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伏羲八卦本源于“地心说”的太阳运行轨迹

2017-07-01 07:51张玉清张语嫣
现代交际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位置伏羲时辰

张玉清+张语嫣

摘要: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与河图洛书一样,是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符号和源头,其中的道、阴阳、易、太极、八卦等概念,历来被蒙上玄学和占卜的神秘面纱,阻碍了后世对先天八卦本源的探究。本文以地心说天体运动为模型,按照《周易》对先天八卦“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产生过程按图索骥,对有关概念进行解读,运用符号和字形解“易”,明晰了先天八卦是一天里太阳东升西落的八个位置图(八个时辰),展现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有记载以来最原始的天文历法。

关键词:伏羲 八卦 太阳 位置 时辰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82-06

古老的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的别名,是后世易学的开端,与道、阴阳、易、太极等概念联系紧密。等其演化到《周易》,又蒙上玄学和占卜的神秘面纱,既引人入胜又难以破解。阴阳符号怎么创造出来的?伏羲八卦有哪些作用?面对至今只有传说并很难有确凿实证的猜想,本文从概念入手逐步探究伏羲八卦的本源。

一、对道、阴阳及阴阳符号概念起源的解读

要了解八卦,必先知道阴阳,阴阳八卦一般是合在一起说的。阴阳符号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在上古先民那里历来是用八卦图中构成卦象的一个个“- -”“--”符号来表现的。这两个符号是如何产生的,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义,成为我们探究八卦本源的原始密码。从可借鉴的史料来看,《周易》中“一阴一阳谓之道”以及后世《易传》把《易经》里64卦的“- -”“--”符号说成“阴爻阳爻”等论述,是我们分析阴阳概念起源的依据。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和道联系也很紧密,那么“道”是什么?有文献记载的“道”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文》:道,所行道也。《尔雅》: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和《尔雅》把“道”解释为“路”。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老子是把它当作规律来理解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也有从字形结构研究的观点,认为“道”字是由“辵”与“首”构成的,“辵”表示行走,“首”表示头,“辵”和“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意识带领身体)”。笔者认为,汉字大多是象形,因此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过程也可以作为考古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下文金文和篆文的“道”字结构看,关于“首”的形状,不应该是人头,而是圆圆的太阳悬在空中的样子。这样“道”字的意思就能够理解为“太阳悬在空中运行,东升西落,按照固定的轨迹,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笔者认为这才是“道”的本义。老子所说的“道”,是基于那个时代人們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初步认识(太阳东升西落),由这个规律推导出其他规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地上交通的道路是其引申义。

道:(金文编)(六书通篆)(说文篆体)道(繁体字)

什么是阴阳呢?先从文字构型来分析:

阳:(甲骨文编)(金文编)(六书通篆字)陽(繁体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繁体字左侧偏旁“阝”表示连续的高度符号,表示很高。甲骨文右侧上面是太阳在空中在高处,下面“”形表示整个太阳发出的带有热量的强光。金文、篆文和繁体字进一步表达了光线的强度和覆盖程度。整个汉字表示天空中火红的天体发出的光芒为“阳”。

阴:(金文编)(六书通篆字)陰(繁体字)

金文、篆书、繁体字左侧偏旁“阝”表示连续的高度符号,表示很高。金文右面上边“三角”形为月亮(甲骨文编),下边“”形(弯曲)为强度弱的光线。夜晚的月亮相比白天的太阳光线暗,这是浅显的道理,古人能够分辨清楚。篆文上边依旧为“三角形”的月亮和强度弱的光线,又用“”的形状(云)来表示光线弱的另一个原因,云能遮阳也能遮月。繁体字字形是篆文笔画的硬朗化。整个汉字结合起来看表示乌云密布时和夜晚月光朦胧的光线为“阴”。这是上古先人对“阴阳”的粗浅认识。

