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方式研究

2017-07-01 07:58陈星周淑萍
现代交际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主体性

陈星+周淑萍

摘要:在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中,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和教育的主体性等作为基本概念既相互关联又十分容易混淆。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更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在新世纪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需要澄清和创新,发挥教师的主体及其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主体及其主体性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主体性教育。

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90-02

一、相关概念

在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中,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和教育的主体性等作为基本概念既相互关联又十分容易混淆。

(一)主体

主体的含义可以从哲学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交往、交往和自我的关系角度理解。主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是指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讲“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指的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或实施者,也是对教育客体的引导者,是实施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应该忘记马克思主义“主体是现实的人”的基本观点。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并通过对象性活动展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个体在现实复杂的对象性活动中对自我的内在把握与全面占有,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但是仍需注意的是主体性并不等于主体的属性。主体的属性即人性,是一种会思考、会劳动的高级动物的特性,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生存,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的属性包含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的属性中最高级的层次,而主体性具体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等特征。人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是作为主体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展现,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三)教育主体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那么与教育客体相对应的也有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实践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至今学者们对什么是教育的主体仍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在檀传宝写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提到德育主体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即教师。道德教育或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是指教与学双方的“双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另一种观点是张天宝在《主体性教育》一书中论述到教育主体是学生。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把教育的主体单单看成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是片面的,主张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笔者认为学生和老师互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双方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而在活动当中作为年长者的教师更多地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教育主体相关,但是又有不同。主体性教育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人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则是人的一种主体性展示,在活动中,人会独立自主地处理一些问题。同样在专门激发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但是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的不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在某些方面教师也应当向学生学习。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应当学会独立,对于各种变化的环境快速适应的人,则会快速进入竞争状态,在起点超越对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应该区分主体性教育与教育的主体性的不同。主体性教育首先强调承认学生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其次将教育对象视为自觉能动的、独立适应社会的个体;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立性,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本身有自己的运行制度与规则。

二、主体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一)主体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主体性教育和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首先,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实施素质教育则是为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各种良好的品德素质,一方是提升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另一方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其实两者具有一致性,帮助学生培养高度的自主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素质,实施主体性教育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都是为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其次,无论是在主体性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所有的教育对象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主体性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现代社会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知识储备量加大,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所以,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变化,不仅人们得适应多元多样的社会,当今的教育也得现代化,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而在当今社会实施主体性教育则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的一种体现,主体性教育不仅培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化主体性,更突出强调了适应现代化,培养主体意识,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三)主体性教育是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整个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改革的浪潮。各国的教育改革各有侧重,各个教育家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塑造具有主体性的人,这和当今的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实施主体性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科学把握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实施主体性教育,要求确立整体教学观和科学主体观。其次,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二)兼顾双方主体性

主體性是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具有的、并通过对象性活动展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在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导过程中其主体地位就得到极大凸显,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知识的增加、技能熟练、经验的积累以及自由、自觉、自主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时,其主体性也将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双方的主体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不能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成长。那么在具体的培育方法上,一方面,应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在宣传与学生自身方面要做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上要侧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在活动总结上要注重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仅在课堂上,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成为有鲜活个性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传燧.现代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于光.德育主体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6]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5.

[8]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