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

2017-07-01 05:44张玉丹
现代交际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建设

张玉丹

摘要:时代日新月异,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大学制度在不断完善更新,现代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也需要配合大学现代化建设而向职业化与专业化转变。本文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原因、现存困境与思考三个方面出发,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问题,以期建设出高水平的现代化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与职业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22-02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源自1953年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对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的提议。[1]经过约60载的时代更迭,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规模逐渐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辅导员工作职责更加分明,其体系机构正在不断地优化更新。我国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立法也不断完善,尤其在2006年7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加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上层建筑,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更是从政策上有力地加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原因

(一)宏观层次

1.人才专业化与职业化是新兴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

我国正处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新的经济发展要素兴起,对劳动力人才的生存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优秀专业才能的专业型人才。从社会学视角而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已不仅是局限于高校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处于高校现代化建设的体系之中,更被纳入社会发展潮流之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乃时代所趋。

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内涵与必要性

职业化与专业化分别指外在表现形式上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的构建和内在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思想等的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与高效管理者队伍的重要交叉组成部分,对其加强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是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整个教师与管理者队伍体系的质量规格的必要环节。

(二)微观层次

(1)从学生方面出发: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能将辅导员从“管制者”转变为大学生真正需要的“人生导师”,切实发挥辅导员的辅助与导向作用。当大学生从紧张严格的高中生活进入宽松自由的大学校园,由于缺乏对大学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认识,极易产生对生活、对未来的迷茫,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友情亲情观认识的偏差,辅导员作为较为直接接触学生的教师群体,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分层细化,将其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真正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2)从辅导员方面出发:第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有利于厘清辅导员自身职责,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第二,当前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存在职业倦怠感,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幸福感低,缺乏职业自觉与职业自信。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现存困境

现存困境从高校辅导员以下几个特点来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过渡性

目前诸多高校辅导员岗位是个人实现升职或转型的一个过渡性质的岗位。在高校辅导员法律上的未职业化与现实中已经形成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之间的现实矛盾下,学校社会对这一岗位缺乏重视,社会认同度、知晓度低。

在这一特点下,高校辅导员从业者很难怀着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将其所从事岗位视为为之光荣奉献一生的事业。相反,更多的辅导员从业者是将这一岗位视为晋升转型的踏板。在这样的从业心理下,从业者很难做到真正热爱工作、关爱学生,更难对所从事岗位作出应有贡献。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被动性

部分人士认为,现今高校辅导员最核心的甚至终极工作目标是配合学校、学院维持其日常办学活动的正常运转和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工作任务繁重、薪酬待遇不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等原因而使高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低,为完成任务而去完成任务,一味地服从执行上级命令而很少主动探索工作规律、培养自身工作风格和工作特色,很少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同生活共呼吸,很少主动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指明灯。

(三)高校辅导员年龄、资历结构的年轻化、扁平化

虽然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六十几年来颇有成效,如数量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人员结构优化,但目前仍存在着高校辅导员结构年轻化、扁平化的现状。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或在职研究生占据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绝大部分比例,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体系缺乏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博士生或博士生导师这一组成部分。

年轻化、扁平化的辅导员结构虽然有着精力充沛、易于与学生沟通等优势,但就其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而言,应优化辅导员结构,培养在年龄、资历方面呈椭圆形的结构模式,引流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博士以及博士生导师进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引领这一行业的创新发展,引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

(四)高校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由历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或在职研究生流动担任,任期为一到两年便由下一届人员接任。

第一,在此任职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培训空缺或匮乏,导致辅导员难以具备足够的工作能力;

第二,在流动模式下,辅导员不断更换产生了辅导员难以熟悉学生、师生之间需要不断重新认识磨合的情况,影响了师生情的建立和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辅导员频繁更替产生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浪费,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不利于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不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思考

(一)建构高质量的辅导员选聘、培训与监督评估体系

首先,优化高校辅导员选聘结构。第一,要确保选聘环节的公平公开公正,严格制定选聘条件和考核内容,从源头提高社会对辅导员岗位的重视;第二,提高应聘者准入门槛,优化高校辅导员学历结构,引流博士生或博士生导师加入为其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第三,优化高校辅导员年龄结构。

其次,深化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培训机制。全面建设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做好入职前的培训,定期多样化地开展入职后的在职培训。

其次,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的监督评估体系。第一,制定多样化的监督评估方案;第二,依据监督评估结果对辅导员进行奖励或处罚,以奖励为主,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積极主动性和自我效能感。

(二)优化辅导员工作分层,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法颁布,提出了高校辅导员三级模式。

在建立高、中、低三级辅导员团体的同时,要注重对各级辅导员工作的明确分工。另外,要厘清、细化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教师之间的职责,做到各尽其责,高效工作。

(三)拓宽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发展前景,形成高校辅导员独有的职业文化

拓宽高校辅导员岗位发展前景,实现辅导员岗位自上而下的升级发展,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稳定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感和工作质量,促使辅导员将所在岗位视为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另外,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觉、职业自信,打造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职业认同感,形成高校辅导员独有的职业文化,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