我们再看后世对“阴阳”二字含义的解释: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从字义上看,高处明亮(阳光照射到)的地方为阳;又因为光线是直线,阳光被山峰、河岸等隔断照射不到的地方为阴。

因此,在阴阳符号最初的起源上,虽然有源于男性与女性生殖器符号、文字或图画符号、龟卜兆纹与卜筐所用的算筹符号、卜筮时用来表示奇数和偶数的符号,据土圭测影符号、八方方位符号的观点,也有源于天体相交符号、源于结绳、源于河图、源于八风、源于巴比伦尼亚楔形文字变形、源于筮数多步演化的观点①,笔者从《黄帝内经》中《素问天元纪大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谓也”,而“悬象著名莫大乎日月”的观点得到启发,认为“- -”(阳符)源自于白天太阳照射时的强光线,“--”(阴符)源自于夜晚月亮的弱光线或被阻隔了的光线。我们今天也把“- -”这样中间被隔断的线叫“虚线”,“虚”也是“弱”的意思。阳符阴符代表的是光线的强弱,而不是太阳代表阳符月亮代表阴符。

“一阴一阳谓之道”,即从本义上解释了太阳东升西落运行过程中,白天光线强夜晚光线暗周而复始的规律,还从引申义上解释了太阳月亮是阴阳、温暖寒冷是阴阳、晴天阴天是阴阳、男人女人是阴阳等人们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厄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共事,庶业共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领,见鸟兽蹄谁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指出的八卦、结绳、书契,都是原始时代先民的几种记号。笔者认为,伏羲画卦首用“- -”符号,表示太阳升起后,夜晚混沌在一起的天地迥然分开,这就是传之后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 -画开天”,这个“--”是阳符,而不是数字“一”。在文字还没有产生的时代,用最朴素的符号表示相应的含义,还是真实可信的。

二、对易、太极和伏羲八卦起源的解读——符号解易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宋代道士陈抟开辟了图书解易的先河,根据《说卦》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创造了“先天八卦图”,也称为伏羲八卦图;根据“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创造了“后天八卦图”,也称为“文王八卦图”(图1)。本文探讨的是先天八卦图及其形成过程。

图1有关八卦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牺至纯厚,作易八卦”。《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文献记载,传说伏羲在今河南淮阳地作八卦,而且至今还在淮阳遗留着“画卦台”。元《一统志》②称画卦台为“揲蓍坛”。《寰宇记》③还说:“伏羲于蔡水得龟画八卦之坛。”

我们来看上古先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条件下对天地自然的初步认知:太阳东升西落,带来白天夜晚,带来太阳、月亮和星星。太阳按照固定轨道围绕方形大地而不是后来认知的球形天体运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们在大地上,白天劳作,夜晚休息。这种认知是上古先民“地心说”的雏形(图2)。

图2伏羲氏作为先知先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按照文献记载,伏羲画八卦是通过易、太极、两仪、四象等概念推导出来的。因此,探究这些概念的本源对于一步步揭开八卦的起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易”?一直以来,人们对易有以下理解:《说文解字》卷九说:“易,晰易堰蜓,守宫一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许慎是按照象形的特点来分析的,一是古易字像蜥蜴,二是古易字像日月二字的合体,象征阴阳。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但在表述上只是对易加了修饰语,却并没有指出易到底是什么。也有现代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强调礼乐制度,易即雅乐。还有学者把字形看成了鸟儿飞翔的形态。

鲁凡、若木指出,“易”最早应是太阳(陽)的“陽”,写作“易”。其形体甲骨文作,由日与T组成,日为太阳,T即是上下之下,是地下之上的太阳。易在古代,还有一种写法是与(见《金文编》六六六页)是合日月而成的字形。④

我们重新来看一下“易”的字形:

(甲骨文编)(金文编)(六书通篆体)易(繁体字)

