷走与交感神经的作用强度进行定量测定。DC值降低,也提示机体迷走神经的兴奋度降低,增加患者猝死的危险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DC、SDNN、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其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糖尿病患者,与文献[8]研究结果相似。此次研究结果再次说明,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可对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病程延长,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加重,对其病情的影响则越大。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进行诊断,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可作为主要检测指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病程最长,其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越低,发生恶性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高,故需要加强临床干预和治疗,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齐连芬,李川洁,方业明,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9):73-76.

[2]尹红霞,陶贵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减速力、连续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B06):196-197.

[3]金铃胆,翁志远,徐丽娟,等.糖尿病患者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的检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6):131-133.

[4]王丽华,王志国,唐海红,等.心脏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3):239-241.

[5]高敏,顾朋颖,陆闻生,等.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临床变化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3):378-380.

[6]潘程婕,张芳,何涛,等.心率减速力评价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2):291-292.

[7]师幸伟,杨波,芦兰,等.心率减速力评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失衡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6,37(16):2419-2421.

[8]金铃胆,李贵,陈舒玲,等.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4):1683-1685.

猜你喜欢
心率变异性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跟踪导练(一)(5)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Ending teen smoking
关于不明原因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分析
缬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心率变异性是自我调节的生物指标
视力改变与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