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米芬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7-07-01 19:52温云花陈燕娥葛菲吴学明
山东医药 2017年20期
关键词:罗米芬卵泡卵巢

温云花,陈燕娥,葛菲,吴学明

(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海口570203)

克罗米芬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

温云花,陈燕娥,葛菲,吴学明

(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海口570203)

目的 探讨克罗米芬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PCO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于月经后第5天连续5天口服克罗米芬(50 mg/d),观察组月经周期第1天口服地塞米松(1片/次,1次/d),连续15天;两组均治疗3个月。统计治疗3个月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排卵率、妊娠率;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胰岛素(INS),卵泡液IL-6、TNF-α、IL-1β及总抗氧化能力(TA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cl-c)。结果 观察组排卵率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FSH、LH、T、E2、IN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治疗后两组TAC、SOD、GPx均升高,卵泡液IL-6、TNF-α、IL-1β均降低,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CAT、Gcl-c比较P均>0.05。结论 克罗米芬联合地塞米松可促进PCOS患者排卵及妊娠,且效果好于单用克罗米芬。

多囊卵巢综合征;克罗米芬;地塞米松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常见内分泌疾病,以无排卵、高雄激素血症等为临床特征[1,2],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但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3,4]。临床研究发现,PCOS患者常伴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内分泌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全身性亚临床炎症等病理改变是上述并发症发生的直接原因[5,6]。克罗米芬是临床上治疗PCOS的常用促排卵药物,但部分患者体内存在克罗米芬抵抗,导致服药后出现高排卵低受孕[7]。地塞米松是临床常用糖皮质类激素[8]。本研究探讨克罗米芬联合地塞米松对PCOS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PCOS患者120例,年龄23~39(31.4±7.3)岁,病程1~5(2.45±2.21)年。纳入标准:符合2003年荷兰鹿特丹会议提出的PCOS诊断标准[9]:①稀发排卵或不排卵;②有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③单侧或双侧卵巢直径为2~9 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 mL;符合上述3条中2条即为PCOS。排除标准:伴有其他引起高雄激素血症、月经失调和排卵障碍等疾病,如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卵巢早衰、分泌雄激素的肾上腺或卵巢肿瘤、垂体或下丘脑性闭经;近3个月内服用克罗米芬或地塞米松等对膀岛素、睾酮、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等有影响的药物,肝、肾功能异常[10]。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于月经后第5天开始口服克罗米芬50 mg/d,连续服用5天;观察组月经周期第1天起口服地塞米松1片/次,1次/d,每月连续服用15天。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相关指标观察 ①排卵、妊娠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治疗3个月内两组排卵、妊娠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眩晕、腹胀)发生情况。②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胰岛素(INS):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1 700 r/min低温离心机下离心5 min,收集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ELISA试剂盒均购于美国R&D公司)。③卵泡液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于超声引导下行卵泡穿刺,抽吸卵泡液,采用ELISA法检测IL-6、TNF-α、IL-1β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cl-c),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IL-6、TNF-α、IL-1β ELISA试剂盒购于美国R&D公司,TAC、SOD、CAT、GPx、Gcl-c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2 结果

2.1 两组排卵、妊娠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排卵率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排卵、妊娠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血清FSH、LH、T、E2、INS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FSH、LH、T、E2、IN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SH、LH、T、E2、INS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卵泡液IL-6、TNF-α、IL-1β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卵泡液IL-6、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卵泡液IL-6、TNF-α、IL-1β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两组卵泡液TAC、SOD、CAT、GPx、Gcl-c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卵泡液TAC、GPx、SOD、CAT、Gc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TAC、SOD、GPx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见表4。