从“易”的古文字字形可以看出,“易”象形太阳围绕着不动的“大地”东升西落向前运行,周而复始。前面的圆圈符号像太阳,后边括在一起的“三撇”像我们今天概念中夜空里急掠的彗星拖着的尾巴一样,古人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动感。所以后边的“三撇”不是月亮,整个字形也不是“日月同体”。两字下边的符号也像彗星尾巴,表示太阳永不停息地运转。因此,笔者认为“易”是“太阳东升西落围绕大地不停地运转”的观点是正确的,符合《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的描述。同时,笔者认为,“易”不同于“昜”(陽,阳),“易”表示东升西落永不停息向前运转的太阳,“昜”表示太阳升起后普照的光线。一个主要表现动态,一个主要表现静态。

关于太极(图3):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关于太极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二是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三是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也有人认为《易经》“一陰一阳之谓道”也是对太极的解释。这些都是先民对天地混沌未分时的猜想及对阴阳变化的认识。

笔者认为,太极是太阳围绕大地东升西落轨迹中的两个极点(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所指是实而非虚。太,表示多;极,表示尽头、极点。上古先人把两个阳符()叫做“太阳”,把两个阴符()叫作“太图3阴”,那么把日升和日落的两个极点称为“太极”也符合当时的语言规范,日升点与日落点也符合今天物理学知识的阴阳极概念。如果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后世的太极图表明因日升日落而白天黑天不断转化,白色背景中的“黑点”代表太阳升起后的白天,黑色背景中的“白点”代表太阳没入地平线后夜晚升起的月亮,这是上古先人观察天空的最明显的特征。“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太极图日升日落带来白天黑天的含义基本一致。太极和阴阳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太阳天体东升西落的两个位置,一个是太阳月亮两个天体光线强弱温度高低的显示。但它们又存在联系,太极(日升日落)会带来阴阳的转换,光线由弱到强,由强到弱,或者由白天到夜晚,由夜晚到白天。

那么“易有太极”表述的意思就很简单:太阳围绕大地按照固定运行轨迹会有东升西落两个点位。上古先人对太阳运行轨迹的变化认识是由笼统到细致的渐进过程,并且这种认知和描述是分阶段的。这在伏羲用阴阳符号“- -”“--”画八卦过程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第一步骤,阴阳单符:“是生两仪”。是,译为“这”。仪,外在的形态。太阳运行东升西落,这样每天就衍生出白天和夜晚。这是先民最初的时间观念。伏羲用阳符“- -”表示太阳升到空中带来了白天,用阴符“--”表示太阳没入西边的地平线下,因大地阻隔了光线而带来的黑天。这一切都是以大地为参照物(静止),以太阳运转轨迹为观测点,以人的感受为标志(图4)。“- -”和“--”不是表示天地的符号,而是太阳运行轨迹的变化带来的阴阳变化,太阳轨迹在天上为“- -”,因为感受到了阳光(白天);太阳轨迹在地下为“--”,因为大地遮挡了阳光(夜晚)。

图4第二步骤,阴阳双符:“两仪生四象”。象,景象。白天晚上又可以分为早晨、黄昏、白天、黑夜四种景象,而非一年四季。四象用单独的“- -”“--”两个符号不够描述,伏羲接着用阴符和阳符两个符号的组合如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四种符号表述一天内太阳位置的变化(图5),这是上古先民对太阳运行轨迹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先民对一天里四个时间段认识明晰,理解深刻,习惯长久。因为有个专有名词流传了下来,那就是“太阳”,虽然不是文字而是符号和语音的流传,虽然上古时期指的是白天而不是圆形的天体。

白天用“太阳”符号(),太阳轨迹长久在空中,表示天光大亮的时候。伏羲用两个阳符表示上午、中午和下午。

夜晚用“太阴”符号(),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想象,人们懵懂地认识到太阳运行到静止不动的大地的下面(“地心说”雏形),太阳轨迹在地下,因为感受不到阳光,伏羲用两个阴符来表示太阳天体运行到与“太阳”正好对应的大地下面的“太阴”位置。表明黑夜,一天中漫长的夜晚时候,人们感受不到光,也感受不到光带来的温暖。

