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报道的语篇策略研究

2017-07-01 22:37郭宁
现代交际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语篇

郭宁

摘要:本文以《纽约时报》中的新闻报道为语料,运用Ruth Wodak 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分析报道所涉及的语篇策略以及相关的论题,旨在揭示媒体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灾难性报道的语篇策略中隐含了说话者的消极态度。

关键词:语篇-历史分析方法 灾难性报道 语篇策略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78-02

在对待国内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国内外媒体往往采用不同的语词和感情色彩,虽然对事件的描述大致相同,但读者解读出的意思却是不同的。《史记·汉书》有这样一段描述:“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虽然司马迁是在表述亲人相见喜极而泣的情景,但一个“助”字尽显其感情色彩。大多数读者对事件的了解是借助媒体实现的,因此媒体的报道会影响读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许多英语新闻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的意义,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辛斌2005:83)本文运用Ruth Wodak创立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分析英文报道,分析报道使用的语言策略,探讨新闻媒体是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报道之中,借此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

一、语篇-历史分析方法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批评性语篇分析在英国兴起,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大主要学派,分别是:以费尔克劳(Fairclough)为代表的语篇实践分析方法、范代克(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方法和沃达克(Wodak)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坚持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导向,以社会变革为研究目的”(田海龙2009:104-106)。沃达克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起源于对奥地利种族歧视问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语篇研究消除种族歧视。不同于其他的语篇分析方法,语篇历史分析方法注重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语篇:确定语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分析互语关系(interdiscursive)和互文关系(intertextual);分析文本使用的语篇策略。(Reisigl, Wodak 2001: 44)语篇策略包括五个部分:所指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辩论策略、视角化、框架化或语篇再现策略、强化策略及淡化策略。辩论策略涉及了相应的论题(topoi)分别是:有用/有利,无用/不利,定义,危险或威胁,羞辱,公正,责任,累赘,财务,事实,数字,法律和权力,历史,文化,滥用。(Wodak 2001:29)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多用于分析政治新闻、通知和广告等体裁的语篇,语言以英文为主,近年来有学者开始运用此方法来研究中文语篇,如向蕴华(2013)。

二、文本的语篇策略分析

《纽约时报》作为发行量最大的报刊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备公信力和权威性。笔者在ProQuest newsstand数据库搜索了《纽约时报》关于灾难性事故的相关报道,由于篇幅有限,选取了一些新闻作为分析文本。结合语料的特点,本文运用所指策略、辩论策略、视角化策略分析一些事故的相关报道,探讨语言策略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揭示外媒的真正意图。

(一)所指策略

所指策略指通过把一个人归为自己一方或对方来实现社会主体的建构。这种对社会活动者的划分方式产生了“组内成员”与“组外成员”。(田海龙2009:158)所指策略能够反映出语篇生产者与其他社会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说话者是如何定位听话人的位置的。

在外媒报道中,经常会故意划分人称代词的所指范围。首先,时常划分出“我们”和“他们”两大组别。将一部分群体划分到了组外成员,而“我们”作为同组成员与“他们”立场不同,不相信“他们”的言辞。其次,“我们”所指代的主体并不明确,一方面有可能指事件主人及他的家人,另一方面可能代表更大的社会群體。这种划分往往将事件主体与政府放在了对立面的位置,使得读者思考要站在哪一方。而读者通常倾向于同情弱者,事件主体相对于政府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读者更容易被拉入“我们”的行列之中。

(二)谓语指示策略

谓语指示策略指在谓语成分中使用肯定或否定意义的修饰语,对社会活动者赋予正面的褒义或负面的贬义。(田海龙2009:158)这一策略可以反映出语篇生产者对主体或某一事件的态度。

在外媒报道中,经常可见利用中英文翻译之间的伸缩性来夸大事件报道。如“删除”和“清除”,“不愿意”回答相关问题和“拒绝”回答相关问题。这些具有否定意义的字眼,传达出负面意义,翻译的过程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助这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会完全改变报道本身的中立态度。

(三)辩论策略

辩论策略的使用旨在证实相关的正面报道或负面报道,涉及了相应的论题,如有用/有利,无用/不利,定义,危险或威胁,等等。

1.无用/不利论题

Wodak(2001:63-94)认为如果人们预料的结果不会发生,或是其他的政治行动更容易实现预期的目标,那么就该否定先前的决定。如果现行的规则制度无法帮助人们实现既定目标,就应得到调整。

