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典》的出版及其价值探析

2017-06-30 00:32周永春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印数古籍文献

周永春

关键词:地方文献;文献保护;《广州大典》

摘 要:《广州大典》的出版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文献重印工作,印数500套,以全国首创的出版方式传承了我国古代修书的传统特色,给古籍的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6-0093-02

1 古籍再版的重要性

古籍图书的再版,从盈利角度而言是微利的,因而极少数出版社愿意再版印刷古籍图书,市场上的购买者也局限于图书馆及比较专业的机构和人士。印数少,读者少,都是常态[1]。但从弘扬中华文化的角度看,古典著作的再版及阅读推广是有利于读者接受传统文化滋養的。笔者以《广州大典》为例,阐述了其编纂以及出版过程,并探究了它在推进阅读推广方面的意义。

2 《广州大典》的编纂及出版

2.1 政府主导全面收集阅读底本

我国历来强调“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要了解地方情况、加强统治,就会专门搜集、编撰地方文献,并给予妥善保管或者再版印刷。这种传统特色延续到当代,则出现了《广州大典》这种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再版地方古籍文献的中国特色案例。在国外,以美国为例,一般由公共图书馆或档案馆去收藏、传播古籍资料。例如:美国图书馆界有专门的善本与书稿委员会,其工作职能主要是促进古籍文献的获取、保护、保存及阅读推广。在我国,政府可以充分结合我国国情,整合分属不同系统的文献收藏机构及各个科研院校的研究力量,避免因缺乏统一规范和目标带来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政府的专项拨款有利于加快古籍资源的底本搜集,促进再版准备工作的顺利推进。例如:2005年广州市政府斥资2,000万元指定地方文化部门主持编纂《广州大典》,就是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下再版古籍的首创,有利于系统地搜集、整理、抢救和保护地方文献。

2.2 地方媒体大力宣传吸引读者阅读

从2005年4月启动编纂到2015年4月完成阶段性的编纂出版印刷工作,《广州大典》的整个编撰及出版过程都得到了政府主办的地方媒体的大力宣传。例如:通过《广州日报》的跟踪报道,读者可以了解《广州大典》的印刷工艺包含制版、印刷、折页、排页、锁线、丝印及精装拨圆等,其工序多、工艺难度大,质量要求极高[2]。2015年4月,《广州日报》又报道了《广州大典》十年编纂总结会议。官方媒体的大力宣传,可以挖掘潜在的阅读对象,让广州本地市民及时了解《广州大典》的出版特色,认识到这套丛书的再影印出版对促进广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通过赠阅发挥阅读导向作用

199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举行了《广州大典》(CD-ROM)首发式,并将《广州大典》(CD-ROM)选定为对外交流合作馈赠外宾的礼品。虽然该《广州大典》(CD-ROM)不同于古籍再印刷的《广州大典》,但政府部门已逐渐认识到通过主动的阅读推广可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据了解,《广州大典》已被作为珍贵礼品馈赠给国内及国际知名图书馆、国际友好城市、各大学及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200多家单位,这一举措有助于增强广州地方政府及市民对外宣传、传播自身文化的自信心。2016年,《广州大典》衍生出了广州城市学以及相关历史文献学研究。

2.4 推进复合出版,促进复合阅读

《广州大典》收录了历代文献4,000余种,编成520册,每册约850页,每页大体按四合一拼版来印刷。其中,《经部》56册,《史部》197册,《子部》62册,《集部》103册,《丛部》102册。《广州大典》搜集的珍稀版本众多,包括清乾隆以前的刻本357种,稿抄本461种,以及很多散存于国外图书馆的善本、罕见版本。从500套印数的国际出版行业惯例看,这套丛书应结合数字化出版才能达到较好的出版价值[3]。2012年,《广州大典》的主编陈建华指出要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多做工作,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充分展示《广州大典》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增强服务功能。到了2016年,读者只要拥有广州图书馆的读者账号,就可在线阅读《广州大典》全文。今后,随着复合出版的发展,编委会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广州大典》的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以提高《广州大典》的使用率,增强文献在复合阅读形式下的文化服务功能。从《广州大典》的纸质出版方式看,其依然采用旧的分类体系(采用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进行分类,不便于查找。但借助全文搜索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利用率,使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在线检索阅读这部数量浩大、气势恢弘的经典作品。