早晨用“少阴”符号()表示,表明太阳天体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光芒驱散黑暗,光线渐渐明亮,热气越来越近,寒凉越来越少。因太阳从地底升起,伏羲用“阴符在上阳符在下”表示。

黄昏用“少阳”符号()表示,表明太陽天体缓缓没入西方地平线,因大地阻挡光线,黑暗渐渐来临,光线渐渐减弱,热量渐渐消散。伏羲用“阳符在上阴符在下”表示。

图5第三步骤,阴阳三符:“四象生八卦”。八卦,八个卦象,在四象之间增添了四个太阳运行的位置图。阴阳两层符号已经不够排列,八卦需要阴阳三层符号才够排列。伏羲在原来阴阳两符描述“四象”的基础上又用阴阳三符对“四象”进行了描述,之后根据乾坤两卦分别推导出兑、巽、艮、震四卦(图6)。笔者认为,伏羲或者是后人为了增加表达太阳天体围绕大地作圆周运转的图式意义,在(图6)的图式中,以乾坤卦像为中轴线,震、离、兑三个卦象由内向外反时针运转调整成弧形角度,巽、坎、艮三个卦象由内向外顺时针运转调整成弧形角度,最后形成了圆形的具有视觉流动性的八卦图式(图7)。下文具体解说。

图6

图7

瘙 椸 ,伏羲在两个阳符(太阳,白天细分为上午、正午、下午)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阳符“- -”,用三个阳符来表示太阳运行到正当头顶的位置,一天最炎热的时候,光线正足。正午时分。后来人们叫它乾卦。大约是现在10时30分至13时30分之间。

瘙 椺 ,伏羲在两个阴符(太阴,黑夜细分为上半夜、午夜、下半夜)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阴符“--”,用三个阴符表示太阳天体正好运行到与“乾卦”对应大地下面的位置,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看不到这个位置。后来人把这个位置叫“坤卦”。一天气温最低的时候,可能事实上不是,但上古先人认为那个时间点是气温最低光线最暗的时候。午夜时分。大约是现在22时30分至1时30分之间。

瘙 楀 ,伏羲在“阴符在上阳符在下”(少阴,早晨)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阳符“- -”,表示天色越来越亮,气温渐渐升高,温暖中夹着寒气,太阳从地平线下喷薄而出。表示早晨。后来人们叫它离卦。大约是现在4时30分至7时30分之间。

瘙 椾 ,伏羲在“阳符在上阴符在下”(少阳,黄昏)基础上,再加一个阴符“--”,表示太阳渐渐没入地平线。天色渐渐暗下来,气温渐渐降下来,寒凉中还存着余温。表示黄昏。后来人们叫它坎卦。大约是现在16时30分至19时30分之间。

四卦画完之后,接着再画兑、巽、艮、震四卦。

瘙 楃 ,这个卦象在离卦和乾卦的中间。伏羲在“乾卦

瘙 椸 ”基础上,把最上面的阳符“- -”改为阴符“--”,表示太阳还没到中天,天气不像正午那么暖,光线也不像正午那么强。表示上午,后来人们叫它兑卦。大约是现在7时30分至10时30分之间。

瘙 椼 ,这个卦象在乾卦和坎卦的中间。伏羲在“乾卦

瘙 椸 ”基础上,把最下面的阳符“- -”改为阴符“--”,表示太阳下落,天气不像正午太阳在乾卦那个位置那么热了,光线也比乾卦时弱了,离黄昏近了。表示下午,后来人们叫它巽卦。大约是现在13时30分至16时30分之间。

