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竟不是埋在地下的生物所变?

2017-07-05 07:15赵天
奥秘 2017年8期
关键词:哈伯巨头化石

●赵天 编

●大浪淘沙 荐自“一起读史”

石油是现代人类社会当仁不让的第一能源,无论是军事、工业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燃料。正因为石油很重要,所以地球上究竟还有多少石油可以用,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石油是怎么产生的。

现阶段全球最流行的两种石油的成油机理,就是生物变油说和石化变油说。

生物变油说是当今流传比较普遍、大众认知度比较高的说法,此说法认为,石油来源于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动植物尸骸沉积演变,而这些古生物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石油不可再生,越开采越少;石化变油说则认为,石油是地壳内的碳物质生成的,而不是由生物演变的,所以是可以再生的。

而针对这一问题,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目前科学界居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且争议不断,给不出一个最终的准确结论,这究竟是为何?产生此分歧的背后原因,让人瞠目结舌。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在很多教科书或科普读物里,石油的来源都被生物变油说所解释,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从哪来的呢?

原来,这种解释是一位名为哈伯特的美国地质学家提出来的。1956年,哈伯特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主旨是这样的:石油属于生物化石燃料,由深埋在地下的恐龙或藻类植物,经数亿年的生化反应生成。但对于这一理论,哈伯特却没有进行任何科学实证,仅仅是个假设,然而它却成了如今“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哈伯特提出这一理论的动机是什么呢?他本人在1989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提出生物变油这一说法,完全是为了给他的“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依据。哈伯特的石油峰值论认为,石油是生物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即产量峰值,之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也就是说,石油将越采越少。

此外,哈伯特之所以要提出石油峰值论,其实还有另一原因——受人所托。

哈伯特承认,某位英美石油巨头人物,曾授意他在撰写论文时,要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储藏量。于是哈伯特立即提出了石油峰值论,并“估算”出美国的石油储藏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总共也只有1.25万亿桶,并将在1970年达到开采峰值,之后世界上的石油资源将越来越少,最终变为稀缺资源。

在石油巨头的支持下,哈伯特成了权威专家;而有了这一理论的支撑,石油巨头们也得以控制油价和整个石油市场。

哈伯特的理论,毫无完整科学依据支撑,却能大行其道,背后离不开利益集团的支持。难道全球人民都只能被蒙在鼓里了吗?

当然不是,英美利益集团无法只手遮天,学术造诣在哈伯特之上的科学家总会提出不同的看法。198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地质学家迈克尔·霍尔布蒂就对哈伯特的理论提出质疑,他认为石油开采量会不断增加。

但石油巨头们却对此充耳不闻,他们甚至把石油峰值论当作“尚方宝剑”,授意有关部门写进了教科书,明确了石油是恐龙化石和古植物化石演变成的“化石燃料”,并使之成为“权威”的世界主流观点,让人深信不疑。

然而,早在1950年代,石油巨头们的“敌人”——苏联,就已经发现石油的新来源。

沙特的加瓦尔油田

石油竟不是埋在地下的生物所变?

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科学家组成了跨学科研究团队,仔细研究了支撑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天然气来源理论的科学文献。在经多方论证后,苏联学者们惊讶地发现,美国人所坚称的“化石燃料”论实属一派胡言,且石油真正的储藏量也并非美国所扬言的那样有限,反而在全球发现的油田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苏联人认为,假如西方的“生物化石燃料说”成立,那么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1956年,苏联研究团队宣布了他们的研究结论: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和古生物化石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它们其实是地球内部的太初物质所形成!

苏联科学家认为,石油是地壳深处的碳氢有机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演化而来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类似。而后又在高压作用下涌上地壳的浅层带,被人类所挖掘,形成油田。而这些形成石油的碳氢有机物,则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已经存在于地球内部。

更重要的是,苏联专家还发现,一些废弃的油田实际上可以实现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

在这一重要理论的指导下,苏联团队有了更重要的发现。他们在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成功率高达60%,油田面积堪比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而美国在“生物化石燃料”理论指导下的10%左右的勘探成功率,则相形见绌。

苏联人将这一发现作为国家机密,同时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石油利益链的存在,需要谎言支撑

在苏联人的埋头苦干下,以及非洲、亚洲部分国家的努力下,1998年,陆续在俄罗斯、亚非两洲发现的大油田导致了全球油价暴跌。

这时候,西方石油巨头们坐不住了,他们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并在文中再次预测全球的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不可再生资源,战略意义重大。

早在当年哈伯特的“石油峰值论”中,哈伯特就认为全球石油将在1970年达到开采峰值,并估算出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全球原油储藏量只有1.25万亿桶,然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据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此次科林·坎贝尔和让·拉哈瑞尔提出的“升级版石油峰值论”预测全球的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理论又一次不攻自破。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石油贵不贵,跟其数量的多少关系不大,而是由想方设法赚钱的石油巨头们决定的。假如人们都以为石油可以再生,且储藏量远远超过已知,那么巨头们可就睡不好觉了。

这样一来,西方石油巨头集团想方设法控制出版社和媒体,让石油的“生物化石燃料说”成为主流学说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

猜你喜欢
哈伯巨头化石
海里的巨头蝌蚪
我早已习惯一切艰难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不对劲的车
天使与魔鬼(下)
又一个百货巨头倒下了!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
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