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思故都·顾蒙逊的摄影

2017-07-03 16:16荷兰莉莉欣讷肯LilyvanGinneken金舜华
画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艺术家摄影

[荷兰]莉莉·凡·欣讷肯(Lily van Ginneken) 译:金舜华

情境:思故都·顾蒙逊的摄影

[荷兰]莉莉·凡·欣讷肯(Lily van Ginneken) 译:金舜华

编者按:艺术家思故都·顾蒙逊(Sigurdur Gudmundsson)1942年出生于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1963年,他迁居阿姆斯特丹,短期学习艺术并进行创作。当时他先受到“贫穷艺术”启发,之后是激浪派,成为激浪派在北欧的代表人物。其摄影《情境》系列,对个人处境的深入探讨以及呈现出的诗性与哲意,顾蒙逊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广为人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展览无数。本刊节选荷兰评论家莉莉·凡·欣讷肯(Lily van Ginneken)的文章,并邀请厦门大学的秦俭教授,同时也是艺术家的多年好友,进行了一次访谈。

在你的作品中自我表达是不可避免的,你做作品的方式,以及作品的最终呈现都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表达的前后是头脑中循序渐进的认识,并影响着作品(the work)。我把这种循序渐进的认识称为“创作”(the work)。这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我们的手中,作品也成为一种结果。

——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

顾蒙逊在1966年加入先锋艺术家团体SUM,该团体于上世纪60年代在冰岛成立,由视觉艺术家、作家、作曲家组成。通过国际化交流,他们受到了激浪派运动(Fluxus)的影响。激浪派的非正式性、出其不意、非精英化、对日常物的兴趣、对文字的偏好及即兴表演让这些冰岛艺术家异常兴奋。自此以后,顾蒙逊对艺术的执念也开始萌芽。自始至终,他的作品中都注入了对自然的深刻感知以及诗性的哲意。

《无题》(Untiled) 思故都·顾蒙逊 1974年

《对话》(Dialogue) 思故都·顾蒙逊 1979年

《伸展》(Extension) 思故都·顾蒙逊 1974年

《乌托邦》(Utopia) 思故都·顾蒙逊 1976年

《情境》(Situations)是他上世纪70年代最著名的作品,一个年轻人置身于无数个场景的多组照片:将一个木板平置于他的头顶,与远方的海平面对话;将自己埋进草垛里,产生另一个诗性地平线。当然,顾蒙逊自己是这些图像的扮演者。除了他、他自己,还有谁能够表达出他感受的实质呢?毕竟,他的作品来源于一种精神的迫切、一种感觉,并带着赋予其形式的强烈渴望。这些是他的灵感来源——无论什么都会被实现。在他的作品中,这种主观的顾蒙逊式的感觉是一个萦绕往复的主题。《情境》中的独特表现从未丧失其魅力。

在那个年代,国际上所关注的是一种严谨的、克制的当代艺术,它是分析式的而非表达的。

不同于理性的大环境,思故都·顾蒙逊作为他黑白摄影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流露出忧郁的色彩:一个穿着雨衣的年轻人,双手插袋,脸上装着皮诺曹的长鼻子,漫步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头。这幅《无题》整体是灰色的、无味的,但它模糊的熟悉感一下子捕获了我们。

1975年,De Appel基金会开始关注激浪派的行为艺术活动,使视觉艺术领域极大地模糊化。一方面,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强调了视觉艺术的形式方面,比如成体系的极少主义,带有精神暗示的观念艺术,由斯坦利·布朗(Stanley Brouwn)、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s)、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这些艺术家创造;另一方面,主观的、表现主义的、戏剧形式的、主要在行为上表达自我的视觉艺术也受到了关注。

顾蒙逊大概就出现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下。

然而,顾蒙逊认为过多地分析他的作品,考虑为什么和如何做,只会削弱观者的体验。他的诗情及对自我感受的强调,成为荷兰艺术世界里的例外。

作为一个艺术家,顾蒙逊想要什么呢?他的驱动力是什么?事后一想,他的态度鲜明,言之有理。这使我也逐渐清晰起来,即在创作的时候,他尝试思考生活。特别是,呈现他所经历的生活。除了自己,他还有其他人可以寻求建议吗?他不得不用极其批判的方式自我反省。他必须确保语调尽可能纯净,作品的构成也没有杂音。这是他理解的工作方式,这是他的艺术作品。

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直属国务院,是新组建的正部级单位。这一改革,让食品、药品等的生产流通得以实现全流程监管。

“潮涨潮落,天晴天雨,昼夜交替,爱与伤怀,生活本身给我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冲动。给予这些冲动如同满足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我的艺术是关于什么在那里,然而,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

顾蒙逊常常引述这些语句,不仅仅因为这是关于他艺术冲动及作品的精确解释,也因为说明了不同于他的许多同行,他不把创作当成对于艺术的一个反映。“比起艺术式的,我的态度更是大地式的,关于播种、耕地、丰收,即使结果不是被定义的艺术。人总是要做这份工作。”