瘙 楁 ,这个卦象在坎卦和坤卦的中间。伏羲在“坤卦

瘙 椺 ”基础上,把最上面的阳符“--”改为阴符“- -”,表示太阳没入地平线后继续向大地深处运转,最后的余温正在消失,气温渐渐降低,光线也越来越暗,还没有到午夜。表示上半夜,后来人们叫它艮卦。人们看不到这个位置,依据乾卦推导出坤卦的原理,艮卦位置是由兑卦的太阳位置推导出来的。大约是现在19时30分至22时30分之间。

瘙 椻 ,这个卦象在坤卦和离卦的中间。伏羲在“坤卦

瘙 椺 ”基础上,把最下面的阴符“--”改为阳符“- -”,表示太阳由最深最远的地下(坤的太阳位置)往地平线上升起,由黑暗到凌晨熹微,还没有到早晨,寒凉多于温暖。下半夜,后来人们叫它震卦。人们也看不到这个位置,依据乾卦推导出坤卦的原理,震卦位置是由巽卦的太阳位置推导出来的。大约是现在1时30分至4时30分之间。

伏羲创设八卦的时候,文字还没有出现,每卦名称只能用符号和语音识别(图4的卦名用括号括起来)。只有符号和语音的八卦,就像大家熟知的钟表,即便上面只有符号而无文字说明,人们也知道指针所指是一天的某个时刻。伏羲八卦每卦卦象是一个整体,三个阴阳符号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可拆分。

当伏羲根据太阳位置图变化轨迹按三个步骤(阴阳单符、阴阳双符、阴阳三符)推导的时候,他一定是以大地和面南背北的人为中心为参照,按照太阳东升西落运转的轨迹,突出光线强弱温度高低,强调八个卦象之间内在的动态变化和联系,环成一圈形成周而复始的八个时辰,这就是最早的没有文字的八卦图。实际上,不管前文的太极也好,两仪也好,四象也好,八卦也好,都是以太阳轨迹位置来定时辰。换句话说,八卦图就是太阳位置图,就是时辰图,就是今天的挂钟图,表示的是时间的起始和流逝,起到指导人们适时生产劳动休息睡眠三餐饮食的作用。笔者认为,八卦图的三个步骤绘制过程,综合了人的感官感受,是“天人感应”的直观体现,也是最早的“天人合一”图。至于《尚书·顾命》提到的“天球河图”,笔者认为,天球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伏羲八卦环成一圈(球形)的符号图形,“天球”是当时八卦符号图形的一种别称。而河图的蟒皮背部一个个不规则地“〇”形成为人类对数理思维的最早认知。⑤

三、对伏羲八卦卦象名称的解读——字形解易

前面提到,在伏羲八卦刚开始创设时,文字还没有产生,整个八卦是一个符号体系。但笔者相信,每一个卦象不只有符号还应有一个专门的语音表达。等到上古先人陆续发明文字之后,每一个卦象都有了一个专门的文字标注(图8),这个标注极有可能对应远古的专门语音:乾

瘙 椸 、坤

瘙 椺 、震

瘙 椻 、巽

瘙 椼 、坎

瘙 椾 、离

瘙 楀 、艮

瘙 楁 、兑

瘙 楃 。每个卦象太阳位置含义就是当时的时辰,这是上古先民对卦象含义的最真实的表达。

图8

如果前一部分是通过阴阳符号组合的卦象解“易”,那么本部分可以说是通过文字的构形解“易”,并且按照太阳运转的轨迹顺序进行解说。

乾(

瘙 椸 ):乾的篆文为⑥,字形左侧“”为太阳越升越高,右侧“”为抬头张口伸长脖颈仰望正午太阳位置的情形,表明太阳升到天空最高处,是一天最热的时候。乞,(金文大篆),伸长脖颈张口的形态;气,(甲骨文编),(金文编),(说文解字篆体),气(繁体字),上面一横为上牙堂,下面一个横折形为下牙堂和喉部形状,中间一短横为口中呼出的气体;吃,(说文解字篆体),左侧“口”非人体器官“口”,而是代表食物,整个汉字的意思是伸出脖颈张口吞咽食物,中间一横为食物在口中吞咽的样子。这些古文字字形都形象地描绘了人体伸长脖颈张口的形态。乾是正午时分,太阳位置正当头顶,阳光最充足最温暖的时候。大约是现在10时30分至13时30分之间。

