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分工调整的动因及其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

2017-07-04 01:14孙绪鑫
对外经贸 2017年5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垂直专业化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分工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从长期看,这种分工模式将导致分工利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分化将会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长和技术进步。为此,着重探索了产生这次全球分工调整的内在动因,以及分析了这次调整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格局;国际分工;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26-02

[作者简介]孙绪鑫,男,汉族,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研究、战略规划。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过程的全球化,现代生产的分工过程越来越细化。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表现为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分工和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分工,在国际分工深化到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背景下,以上两种分工形式的结合即表现为垂直专业化。20世纪90 年代以后,以垂直专业化为核心的制造业新型国际分工格局逐渐形成,并呈现以下主要特征:1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加速增长,其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GDP的增长,但也呈现日益扩大的波动性;2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作用迅速上升,传统发达国家的全球贸易份额趋于下降;3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日益为其局限性所困扰,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遭遇挫折,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多数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替代选择,使得区域内贸易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4全球贸易失衡不断加剧,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逆差国和以东亚经济体以及海湾国家为代表的贸易顺差国两个极端;5最近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刺激了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上述全球贸易格局发展的特征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全球生产分工形态调整导致的结果。

一、全球分工调整动因

垂直专业化的基本尺度是:拥有技术和相应要素优势的国家生产附加价值最高的产品,或者从事附加值最高阶段的生产;技术落后或缺乏先进行业发展要素的国家则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或部分阶段的生产加工。

对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技术落后和要素禀赋适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而被迫参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生产,或者从事某种产品特定阶段的加工。发展中国家从事加工生产和贸易的地位被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固定化。从内因方面看,发展中国家既缺乏技术创新的要素,也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对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企业而言,尽管单位产品生产加工阶段所获得的收益较少,但“薄利多销”策略也可使得厂商在大规模加工生产的条件下获得可观的绝对收益,以致技术落后国厂商失去吸收和改进技术的动力。从外部原因看,在当前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而技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技术发明者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将标准化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来实现技术生命的延伸。这种延伸的一种可能结果是,技术发明者凭借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东道国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甚至将当地竞争对手淘汰出局。因此对东道国而言,跨国企业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重组可能消除发展中国家“干中学”的产业源泉,迫使技术落后国专注于产品特定生产阶段的加工。

伴随技术发明、产品设计与产品加工制造在地点上的分离,技术先进国不断从发明和产品设计中获得经验累积,强化这些国家在技术发明和产品设计方面的优势。而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专注于产品加工(或是某个阶段产品的加工)积累加工经验,因而能够强化其加工高质量产品的能力。这样,传统的“干中学”在发展中国家演化成“从加工中学”,这种演化导致的结果是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日趋专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使以上机制具备了发生作用的条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本土公司依据其比较优势,逐步退出全程制造,将劳动密集型工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外包的方式转移到中国等国家,其自身则更多地致力于研发、品牌塑造和推介,以及全球營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但全球分工格局的演变并不仅限于制造业。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本土制造活动趋于减少,这些国家将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转入以现代金融业为代表的价值增殖程度更高的服务业部门,从而逐渐形成和强化了发达国家专业化于以现代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环节,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日益专注于制造业加工组装的不平衡国际宏观分工格局。

二、全球分工调整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机制

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基础决定了各国的贸易结构。技术先进国出口技术含量较高、附加价值较大的产品,这些国家通常在产品设计、试验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的丰富,因而通常也致力于从事设计和产品推介活动。而技术落后国则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相对较小的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和东盟等东亚国家凭借不断增强的制造业基础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发展为“世界加工厂”。以产品内分工为特征的垂直专业化生产成为推动东亚地区分工模式演进的主要动力,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完善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在这样一个网络内部,零部件贸易迅速发展,而制成品则源源不断地输往发达国家市场。

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实现了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空间分离,在制成品进入最终组装阶段以前,中间产品多次跨越国境流动。与传统的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相比,垂直专业化分工会带来更多贸易流量。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分工的重要形式,必然导致全球贸易增长远远快于GDP增长的结果,同时强化了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与参与国GDP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更容易受GDP波动影响的结果。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全程制造,其经济结构日益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倾斜,导致多数发达国家实体产业逐渐空心化。来自发达国家的商品出口份额相对下降,而中国等依靠全球化机遇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济体则源源不断地将制成品输往发达国家市场。这种贸易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作用不断加强,而发达国家地位相对下降的结果。

在不平衡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就出现了贸易失衡的必然性:多数发达国家本土的生产活动逐渐由制造业部门向服务部门集中,本国的制成品生产无法满足本国需求,同时,这些国家国际分工获得的大份额收益使其国内需求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外包和长期的高投资率获得了“世界加工厂”的巨大生产能力,这种产能的增长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贸易成为弥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间产出和需求缺口的自然途径,从而内在地决定了二者之间商品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只要二者之间这种不平衡的分工模式得以延续,上述贸易不平衡就必然得以维持。总体来看,1990年至今的20多年间,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商品贸易收支逆差已经成为难以扭转的顽疾,只有在严重的经济衰退冲击下才出现短暂的收窄。这一现象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一时期内(特别是2000年以后),全球经济和分工结构的失衡持续加剧。东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形成的对石油等大宗初级产品的巨大需求,则是推动海湾等国家贸易盈余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在不平衡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出现贸易失衡的必然性。从长期看,最近一轮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失衡长期积累的结果,因而当前不平衡的全球分工和贸易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对于中国而言,在后危机时代已经显现的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离不开世界市场。尽管中国已经出现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势头,但中国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劳动成本优势,同时还拥有工业化中期巨大的工业发展潜力与大国优势。在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仍然具备制造业发展的潜力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掌控全球价值链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约束将日益突出,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强化自主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同时致力于扩大内需,减轻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为应对新一轮的国际保护主义,中国应当对本国的进出口政策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倡導和推进双边和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对本国市场予以适度的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限制的国家和地区予以及时有效的反制。此外,中国还应当利用经济危机恢复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调整的契机,积极适当地参与各类双边和多边协调,增强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James Bryant Can The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rvive in The Years to Come? [EB/OL] http://bizmologyhooverscom,2011-04-29

[2]张海燕,宋玉华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机制及中国的地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8)

[3]孙绪鑫国际分工模式下的全球贸易格局调整的动因分析[J]特区经济,2013(11)

(责任编辑:乔虹)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与警示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从何而来
经济危机对阿拉伯剧变的引发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住房贷款)风险防范分析
经济危机下航运公司如何做好船员管理
论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的必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