顾蒙逊另一个不同寻常的方面是他不关心艺术形式。他不探索颜色和形式,对技法和材料也不感兴趣。虽然如此,他总是能够将最精彩的组合放在一起,因为一旦他的头脑里有了想法,任何事情都得让步,直至想法实现。

《情境》是摄影作品,因为在当时,顾蒙逊认为摄影是呈现他想法的最佳媒介。这是为什么他只从实用的角度运用摄影,不关心任何其他的可能性。他直击目标,完全忽视摄影主要的再现特征——如同一个画家——每张照片只冲洗一次,再像素描或绘画那样装框。他将自己视为观念艺术家,因为他在着手实现之前,先进行仔细的考量。

他有时表达关于正在进行中或在路上的生活观念,比如《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我们将去哪儿?》(D’où venons-nous? Que sommes-nous? Où allonsnous?):在苍茫之景中,你看见衣着整齐的顾蒙逊在远处从左至右行走,臂膀下夹了一个巨大的箭头;在《事项》(Item,1976年)中,他拖着一把锄头,在杂乱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留下痕迹;《在过去与未来》(In Past and Future,1977年)中,即使未来遥远模糊,他奋力前行,仿佛意识到过去与现在已被这个圣安德鲁十字架造型的街垒隔绝;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彩色大幅作品《微粒》(Molecule,1979年),在无尽的软黄沙地平面上,一个奔跑的小人,没有影子,朝向地平线。他在寻找什么?希望这个人在他的生命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对话》(Dialogue,1979年)有着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年轻人被连接在头发上的气球向上拉,同时,他手中沉重的石头使他处于地面;在《自我肖像》与《日本绘画》中,顾蒙逊成为了现世与天堂、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调解人。

《情境》也有一些是关于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对抗,最神秘的是《碎片》(Fragment,1977年)。他开垦了一小块土地,与风向标的位置平行,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放下一条线留下印记。

更明显的是1979年的两个作品,直接与视觉艺术的细节相关。在《拼贴》(Collage)中,草丛里四个洞连续地放置着如胎儿般蜷曲姿态的顾蒙逊、一个自行车轮、一簇火、一个风筝。更纪念碑式的是《数学》(Mathematics),在一个鲜明轮廓的用沙子堆成的金字塔旁边,顾蒙逊像一个国王一般坐着,身披新剪的羊毛,看起来像一个羊毛制的金字塔。他的姿势看起来像一个自然和文化的调解者。

《三角》(Triangle) 思故都·顾蒙逊 1980年

《Realisatie》 思故都·顾蒙逊 1970-1971年

调解姿态在之前的《构成》(Composition,1978年)里也出现了。顾蒙逊如同一根细线吊在一根横梁的末端,通过一个吊索悬在空中,横梁的另一端正在着火。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所有的元素加在一起十分清晰地呈现于最后的情境照片《山》(Mountain,1980-1982年)中,一个电影中出现的临时舞台。顾蒙逊躺着,双腿伸直,在泥炭覆盖的石头床上,用生活的必需品做床单:衣服、食物与书本。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这些我们可以过文明人的生活。

这是他的《情境》系列中的尾声。如其所言,作品变得太过“成熟”。他感到他对风景的处理,那些水平和垂直、箭头与三角形,变得太明显了。他掌握了这种语言,随之而来的便是危险,《情境》可能变成仅仅是他个人哲学的例证,而丧失了神秘感和诗意。

瑞典策展人苏那·诺格伦(Sune Nordgren)策划了几次《情境》的展览,每次间隔10多年。关于2011年在哥本哈根的那一次,他写道:“我相信我们可以在10年或者20年后再次展示《情境》,并有同样的冲击力。这些摄影作品有永恒的话题性。它们在根本上讨论了人类的天性,一种所谓幽默的遗留。很明显,总有好的理由持续向人们展示这些作品。”

毫无疑问,顾蒙逊的生活受到他的激情和对未知的渴望的呼唤。为了回应那个呼声,他必须面对自己,到达灵魂。于是他必须远行。他毫不费力地移居,从冰岛到瑞典、荷兰、美国、中国、葡萄牙、越南,如同他轻易地改变规训来做创作。

顾蒙逊对于未知的关注也引发了冒险的行动。某种程度上,他对艺术感到厌烦。尽管受到赞誉、获得成功,但他闷闷不乐。他放弃了在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1992年移居里斯本,开始用冰岛语写作。在《Tabularasa》(1993年)之后,陆续出版了《看不见的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2000年)和《西贡动物》(The Animals in Saigon,2010年)。

根本上,他经历了与他视觉艺术作品的相同过程。他使自己多多少少进入一种聋哑状态,因为他居住在语言不通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依靠自身找到诗意形式,适合灵魂的哲学经验。

注:

本文选自Lily van Ginneken, Situations:Photo Works by Sigurdur Gudmundsson,Sigurdur Gudmundsson: Dancing Horizon 1970-1982,Crymogea,2014。有删减。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艺术家摄影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