巽(

瘙 椼 ):巽的篆书为,上部是两个太阳的象形(后来讹变为“巳”形),下部为两个甲骨文、金文“干”的形状。两个“”形表示由上而下,两个“二”形表示上下两个不同位置。就像今天的医用注射器,经过推压,液面由上面的刻度下降到下面的刻度。到楷书时两个“干”形讹变为“共”字。整个汉字表达了太阳不断地降落,与后文“兑”表示太阳自动上升的含义正好相反。“巽”,下午太阳位置,在乾卦和巽卦之间,光线和温度渐渐减弱。大约是现在13时30分至16时30分之间。撰,篆文,不停地落笔,撰写。

坎(

瘙 椾 ):篆书字形为或。《说文》:坎者,陷也。低陷不平或坑穴的意思。从篆文字形来说,这个字形,意为地面凹陷部分。八卦中用“”来表达黄昏时太阳没入西方地平线,表示光线渐渐暗淡,温度减弱,黑暗即将降临。大约是现在16时30分至19时30分之间。

艮(

瘙 楁 ):艮的篆体字为和(图9),像人露在牙龈外面的牙齿和延伸到牙龈深处的牙根。在“坎”太阳陷入地平线下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艮”是太阳没入地平线后继续向地下延伸的形态。大地上的人们已经看不到艮的太阳位置,但是在离、兑、乾、巽、坎五个非常明确的太阳位置基础上,根据太阴与太阳对应、少阴与少阳对应的思维,能够判断出艮的太阳位置与兑的太阳位置相对应。表示太阳在没入地平线下继续向大地深处运行,西方的天色越来越暗。表示上半夜。大约是现在19:30分至22:30分之间。

图9

了解艮这个甲骨文字形后,就会了解以艮为字根的一些字,例如:根,篆文为,树木向地下延伸的部分;跟,足部向下与地面接觸最承重的部分;哏,张口大笑露出牙龈;恨,篆文为,深入到牙根里的心情;很,篆文为,“彳”旁,表示人的行为动作,“艮”表示人的行为幅度延伸,表程度范围,副词。退,篆文为,“辶”旁,表示走,艮,牙根,牙齿发源的地方,意为回原处。腿,“月”旁,表人肢体或器官形状,退,回原处原始根部,人体的下肢(腿)犹如牙齿的根部。褪,“衤”旁,表衣物,衣物往下脱回到原始裸体。限,金文,篆文为,“阝”旁,表长度,俗话说的上牙和下牙各自都要长齐,方便咬嚼,这是人类生理学的一个限制(图10)。

图10

瘙 椺 :坤字篆文为,“土”是表示土地的偏旁,的甲骨文为、金文为,中间的“丨”表示由大地这头延伸到那头的意思。在上古人们的想象中,“坤”应为与“乾”的太阳位置相对,是最看不到阳光的位置,表示午夜。大约是现在22时30分至1时30分之间。和有关的字,申,由这头到递交到那头,申请,申诉。抻,用手把东西向两个方向拉长。神,显示能上能下,变化莫测。伸,人体的某部分延长,伸手,伸懒腰。呻,哼叫的声音拉长。绅,“纟”旁表丝绸,意思是从上到下穿丝绸,绅士。

