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诚信教育对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2017-07-01 05:55宋来臻冷翠玲
现代交际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诚信启示

宋来臻+冷翠玲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被作为德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德国诚信教育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文章概述了德国诚信教育的基本途径,列举了当代中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并依据当代国情,借鉴德国诚信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当代中国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德国 诚信教育 大学生 诚信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29-02

诚信,即诚实,信用,信任。诚信是人存在的本体,也是价值存在的本体;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公民“第二个”身份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诚信也帮助德国人树立了严谨、务实、专业、负有责任感的工作作风。当代德国诚信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基本国情需要,针对大学生实际思想特点,深入研究德国诚信教育体系,学习借鉴德国诚信建设的成功方法,对于纾解高校诚信危机,增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德国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德国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世界两大法系包括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德国法系是大陆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诚信建设的法律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德国《民法典》第242条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即“债务人有权利考虑交易习惯,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实施给付”,应以此作为法律一般原则适用于所用法律领域。德国诚信建设在法律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德国诚信建设法律法规覆盖面广。一是经济领域诚信法律法规最为完善。例如,德国《商法典》规定公司成立必须经过地方法院,并以公证形式进行商业程序登记,保证商业登记簿可公开查阅,即使登记公司申请破产也应该保证公司信用信息的有效查阅。二是法律还规定个人的信用数据必须得到征信机构的严格保密,不得随意公开。三是严格规范催账程序,德国《反不道德支付法》规定债务人若连续3次收到债权人的催账警告仍然置若罔闻,债权人有权申请地方法院的介入。四是严格规范信用监督程序。德国《债权法》规定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德国联邦内政部以及各联邦政府、州政府必须承担起职责范围内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不仅如此,德国诚信法律法规体现了浓厚的人本思想:违背诚实信用的方式不同,其承担的法律后果也迥然有别,具体法律后果应取决于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

(二)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德国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德国诚信教育的法律保障,那么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德国诚信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制度保障。例如,德国《借贷法》只是规定德国各级政府、各金融监管局理应承担好各自监督、管理、指导的职责,而德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则直接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德国公民办理商业贷款、住房贷款,按照法律必须递交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必须由德国Creditroform、Sehufa等商业信用公司提供,信用公司在保证个人隐私及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做出公正的信用评估。德国信用管理体系还具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例如,德国公民乘坐公交车无需检票,完全依靠公民自觉性购票乘车,由于抽检票发现不诚信行为,逃票人不仅需要交纳多倍罚款,而且严重影响其信用记录,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会给当事人以后的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三)宗教教育是德国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国是典型的宗教国家,教徒众多,2009年德国联邦统计局报道称在德国有65%的人信仰基督教。《圣经》是教会教育教徒思想德行的“教义”,《圣经》倡导教徒“以诚为善”。教会通过宣传教义,公民对上帝产生敬畏和信仰之心,公民通过参加礼拜和自我教育,告诫自己遵循诚信原则。除此之外,《德意志联邦基本法》规定,“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应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参加形式灵活多样的宗教课程,遵循诚信原则,培养诚信意识。

(四)传统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是德国诚信教育的途径

德国诚信教育并不拘泥于借鉴宗教所倡导的伦理原则,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和日耳曼民族文化中的规则意识。德国人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体现在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德国很多零售店在店外摆放待售的商品,待消费者自行挑选后自觉进店付款;德国许多公司将“诚信”“责任”作为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的德国人绝不会擅自闯红灯,近似刻板的举动彰显了民族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

(五)德国人通过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开展诚信教育

德国人注重通过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培育诚信意识。一是诚信教育是德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家庭教育倡导为国教子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子女诚实守信的品格,为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法。二是德国劳动教育通过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德国法律也明文规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承担不同强度的家庭劳动,比如,洗碗、扫地、替人擦皮鞋、收拾花园等。学校也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校园劳动,例如,鼓励学生假期到工厂、医院、福利院、养老院服务1-2周。

二、当代中国高校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毋庸讳言,研究德国诚信建设的途径及方法有助于纾解当代中国高校日趋严峻的诚信危机。高校诚信缺失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网络自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滑坡问题,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滑坡问题以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每一类型的诚信危机又包含多方面的诚信缺失现象,兹不赘述。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高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顾影自怜,头脑固化,目光短淺,不主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本末倒置,为求得名利舍本逐末,不讲诚信。二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不知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一个人创造的价值越多,对社会贡献越大,越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越能找到“获得感”,诚信道德观念越强,反之,只索取不奉献诚信滑坡就会演变为诚信危机。

(二)高校因素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缺乏实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例如,校园诚信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诚信监督及奖惩机制。中国社会注重讲求人情义理,人际关系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格外重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倡诚信的机制取得实效性成果,一些高校尽管设立了诚信守则,但部分准则只停留在教师们的口头约束上,缺失与之有效衔接的践行准则。

(三)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一是体现在现实环境领域。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价值观蔓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正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实现现代化的社会转变,不可避免地给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带来一些挑战,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这些都可能加剧大学校园的诚信危机。二是体现在虚拟环境领域。伴随着网络自媒体的普及,部分大学生在开放又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意志力较弱,助长了网络失信现象的发生。

三、德国诚信教育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一)健全大学生诚信法律体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国诚信建设的经验表明:要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一要健全大学生诚信法律、法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高校的实际状况,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不断总结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高校诚信法律体系。二是建立法治秩序。坚持德治与法制相结合,建立一种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要求的“法治秩序”,进而提高大学生法制观念,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供法治保障。三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大学生没有法治精神就难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权利和义务对称的精神等。四是用法治精神培养诚信意识。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衔接,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是对我国青年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做光荣之事,拒为耻之行,知荣辨耻,扬荣抑耻,诚实守信,抱诚守真,在高校形成明诚守法的良好风尚。

(二)发挥高校信用管理体系的监督功能

德国诚信建设过程中,德国相互协调的信息公开制度和信息保护制度对当代中国高校诚信建设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必须健全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在培育大学生诚信意识过程中的作用。一是扩大高校诚信教育的覆盖面。大学生校园信用信息档案和大学生社会信用信息档案要实现有效衔接,监督大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表里如一,校内校外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二是健全高校诚信奖惩机制。在家庭、高校、社会的引导、监督、管理工作有效衔接的条件下,社会各界还应针对大学生信用状况,健全大学生失信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群力群策,确保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持久性、实效性,预防失信行为的发生。

(三)坚持文化自信,培养“四有新人”

从德国的诚信建设经验可以看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高校诚信教育更应该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文化是民族的血液,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更应该做到道路自信,方向自信,理念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道路自信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之路。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坚定中国人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用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诚信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四)重视劳动教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德国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启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劳动在高校诚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责任感意识来培养诚信意识。一是要从思想上转变社会财富价值观,尊重劳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和自立自强的意识,而不是让大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干苦力”。二是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韩非子说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越是艰苦的劳动,越能磨炼大学生的品质,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毅力,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并且在劳动中践行诚信价值观,真正把高校诚信教育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戴焰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3]向征.德国如何建设社会诚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4).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诚信启示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