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梦与中国梦

2017-07-04 12:11彭曦
生活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梦强国

彭曦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秦人秦国追梦史,对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极富启迪作用。秦人从失败、屈辱、被流放、被蔑视,到强族、兴国、一统天下的追梦史中,对当今我们在追求强国梦时最有启示和激励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秦人;强国;海洋意识

人类在尚无文字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使本氏、部族的后续的历程中得以更好地发展,便会由老一代中有智慧有经历的“瞽史”,口颂传诵本族中那些英雄领袖们的英雄创业史。中国和世界多民族中都留传下来众多的“神话传说”,充分证实口颂传史的真实存在。

人类对历史传递的重视,是为了在过去的历史中寻觅智慧,以便更好地走向未来,追求更加幸福的梦境。自从有了文字纪史,历史便成为一门学问,成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说的:“历史科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就是人类的追梦史。

中国历史上的秦人秦国追梦史,对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极富启迪作用。秦人从失败、屈辱、被流放、被蔑视,到强族、到兴国、到一统天下的追梦史中,对当今我们在追求强国梦中最有启示和激励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从失败、屈辱中奋发图强

近三十年来的秦史研究,从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确证秦人的祖居地是在今山东莱芜市境内大汶河上游的支流瀛水。五千六百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是历史上颛顼帝的文化系统。这是一个由众多部落、部族组成的以鸟“图腾”为崇拜的庞大部族。《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是信史。《史记·秦本记》中说蠃氏部族首领“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自大戉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蠃姓多显。”近年发现的《清华简》中证实,这支蠃氏部族因助殷商帝辛(纣),反对周武王伐殷失败,而被周将其流放至今甘肃东部天水市的朱圉。经李学勤等实考,今“朱圉”地名尚存。此确为信史。

失败的这支蠃氏部族,初迁朱圉,曾遭受过极大的困苦经历。因为此处是众多戎族的生息繁衍之区。蠃氏遭受过戎族的长期欺凌。好在周王室将其视为附庸,为周“保西垂。”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斗争中,西戎先后曾“灭犬丘大骆之族。”“杀秦仲。”可知蠃秦在与戎族斗争中有过极大的牺牲。但正是在这种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锻炼出一支更强大的秦蠃部族。从前11世纪后半被流放,至前820年左右,经历了两百多年的艰苦卓绝斗争,秦蠃终于浴火重生,生而弥坚,生而弥强。终于有了在前770年以兵扩送周平王东迁于雒的强大实力,成为西部最强大的诸侯王国。

二、善于学习,融汇先进的周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中的神经和灵魂。秦蠃学习汲纳融汇周文化中最主要的有三点:

首先是学习周文化中的管理体制。一个国家要有序地发展,必须有一套在政治、经济、军事系统中的有效管理体制。从秦史的发展中可证秦在始国以后,各个系统中的官制,基本上都是沿袭“周礼”的体制。

其次是文字、文学。秦蠃西迁之时,有无文字,无证可考。但按其在殷商末期能佐帝辛,应该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在西迁之后,秦蠃积极学习周的金文。其早期如秦庄公的《不其簋》(周宣王时器),还未脱离西周金文的书法艺术风格,笔触厚重。但至春秋早期如《秦公及王姬编钟、镈钟》,便开始形成了秦金文的特点。至春秋晚期,如《秦公簋》,《秦公镈钟》,便完全脱离了周金文的书法艺风,而形成了秦金文的独特艺术风韵:纤细,流畅,挺拔俊美。其笔锋之犀利,犹如殷商之甲骨。

文学领域,从《诗经·秦风》中的《车邻》、《小戎》、《蒹葭》,以及《石鼓文》中的《车工》诸篇,可以说与周诗的风韵并无差别。特别如《石鼓》中的《吾车》《田车》和《诗·小雅》中的《车攻》等篇在词韵方面,几乎相同。说明秦诗和周诗同属于同一文学体系。

第三是继承周之重用人才的建国方略。西周之兴在重视人才上用心用力最著。文王访贤得姜子牙,周公姬旦的吐哺握发更是千古美誉。秦之兴,更对人才的重视重用上更胜西周。人们熟知的如百里奚、蹇叔、孟明视、商鞅等,为秦之兴国强国事迹,成为千古美谈。秦用人重才,不惜采取各种用段,不嫌友国、敌国。且用才不疑,给后世治国兴国留下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三、敢于弃旧革新,变法图强