瘙 椻 :震的篆体字是,震的下部是“辰”,“辰”的甲骨文为,金文为,篆文为,形似阴道与子宫连接在一起的形状。诞辰,诞,篆文,婴儿顺着产道出生,右侧的止,是婴儿的脚,上边一撇()表子宫向下挤压产儿,中间的“廴”部表阴道到子宫的高度或长度,左侧的“言”表婴儿出生后大声啼哭。生辰和时辰,表示出生的时间和某一时刻。星辰,星,(甲骨文编),(金文编),(六书通篆体),意为星星从深邃的夜幕中()生出的。唇(说文解字篆体),阴道口为阴唇,后也用作嘴唇。娠(说文解字篆体),突出女人的子宫及阴道,泛指怀孕。赈(说文解字篆体),原指贴身关切女人子宫及阴道等生殖系统,泛指照顾孕产妇和婴儿,这是她们生命的危弱时期,后指救灾等。晨,以婴儿从子宫里和阴道里出生喻太阳从地平线喷薄而出。振(说文解字篆体),指婴儿经子宫阴道产出后手臂张开及以后的有力舒展,不再受子宫的束缚。农(繁体字“農”,甲骨文,金文,篆文),甲骨文、金文上部为庄稼,篆文上部为田地里长出庄稼,意为大地像子宫和阴道一样培育禾苗产出粮食。蜃,篆体字形,下部的“虫”形,不是指动物的虫子,而是像男人的阴茎,虫儿是其讹化的形状。整个古文字是阴茎插入阴道性交的情形。蜃,用男女性交表示两个不同物体暂时连接在一起的样子。蜃楼,是凭空移来并连接在一起的楼宇(例如海面上矗立的缥缈的楼宇)。宸,“宀”为屋宇,辰为阴道及子宫的形状,喻为像从阴道进入子宫一样深邃的房屋。

震,是由雨和辰组成的合体字,辰,形似阴道与子宫连接在一起的形状,由此联想婴儿出生时大声啼哭,下雨时也会让人们联想到“轰隆轰隆”的雷声。所以“震”是用会意的说法,用下雨时的雷声和婴儿出生时的啼哭声来表达强烈刺耳的高分贝的声波冲击,雷震、地震都是用的本意。“震”在八卦里运用的是地震的含义,事实上,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这种振动给人的感受一般是由地下向地上冲击的,这就是现代科技经常说的震源在地下多少千米。所以先天八卦里用震来表示太阳天体在地下向上运行,与巽的太阳位置及运行方式正好相反。震,一阳来复,代表新的一天开始。我们今天时间计算也是从午夜二十四时之后的凌晨为新的一天开始。表示下半夜。大约是现在1时30分至4时30分之间。

瘙 楀 :离的甲骨文是(六书通篆字),(说文解字篆字),字形上侧是长着头发的婴儿头部,“脑”的篆文是。字形下侧是母体分开大腿,中间阴道正在分娩出婴儿上躯和下肢的形态。离,是新生命诞生的意思,骨肉分离是形容母子分开的非常形象的说法。这是比喻的用法,表示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喷薄而出,光线驱散黑暗,与坎的太阳位置对应。表示早晨。大约是现在4时30分至7时30分之间。

瘙 楃 :兑的古文字字形是(甲骨文编)、(金文编)、(六书通篆体)、兌(繁体字)。字形中间“口”应为太阳形状(“〇”),甲骨文不方便刻画而成了“口”形。下面缺乏力度的“分叉”表示太阳自动向上升,上面的“八”字形的笔画表示太阳向上顶。“兑”的太阳位置处于离卦和乾卦之间。它的字形不是“说”的右侧。因为“兑”表示太阳自动向上升,因此“兑”在汉语里有“主动去做什么”的含义,例如兑换、兑现、勾兑等。表示上午,太阳初升后不断上升,光线温度越来越强。大约是现在7时30分至10时30分之间。

通过阴阳符号解“易”、字形解“易”和对伏羲八卦环形卦象的逐步认识,我们对太阳以及太阳运行的轨迹有了一定的了解,前文庄子关于“大道”一段话的论述也就不再深奥了: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升到高远的天空都不算高,跌落到地下(与八卦乾的位置相对应的坤的位置)运行也不算深(笔者以为庄子认为“