3 《广州大典》出版的意义

3.1 稀缺式出版提升了阅读收藏价值

在广东省,重印地方文献的出版单位不局限于广州市地方政府,因此,《广州大典》的出版内容与其他重印古籍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但是,在出版载体上,《广州大典》却是出类拔萃的,其内文纸张没有采用一般的印刷纸,而是使用了保定钞票厂生产的钞票纸。钞票纸存储时间长,防虫、防潮、不褪色,比较适合用于重要典籍的印刷。《广州大典》封面采用丝印金,即用特制金粉末印在丝布封面上。2008年9月第一次出版的《广州大典》前83册,定价为58,650元。2015年出版的《史部》197册,定价157,600元;《集部》103册,定价82,400元;《子部》62册,定价49,600元;《经部》56册,定价44,800元;《自著丛书》19册,定价15,200元。

3.2 纸质保护研究带来的阅读期待

2016年,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主办了“民国文献保护和整理研究”学术报告会,陈建华在会上指出完成民国文献编纂工作,或要再用10年时间。为了让读者能尽早阅读到民国时期的广州地方文献,《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提供资助经费1,000万元,委托中山大学继续开展“古籍脱酸及加固技术研发”项目研究。同时,《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还提供资助经费100万元,委托复旦大学继续开展“以开化纸为代表的古籍印刷用纸的科学研究”科研项目,以解决历史留存文献纸张严重破损、古籍重印用纸不够理想等系列难题,以促进古籍印刷用纸生产工艺的科研工作取得突破[4]。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曾指出:民国时期文献(以国家图书馆为例)60%的图书纸张耐折度低于10次。这种情况在广州地区则更加严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文献几乎全部破损严重。从传统修复工艺来看,对于个别残破度较高的古籍,补齐一页都需10多天。因此有人认为古籍修复至少需要上千年时间[5]。图书馆不能以保存的名义将古籍束之高阁。通过政府牵头,图书馆之间一定要加强协调,携手推进古籍文献尤其是民国文献的保护。endprint

3.3 公益性出版惠及民众阅读

我国古代的图书出版一般印数都较少,如雍正年间活字印刷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目录40卷,仅印了64部(套)。一般印数较多的就是劝善书,如清刻本《家宝全集》是私家出资印万部的例子[6]。我国历经战乱,各时期的古代文献能留存下来的复本都屈指可数。广州地方政府传承盛世修典的传统特色,通过政府搭台的方式,搜集整理再版历代图书[7],使各学科知识都能找到它的源头及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本着“不选不编不校不点”的原则再现了原书面貌,践行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精神,为民众的自由平等阅读扫清了障碍,逐步化解了古籍保护与使用之间的矛盾。

4 结语

《广州大典》以全国首创的出版方式,促进了历史典籍的宣传和阅读,印数虽少,却借助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了阅读的自由和平等。《广州大典》的出版,不仅宣传了广州地区的文化,而且为地方文献的保护和使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霞.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J].出版廣角,2010(7):8.

[2] 十年淬炼 始成一典[EB/OL].[2016-09-15].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4/0726/c136657-25345796.html.

[3] 保罗·理查森.按需印刷:专业出版的未来[N].中国图书商报,2002-6-11(13).

[4]中大复旦等联手解古籍保护难题[EB/OL]. [2016-12-15].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606/18/10002079_112267323.htm.

[5] 古籍修复师:修书如绣花 全部补完需千年[EB/OL].[2016-12-15].http://news.huaxi100.com/show-226-622122-1.html.

[6] 沈津.谈谈古代线装书的印数[J].收藏,2010(9):111-113.

[7] 谢妙慧.开发地方文献服务《广州大典》:“广东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述评[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4):97-99.

(编校:周雪芹)endprint

猜你喜欢
印数古籍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羞于启齿的期刊印数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我国新版书品种和印数首次双降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