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制作研究

2017-07-01 14:35翁波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剪辑制作

翁波

珠海电视台,广东珠海 519000

摘 要 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制作,普遍具有制作时间短、镜头多、语言多、字幕多、特技多这“一短四多”的独有特性,这些特点都使得电视专题片的内容、画面以及结构的剪辑,都具有与其他节目类型不同的剪辑制作规律。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从电视专题片的概念及类型出发,着重就电视专题片剪辑制作的流程与技巧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电视专题片;剪辑;制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0-0158-02

1 电视专题片的概念与类型

电视专题片是采用纪实性的手法,针对某一类专门的题材内容、重大事件、人物、自然现象、知识领域等内容,通过集中、深入的反映来表现当前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形态。近年来,电视专题片已成为了电视节目系统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节目形态,且创作类型也非常多样化。

根据其制作风格分类,主要可分为写实类专题片、写意类专题片以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专题片;根据其题材内容分类,则主要可分为人物类专题片、事件类专题片、社会类专题片、历史类专题片、文化类专题片、广告类专题片等多种类型;根据文体构成,可以分为新闻性专题片、政论性专题片与散文性专题片这三类。

2 电视专题片的剪辑制作流程

电视专题片通过剪辑制作,将已拍摄完成的图像、声音素材进行整理、选择、组接,以最终获得具有较高艺术性与欣赏性的专题片节目。其剪辑制作流程大致包括素材剪辑、镜头组接与特效制作、声音与字幕制作以及节目审看。

(1)素材剪辑。素材剪辑即是对所拍摄素材进行粗剪,包括了观看素材的技术质量(如曝光是否正确、图像是否清晰等)与美学质量(如镜头画面是否美观、物体构图是否合理、色彩及光线运用是否正确等),然后将挑选出来的素材铺设在时间线上,以大致搭建出专题片的框架。

目前,专题片的剪辑环境主要采用的是线性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这两种。由于线性编辑系统在剪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选镜头、确定剪辑点、上下镜头连接等工作,不仅对素材画面的磨损较大,而且剪辑工作量大,时效性不高。因此,近年来在专题片的素材剪辑中,普遍采用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它不仅具有剪辑方便、灵活,以及多带复制画面无损失等多种优点,而且素材采集也很简单,只要将录像机与该系统进行正确连接,即可利用系统中的软件进行素材采集与剪辑工作。

(2)镜头组接与特效制作。在素材初步剪辑后,还要进行多次的精剪,重点是进行镜头的组接与特效的制作。电视专题片各镜头间的衔接,通常采用的是各种特技效果,如切换、淡变、对比、积累等。应根据不同专题片内容的需要,为专题片画面添加适宜的转场特技及滤镜效果。

例如,在广告类专题节目中,可通过制作快节奏的、不断变化的特效画面来吸引观众;而在社会类、事件类等专题节目中,由于播出时间较长,且内容较严肃,事实性、科学性较强,这类节目就应利用好视听符号,以合理控制、调整专题片的节奏,努力增强其艺术观赏性,因此不适宜大量使用特效,可选择常规的切换、淡变即可。

同时,专题片镜头的组接除了采用特技效果以外,还应注意画面之间的逻辑性,这时就要利用蒙太奇组接的原则,重点是检查画面动静效果的组接是否合理,内容阐述的条理性是否清晰,镜头的组接是否流畅等。

(3)声音与字幕制作。在镜头组接后,为丰富专题片节目的艺术效果,还需要进行声音与字幕的制作。声音制作主要包括了:搭配解说词和添加音乐效果。其中,搭配解说词是为了丰富节目内容、凸显主题,通过画外的声音语言,以弥补画面拍摄中的不足;而音乐的添加,是根据专题片内容的不同,适当的选取一首或几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要求音乐的选配应与专题片的题材、画面内容、解说词以及其他元素都能良好的配合。

字幕制作则是将专题片中出现的声音,以及需要重点引导的信息,通过文字的方式在节目中呈现出来,以强化观众对专题片信息的理解与索取。

(4)节目审看。对剪辑制作完成后的专题片节目,还应反复审看,以查找出需要修改或完善的地方。包括了确认每个镜头的质量是否过关,前后镜头之间的转接是否自然,画面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音视频是否同步,字幕是否出现错漏等等。当满足剪辑制作要求后,即可将专题片输出,形成一定的格式文件保存。

3 电视专题片剪辑制作的特点与技巧

(1)剪辑制作的要求。

从节目形态和后期制作角度来看,电视专题片有“一短四多”的特点:一短是指时间短,专题片的片长通常为20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30分钟;四多则分别是指镜头多、语言多、特技多和字幕多。根据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与特点,在剪辑制作的过程中,要重点满足以下方面的要求。