3 讨论

激素代谢紊乱是PCOS发生的机制之一,下丘脑-垂体轴及下丘脑-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异常可促进LH、雄性激素分泌,抑制卵泡发育及排卵,引发不孕不育[11~13]。克罗米芬是目前临床治疗PCOS应用最广泛的促排卵药,效果好且毒副作用少[14]。克罗米芬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垂体和卵巢, 改善垂体和卵巢功能,促进雌激素合成与分泌,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另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神经元,促进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进而激活卵巢功能并促进卵泡发育[15]。但克罗米芬抗雌激素作用可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和宫颈黏液产生,易造成服药者排卵率高而妊娠率低、流产率高;此外,临床研究发现20%~25%的PCOS患者存在克罗米芬抵抗,而目前出现克罗米芬抵抗的具体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16]。地塞米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亦用于PCOS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肾上腺分泌雄激素,使卵巢中睾酮水平下降,增强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进而促进卵泡发育。有研究表明,地塞米松联合促排卵药屈螺酮炔雌醇治疗PCOS的效果优于两种药物单独应用,其机制可能为两药联合在降低雄激素水平的同时提高雌激素水平[17]。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患者治疗后排卵及妊娠率均高于单独使用克罗米松治疗者,血清FSH、LH、T、E2、INS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单独使用克罗米松治疗者,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提示克罗米松联合地塞米松治疗PCOS调节激素水平及促排卵、促妊娠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卵泡液TAC、SOD、CAT、GPx、Gcl-c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COS的发生与慢性炎症以及氧化应激密切相关。PCOS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炎症及高氧化状态,表现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以及高氧化物、低抗氧化物状态[18]。慢性炎症及高氧化状态影响卵泡细胞发育,抑制排卵过程,亦是PCOS并发症发生的诱因。慢性炎症状态诱发机体产生TNF-α、IL-6、IL-1β等炎性因子,上述因子通过抑制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磷酸化而诱发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PCOS。此外,IL-6和IL-1β主要来源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二者可以通过抑制葡萄糖转运体4表达进而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PCOS发生[19]。当细胞受到炎症刺激时细胞内氧化抗氧化能力失衡,表现为细胞内抗氧化酶如GPx、SOD水平下降,导致总抗氧化力下降,进而引发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直接引起胰岛β细胞DNA损伤,使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又可造成氧化损伤,促进卵母细胞或卵泡细胞凋亡,抑制颗粒细胞分泌雌二醇和孕酮,诱导膜-间质细胞增殖,抑制卵泡黄体化,最终引发PCOS[20]。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白细胞等炎性细胞向炎症部位集聚,抑制炎性因子合成释放等发挥抗炎作用;亦可通过促进Nrf2入核,促进细胞抗氧化基因表达而发挥抗氧化功能。本研究两组治疗后卵泡液IL-6、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下降,抗氧化物TAC、GPx、SOD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证实克罗米芬与地塞米松联合对抑制PCOS患者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克罗米芬联合地塞米松可促进PCOS患者排卵及妊娠,且作用效果好于单用克罗米芬。

[1] 邹宇洁,杨菁,尹太郎.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1):64-66.

[2] Goodman NF, Cobin RH, Futterweit W,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and Androgen Excess and PCOS society disease state clinical review: guide to the best practices in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art 1[J]. Endocrine Practice, 2015,21(11):1291-1300.

[3] Gaberšcek S, Zaletel K, Schwetz V, et al. Mechanisms in endocrinology: thyroid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Eur J Endocrinol, 2015,172(1):R9-R21.

[4] 张婧,李荔,陈文芬,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323-325.

[5] 邝姮,黎小斌,骆赟韵.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4,35(15):2461-2464.

[6] 张凯,薛晴,杨慧霞.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7):548-551.

[7] Jakubowicz D, Barnea M, Wainstein J, et al. Effects of caloric intake timing o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yperandrogenism in lea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Clinical Science, 2013,125(9):423-432.

[8] Guler I, Himmetoglu O, Turp A, et al. Zinc and homocysteine levels in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atient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J]. Biol Trace Elem Res, 2014,158(3):297-304.

[9] 赵菁,肖霞.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疗效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46):86-88.

[10] Legro RS, Brzyski RG, Diamond MP, et al. Letrozole versus clomiphene for infertility in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N Engl J Med, 2014,371(2):119-129.

[11] 徐艺,顾金云,王玉平,等.地塞米松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11):1772-1775.

[12] Murri M, Luque-Ramírez M, Insenser M, et al. Circulating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Hum Reprod Update, 2013,19(3):268-288.

[13] Lauritsen MP, Pinborg A, Loft A, et al. Revised criteria for PCOS in WHO Group Ⅱ anovulatory infertility-a revival of hypothalamic amenorrhoea[J]. Clin Endocrinol (Oxf), 2015,82(4):584-591.

[14] Unlu E, Unlu BS, Yildiz Y, et al. Adrenal gland volume asses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Diagn Interv Imaging, 2016,97(1):57-63.

[15] 张巧利,贾婵维,马延敏,等.克罗米芬与来曲唑临床促排卵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25(1):65-68.

[16] Misso ML, Costello MF, Garrubba M, et al. Metformin versus clomiphene citrate for infertility in non-obes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Hum Reprod Update, 2013,19(1):2-11.

[17] 赵越,阮祥燕,李扬璐,等.来曲唑联合高纯度尿促性素治疗克罗米芬耐药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临床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431-436.

[18] 徐艺,顾金云,王玉平,等.地塞米松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6,31(11):1772-1775.

[19] Odegaard JI, Chawla A. Pleiotropic action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flammation in metabolic homeostasis[J]. Science, 2013,339(6116):172-177.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8312)。

10.3969/j.issn.1002-266X.2017.20.017

R711.75

B

1002-266X(2017)20-0055-03

2017-02-12)

猜你喜欢
罗米芬卵泡卵巢
克罗米芬、来曲唑和二甲双胍对PCOS患者促排卵效果和妊娠结局的网状Meta分析
雌,孕激素联合克罗米芬,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的临床疗效分析
保养卵巢吃这些
卵巢多囊表现不一定是疾病
促排卵会加速 卵巢衰老吗?
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如果卵巢、子宫可以说话,会说什么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克罗米芬抵抗的PCOS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后基础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促排卵的影响
克罗米芬联合尿促性素对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促排卵效果及其对妊娠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