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笔相生”的悬念
——苏新平访谈

2017-07-03 16:16
画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画刊新平叙事性

本 刊

“笔笔相生”的悬念
——苏新平访谈

本 刊

《荒原》 苏新平 铜版画 1120cm×336cm 2017年

编者按:“虚构的真实”是一次线索清晰的艺术家个展,展览作品彼此之间在视觉和主题上的相关性、不同媒介表达方式的差异性,直观地显现了苏新平近年来在创作方法上的逻辑推演。策展人俞可将苏新平艺术中的诸多变化,描述为一次避开热闹现实社会的艺术语言探索。应当说,这种探索是苏新平在碎片化的日常经验中,对一种常年积聚的视觉感受和艺术趣味的整合与重组。本期对苏新平的访谈,我们更关注这种感受和趣味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在苏新平“笔笔相生”的艺术表象背后,他所理解的艺术到底是什么?

《画刊》:在这次展览上,“擦笔纸”不仅是装置,也是展览的引子,它也与你近年来创作上的变化有很大关联。能不能具体谈谈“擦笔纸”是怎么样对你的艺术产生影响的?

苏新平:擦笔纸对我视觉上的启发非常大。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画笔蘸着颜色涂抹在画布上,之后随着色彩的变化,笔上的色彩也在变化,每一次变化都需要用纸擦掉之前笔上剩余的颜料;如此循环往复自然产生了大量的擦笔纸,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擦笔纸每每会堆积如山。有一次无意捡起一张,看到上面的笔痕,觉得挺有意思,就有意把擦笔纸展开,用胶带贴在工作室的墙上。我认为这些擦笔纸既然已经留下笔触的印记,也就应该与原作价值等量。如果联想到传统绘画中笔墨练习的重复性,古人将书画废纸放到“字纸亭”进行仪式化的焚烧,它们表面上是无意义的消耗,其实是创作能量的另一种发散形式。这些日常性的笔触动作或擦笔的行为所留下的不经意间的痕迹,又好似一件作品,既记录着时间的历程,又记录下生命的轨迹。当擦笔纸上展现出的痕迹和信息与我的观念相遇并碰撞出火花时,我会将其呈现在画布上,而在绘画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新的擦笔纸。就这样循环往复,形成日复一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我今天的一种艺术方式。

《画刊》:画的时间长了,总会形成一种习惯,陷入一种审美的惯性里面,在这种习惯下所养成的笔法也会变成一种阻碍。你在用纸擦笔的过程中,随机的挤压笔头的动作,恰恰产生了不可预期的、偶然性的“痕迹”。

苏新平:你说的很对,我这个人对之前做过的事总爱追问和反思,首先不希望自己和美术史上出现过的思潮或是流派,和周边或者是国内其他艺术家走向一个模式和套路,同时也警惕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套路;所以才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能重复,不论是重复别人还是重复自己都是停滞和死亡的状态。这是我的基本的态度和立场,对于

《“十”之二》 苏新平 铜版画 280cm×280cm 2017年

感觉和感受的重视。

《画刊》:《十》《荒原》《平仄》这三个系列,都是以拼接的方式完成的作品,《十》组成了具体的“十”字图像,《荒原》中山的意象更清晰,《平仄》更强调了一种碎片化的抽象结构关系。你在处理这些不同主题的作品的时候,完全不对最终的效果做任何预先的设计吗?

苏新平:这几个系列作品中的独幅画,无论是铜版画还是素描,其实都已经在不同的展览中展出,我会根据场地空间和展览主题对作品进行不一样的组合尝试。这几件作品是在对武汉合美术馆的空间做了考察之后,有针对性组合的结果。我在现实生活的状态是碎片化的,每一张独幅就像是一个碎片,无意中用铅笔涂涂抹抹,每天坚持这个动作,日积月累,一小张一小张积累多了,组合起来发现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以面对不一样的话题,在不同的展览上进行不一样的实验和呈现,而每一张碎片又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

《画刊》:碎片化的这种艺术形式,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

苏新平:这是很日常性的表达方式,和我每天需要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过去说的精英绘画不一样,所谓精英绘画,一定要端起架子,为了某一主题去实现某种结果。现在我把这些都颠覆了,破除了精英的概念。在当下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日常状态以及感受都不一样,如果我们做艺术对这种状态视而不见,而去装模作样做一些事,肯定是有问题的。以碎片式的艺术方法进行的日常表达看似是艺术家迷恋于顺势而为的语言实验,其实远不止于此。面对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所听所感,我总是会在纸上用铅笔涂涂画画,如同写日记那样天天记录着,表面看似乎是抽象的线与面,其实代表了我每时每刻的感觉和感受。相当于我每天写一篇日记,因为每一个笔痕是不一样的,轻重缓急带来的心情也不一样。这种积累不是为了碎片化而碎片化,而是要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追寻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我这样日复一日,记录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造成无数的碎片化图像,它们汇集起来又构成意想不到的视觉景观,它暗含着对现代社会的某种批判。

《画刊》: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能发展出属于自己语言系统,并把自己的艺术观念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清楚,这才是对于艺术家最关键、核心的东西。