Behind blast in China, shortcuts and lax rules: Chemical firm thrived as closed political system pushed industrialization(爆炸背后是发展捷径与松散规章,化工企业发展的背后是封闭政治体制下的工业化)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报道者将爆炸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归于松散的规章制度及不合理的政策。新闻标题预示着封闭的政治体制下的工业化是不合理的,因为化工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隐藏了很多问题,此次爆炸事故的发生在报道者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与此同时,标题暗示松散的规章制度并不利于经济发展,只是短暂性的繁荣,这意味着要改变现行政治体制。通过在新闻标题使用无用/不利论题,报道者已经定下了文章的基调,引导读者向制度和体制方面找原因。

2.危险或威胁论题

Wodak(2001:63-94)认为如果某些举动或是决定会导致危险发生或带来威胁性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该采取这些举动或决定以有效规避风险。

The government has insisted that it ensured the safety of the city's air, but after rain on Tuesday, the streets began to foam.(政府声称能确保空气质量安全,但星期二下过雨之后,街道路面开始泛起泡沫。)

Within minutes of the immense chemical explosions that sent apocalyptic fireballs into the night sky over Tianjin…(伴随剧烈化学物爆炸,夜空上方随即腾起火焰)

危险化学物发生爆炸之后,人们必然会关注空气质量等问题,政府部门也会采取相应措施,但报道者却在文章多处提及“泡沫”,预示环境质量堪忧。

3.责任论题

责任论题指如果某个国家或群体对一些个别问题的出现负有责任,那么他们就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Wodak 2001:63-94)

Rather than depend on official announcements, many Chinese look to social media, where a cat-and-mouse game is played between a public hungry for answers……

在上面的例子中,报道者使用了隐喻修辞手法,将公众比作猫而将审查员比作老鼠,公眾急需寻找信息,审查员则洗刷任何不利新闻,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便在两方展开。在外媒的新闻报道中,报道者使用隐喻等手法,不对客观的事实进行描述。

(四)视角化策略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不可避免地会把所表述的内容至于某种价值观框架之下。(辛斌2005:84)视角化策略指讲话者在报道、描述、陈述或转述某些事件时,使用特定的语言手段表达他们对某些事件的看法。(Wodak & Meyer,2001:73)讲话者也可通过选取不同的视角将自己的观点融入自己的报道、描述、陈述或转述之中。(田海龙2009:159)

Suspicions of a cover-up are so widesprea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s official newspaper……

报道者使用“怀疑”的名词形式,将其放在句首而将表示怀疑的主体省略,突出了“怀疑”心理,然而,究竟是哪些人表示怀疑,抱怀疑态度的人有多少,报道却并未提及。通过使用名词化的方式,报道者将“怀疑”作为信息的出发点,这样“怀疑” 便成了现象与客观事实,而且广泛存在,另一方面报道者隐瞒了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创造出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通过文本的分析可知,报道者怀疑媒体掩盖真相,但未在新闻中明确表达而是借助名词化将“怀疑”现象普遍化,隐含地表达了他们的质疑。报道者可以借助语言手段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新闻报道之中,而读者往往不容易察觉。通过分析文本所使用的语篇策略,听话人更能领会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三、结语

政治新闻语篇一直都是批评性语篇分析关注的焦点,很少涉及灾难性新闻报道。本文从批评性语篇的角度出发,以Ruth Wodak 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为理论指导,选取了《纽约时报》中关于突发事故的英文报道,运用语篇策略对文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报道者在报道中渲染环境威胁论。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提高批评性意识,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报道误导,增强阅读国外新闻时的判断力。此外,本文尝试将语篇策略分析与灾难性新闻报道相结合,期望为扩展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应用范围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

①语料为英文报道,括号中的相关中文均为作者译.

②语料来源http://search.proquest.com/results/97D2BAD59C674F80PQ/1?accountid=48213.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152-165.

[3]Reisigl, M.Wodak, R. 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 [M].New York: Routledge, 2001:40-50.

[4]Wodak, R. 2001.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In R. Wodak, & M. Meyer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p. 63-94.

[5]项蕴华.维也纳学派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New York Times'disaster reports on warehouse blasts with the method of 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strategy and related topoi revealing the deep ideology behind the news reports. It finds that passive appraisal is embedded in the discourse strategy to construct a negative image of government.Keywords: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 Disaster News Discourse; Discourse Strategy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语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概念功能在科技英语语篇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语篇阅读研究
小学英语“语篇整体输入”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语篇在阅读中运用的教学模式探讨
牛津英语Story Time板块中语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中考英语语篇及作文专项训练(四)
中考英语语篇及作文专项训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