瘙 椺 ”符号为“六极”),太阳存在于天地之前也不为长久,从上古到现在也不衰颓,永远朝气蓬勃。可见,庄子也认为太阳始终围绕大地运行,周而复始。虽然目前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没有“地心说”的记载,但笔者认为,在伏羲创制八卦图的时候,“地心说”概念的雏形已经在上古先人的脑海中成型了(大地不动,日月星辰围绕大地作周圈运转。大地是方形而不是球体),只不过没有用“地心说”三个字的文字来表述,那时文字也没有产生。这个初级的天文发现比欧多克斯(古希腊柏拉图的学生)提出的比较“成熟”的“地心说”(能观测到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天体)⑦至少要早几千年,虽然科学证明“地心说”的观点是错误的。至于为什么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一种宇宙学说是“盖天说”⑧(天圆地方)(图11)而不是“地心说”,笔者猜测,要么是因为伏羲时代没有文字导致没有传承下来(八卦图在生产生活中只作为表示时辰的符号而流传),要么是因为后世新生的一种思想观念占据了统治地位,摒弃了或者遗忘了曾经先进的思想观念。

图11众所周知,与先天八卦联系紧密的词语还有《周易·说卦传》中介绍的一些基础卦象,如: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家庭观上:乾父也,坤母也,震长男,巽长女,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

动物观上: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身体观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运动观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权力观上:乾为君,坤为众。

当我们了解乾

瘙 椸 、坤

瘙 椺 、震

瘙 椻 、巽

瘙 椼 、坎

瘙 椾 、离

瘙 楀 、艮

瘙 楁 、兑

瘙 楃 八个卦象的真正含义后,就知道上述的卦象都是后人的引申,特别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除了天地和乾坤有太阳位置的关联外,雷、风、水、火、山、泽只是后世人们对天地之外的自然界事物的最初联想,至于其他卦象如“父、马、首、健、君”一类连象征意义都谈不上,只是后世人们借助先天八卦的图形对生产生活中诸多事物的更多联想和引申、容纳和记忆。宋代朱熹的《八卦取象歌》(《周易本义》)的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也只是帮助人们记忆卦形的口诀而已。

本文通过概念解易、阴阳符号解“易”和字形解“易”,笔者认为,先天八卦最初表示一天时辰的立意十分明确。因为伏羲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四季时间跨度大,八节中间过渡的时间较长,气候有时变化多端,所以上古先人远远不能够对八节的不同气候进行明显区分,更不能够对一年四时八节的太阳位置进行描述。因此,伏羲八卦只是上古人类以大地为中心对一天里太阳运行轨迹的最初观测,起到一天时辰划分的作用,是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时间表”,是上古时期最早的天文学。

注释:

①④鲁凡,若木.八卦的起源与原始思维[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9(4).

②《元一统志》回人扎马剌丁创议编辑官方地理总志,并与虞应龙合作领导组织撰修。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共经历9年完成,初稿755卷。

③《太平寰宇记》,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二百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⑤张玉清.试论河图洛书的本源及对古汉语数字造字过程过程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6(11).

⑥本文引用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除特殊标明外,均引自《汉字叔叔》网站。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CharacterEtymology.aspx?submitButton1=Etymology&characterInput=%E5%8D%9C.

⑦地心说。一般认为地心说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然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后世评价该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欧多克斯(Eudoxus of Cnidus, 408 BC - 355 BC) 希臘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公元前约400年生于奈得斯。按照本文的观点,中华民族祖先上古时期伏羲时代就有了地心说概念的雏形。

⑧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日去地恒八万里。”盖天说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学说,认为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一些资料介绍这一学说可能起源于殷末周初。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位置伏羲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十二时辰与健康
《长安十二时辰》再次加更
伏羲画卦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场域变迁和“感应”
试论日语方位词“横”、 “隣”、“そば”、 “わき”、“かたわら”的区别
中国喜剧类电影海报标题文字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