秦于秦孝公(前361~前337年)时,秦相对于东方六国仍显落后,所谓“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为彻底改变落后,于是下诏求贤。斯时恰逢卫国人卫鞅(后在秦被封于商而名商鞅)不被魏国重用,而入秦被秦孝公重用。商鞅冲破强大的守旧贵族势力进行了两次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井田制,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创立县制,统一度量衡制,禁除居家生活中的陋习。这是一次新兴地主阶级的彻底革命。为秦之迅速强国,为其后秦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变法、革新,唯独商鞅变法影响最深。仍不失为当今我们在追求中国梦中的最有价值的参考。

四、重视农业,官工业和强兵的国策

农业是农业社会中的基础业。更是社会安定发展中的物质保障。秦在农业发展中的伟绩有两例可证。一是所谓的“泛舟之役”即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借粮、秦慷慨施救,大量粮食以百舟东运济晋。其二是秦人于春秋末,由于粮食生产的不断丰收,发明了地上粮仓的建筑。中国数千年间储粮方式,都是地窖储存,由于空间小且潮湿使粮食易变质,秦改变建地上粮仓,储量既大且不易腐,是储粮史上重要发明创造。

秦国重视农业,为了农业的高产丰收,更是世界上首先进行大型农田灌溉的国家,显例如都江堰。为秦昭襄王时蜀守李冰父子所修、灌溉成都平原300万亩农田。郑国渠为关中平原最早最大型农田灌渠。修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全长150余公里,受益“四万余顷”使“关中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开凿的灵渠,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通,更是水利史上的创举。秦的大兴水利工程,为其后二千多年后历代修水兴农强国做出了不朽榜样。

秦的冶金工业一直领先于他国,冶金冶铁的考古发现,确证秦于战国时已掌握了冶铁中的炼钢术。至于造车养马业,这些属于强军不可或缺的官手工业,更是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在当今我们追梦中,以上秦史,是极有益的史鉴。当代农业仍是强国梦的第一基础业。我们当代的工业、科学技术,是强国必强军的最重要保障。

五、最早具有海洋意识

秦始皇帝吞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五次出巡。第一次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至泰山,“并渤海以东”是他统一全国后首次观海。继之派齐人徐巿(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七年(前210年)上会稽,祭大禹,望祭于南海。长期以来,都把这些作为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仙药而为之。其实此理多有不当。他东巡特别观海,说明他是中国历史上望海洋而生情的第一人。派遣徐巿(福)去海上求仙人,是他寄希望茫茫无际的海洋能为他带来生命的利益实惠。是他思想走向海洋的开端。与此相关的是当代考古中的一个重要发现。1974年在广州市发现了造船工场遗址。遗址在现地表以下5米深处,发现三个平行排列的船台,1975年试掘了1号、2号船台,对3号船台作了钻探。1号船台宽1.8米、揭露的长度29米。2号船台宽2.8米,长度应大于1号船台。船台与滑道相结合,形如现代铁轨,由枕木滑板和墩木组成……经测定年代距今(1974年)2190±90年(即公元前240年左右)上限为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下限为西汉文帝以前。考古报告说:“该遗址的发现,为推算秦时所造船只的大小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依据2号船台的规模,应当能够制造出适于近海航行的较大型船舶。西汉时期的大型航海楼船,亦当出于此处或类似于此处的造船工场”。

这则重要的考古发现,可以充分证明,秦统一六国后,特别是统一岭南地区以后,秦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开始实际走向海洋的王朝,是最早走向南海的王朝。中国人走进南海,对南海的探索发现、开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2016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接受路透社采访中,关于中国南海,有如下回答:“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人要侵犯中国的主权和相关利益,中国人民都不会答应。中国在南海采取的有关行动,是维护自身领土主权的正当反应。”对南海的领海领土的开发有多老?考古中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对南海宋、元、明沉船考古的发现,可以说秦始皇首当其“老”。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间的文明追梦史,资料丰富,但对后世特别是对当今中华民族强国追梦最有啟迪作用的,应当是秦人秦国的成功追梦史。中国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间所经历的历史,许多阶段颇和秦人秦国追梦史多有相似之处,从秦人秦国追梦史中我们能得到以上有益的启迪。

猜你喜欢
中国梦强国
“强国有我”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