(1)主题突出明确。专题片和新闻、电视剧等电視节目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事件的表述和形象的塑造上,要求主题突出,能集中、深入的反映来表现当前社会生活。因此,在专题片主题的设定上,要深刻、新颖而集中,在整体构架上要表现出艺术的特色。

(2)视听语言优美。在专题片镜头编排和组接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视听语言的优势,通过优美的解说词形成鲜明的语言特色,通过声画的层次组合以凸显主题,升华节目的思想内容。还可通过适当的添加特技效果,以进一步突出专题片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3)字幕清楚规范。专题片中的字幕,不仅具有一定的反映主题、引导观众的功能,还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要求在字幕制作时应清楚、规范和严谨,且字幕的大小与排列方式应根据画面的构图来合理决定。

2)剪辑制作的技巧。

(1)镜头的挑选技巧。在粗剪时,挑选合适的镜头是保障专题片节目质量与风格的第一步。一是应挑选与节目风格相吻合的镜头,如新闻类专题片,应尽量选择构图平稳、画面主体清晰真实的镜头,切忌画面抖动或大俯大仰等机位的镜头,以避免给观众带来失真、夸张的印象;而历史类、文化类等专题片,则应尽量选择画面精致、优美,富有内涵的镜头,如文化类专题片《巾帼风流》的开头画面,就分别挑选了白桦林与红纱巾这两组写意性画面,其画面优美,象征了当代女性的风流与妩媚。二是应挑选合理的镜头长度。镜头长度即是镜头的持续时间,是指在选定的素材上选择大约多少的长度参与到镜头的组接当中。对于主题突出、连贯性很强的纪录片而言,镜头的长度在剪辑制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通过合理确定每个镜头的持续时间,才能更好的赋予专题片以丰富而特定的内涵,并形成完整的意义段落,最后联系成篇。例如,在人物类专题片《母亲》中,就讲诉了我国北方一名操劳一生的母亲是如何为家人默默奉献的,其中有一个中景镜头就是母亲去买菜的背影,如果这个镜头的长度只选择5秒,观众会将其视为是一个普通的叙事镜头,而如果将镜头时间持续到10秒甚至更长,那么这个镜头就不仅表达了买菜这一信息,更突显出了对母亲背影久久的凝视,使观众也能从镜头的刻意延长中感受到其中深刻的感情。

(2)镜头的组接技巧。镜头组接作为专题片剪辑制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采用适当的技巧与手法,以更好的突显主题,保证画面的连贯性与艺术性。常见的镜头组接方式包括两类,即无技巧组接与有技巧组接,其中前者是指通过快切实现镜头的自然过渡;而后者则是利用特技效果(对比、积累、交叉、淡变等)来实现镜头的过渡。例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类专题片《巾帼风流》中,就通过组接了白桦林与红纱巾这两组对比性较强的画面,实现了开头画面的完美过渡;在事件类专题片《北京奥运》中,则采用了累积特效,将大量不同人微笑的场面进行累积,不仅集中展现了北京笑迎各方宾客的情怀,而且与其它镜头之间实现了良好的过渡。

(3)配音的技巧。专题片配音的技巧,一是应合理确定解说的速度与节奏,使解说词能适应专题片中的内容与情绪变化的需要;二是准确把握解说的视角,由于不同专题片在类型、主题、拍摄表现、叙述表达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视角差异,因此在解说时应根据这种视角差进行相应的视角解说,如平视角解说、俯视角解说和仰视角解说等。例如,在生活类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它是一部记录中国美食、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记录片,由于该片所表现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所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因此不宜刻意抬高或贬低片中的内容,而是应当采用平视角进行解说,解说声音应稳定从容,以平实、大气的叙述为主。

4 总结

剪辑制作不仅是选择的艺术,也是凸显电视专题片艺术性与节目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良好的剪辑制作,才能最终完成主题鲜明且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专题片作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部分优秀电视专题片的实例分析,探索与研究了专题片剪辑制作的流程与相应技巧,以期能促进我国电视专题片制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宋静华,万英平.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蔡尚伟.电视专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孟庆国.论电视专题片制作与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66-67.

[4]王莉,姜仁峰.浅谈影视剪辑编辑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2(7):103-104.

猜你喜欢
剪辑制作
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项目设计探讨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剪辑
翻转课堂微课的地位及制作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艺术风格
浅析纪录片真实性在剪辑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