展览现场

左·《肖像2017-1号》 苏新平 纸本色粉、木炭条 240cm×330cm 2016年

中·《肖像2016-2号》 苏新平 纸本色粉、木炭条 240cm×330cm 2016年

右·《肖像2017-2号》 苏新平 纸本色粉、木炭条 240cm×330cm 2016年

苏新平:倘若用别人的话说这个世界、说你自己,显然是有问题的。而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方法表达你的内心世界,表达你对世界的看法,才是最契合自己内心的,表达出来的东西才能和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一致。而当你的语言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你才可能有自信,不会左右摇摆,才会有动力和激情去做自己的事情。我经常说人和艺术必须是一张皮,这是我始终一直贯彻的艺术观。

《画刊》:在你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无论主题和风格和媒材是否有差异,我觉得一直有一些稳定的东西存在。比如,画面呈现的沉重感、荒诞感,作品中反复可见的或直冲天际或如火山喷薄而发的硝烟浓雾,以及一种蒸发升腾的氛围,这些东西始终或潜或显地贯穿在你的作品里,并显示出一种形而上意味的精神诉求。

苏新平:确实是这样的。在我作品当中不管用什么样的形态都会隐含着这样的一个不明确的东西,我希望用我制造的某种形象、符号来表达,这其中暗含着我很多思考的东西。但不管是哪个阶段,核心的东西都是个人化的,是寓于自己的血脉中的,灵魂的东西并没有改变,这可能与我从小的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和受到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关系。我小时候生活在内蒙古,对苍茫的荒原、偏僻的小镇、神秘的白云有一种超验的想象,这对我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对光影的敏感和气氛的营造与刻画更多是内心世界的倾诉,与我在内蒙古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结起来,慢慢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语言系统。

《画刊》:在展览上这组《肖像》系列之外,你为什么几乎就不画人物了?

苏新平:其实我在很早就有了清晰的认识,不管画人还是画物,我一向是相同对待的,只不过画面中出现了人物就会让人产生叙事性的联想,否则这个人为什么要存在;但这点在我这并不会成为障碍。所以说画不画人物,对我而言并不是问题。

《画刊》:你会觉得去叙事性的当代绘画更有价值和意义吗?

苏新平:不是这样。艺术家有很多种表达的路径,是否叙事并不是问题。具象写实的绘画一般都是叙事性的,而抽象性的绘画其实也有叙事性,只是没有那么具体。在我看来,抽象绘画中的每一个笔触、每一个色块或者是材料的堆积,其实背后都有叙事性因素,只是叙事性被抽象化了。就像我一样,每每带着烦累的学校事务回到工作室,只有当面对白纸涂抹的时候,这些杂七杂八的念头才会慢慢地剔除。这个自我释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净化、排解烦乱和烦恼的过程。

《画刊》:现在你很多画中都显现或者流露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意蕴,你是否在创作中有意为之?

苏新平: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面对世界,你要考虑对世界怎么说话。我今天语言方式、方法的变化是与对自己的再认识有关,包括对自己文化的追问有关;所以我的作品表达的多是心理的真实,而不是物质世界的真实。也许作品表面形态或方法感觉像中国画,其实跟中国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一直追随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去创作的,不被某种创作方式和语言逻辑所束缚,也没有关注于中国山水的外在形态。我画画时凭借第一笔落于画面的感觉,从一个局部入手,每一笔不重复地向四面推进。从对书法“有无相生”的领会演化到对绘画笔触“笔笔相生”的实践,摆脱了反复塑造的传统绘画模式。这样的改变让我在绘画过程中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性因素,这正是我所感兴趣和想要的方法,并且永远处于过程当中,任何时候可以停下笔来成为完整的作品,同时它又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可以继续画下去。无论是完成还是未完成的状态,都是遵循我的内心感受,让我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实现了全神贯注于脑、心、手的统一。

《画刊》:你现在以一种从直觉感受出发、自由书写的方式,去创作带有偶发意味的小画,然后再将这些东西依据展示空间的差异做不同的拼接,类似于这种系统化的创作方法,我觉得也有走向套路化和模式化的危险,你自己如何看这个问题?

苏新平:这个不会,我是不会重复自己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下一个阶段会怎样,我并不知道,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是必须经历的。下一步要如何走我自己并没有预设,就跟我画画不设定结果是一样的。这个话题其实我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让别人觉得这个艺术家总是充满悬念,看不清他下一步会如何。我认为如果一看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个艺术家未来会怎样,那么这个艺术家肯定是形成了某种模式或套路。对于我而言,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实验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太在意结果了,所有的评判系统、评价标准都只瞄着结果,个人很少从自身出发追问自己,这其实很危险。

注:

展览名称:虚构的真实 ——苏新平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2日-8月12日

展览地点:武汉合美术馆

左·《八个东西3号》 苏新平 布面油画 200cm×300cm 2013年

右·《八个东西14号》 苏新平 布面油画 200cm×300cm 2016年

猜你喜欢
画刊新平叙事性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幼儿园里欢乐多
小蚂蚁去游玩
小猕猴学习画刊
老腔唱新歌
小猕猴智力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让蘑菇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