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社:豆蔻青春的华裳梦

2017-07-05 11:23杨梦醒李芝琦
小演奏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汉服社员校服

杨梦醒 李芝琦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胡昊洁刚刚从升入高三的师姐那里接手了灼華汉服社,作为新社长,胡昊洁感到压力很大。师姐前两年把汉服社带得风生水起,特别是在学校的社团文化周上做了一次汉服展演之后,灼华汉服社不仅在师生中小有名气,还多次受到校长的表扬。“我可不能辜负师姐的心血啊!”胡昊洁说得很认真。

相比灼华汉服社,地处北京西城区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子衿汉服社成立更早,社员也更多。“子衿”出自《诗经》中的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人优雅飘逸的服饰。社员们学着成年汉服复兴者的范儿,见面时互称“同袍”(穿着相同的衣裳一起为复兴汉服文化努力之意)。每逢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时,汉服社的社员们就会穿上心爱的汉服,在校园内外举办各种与古代民俗文化有关的活动。在吸引更多同学体验传统节日的同时,他们也不忘科普汉服文化,从汉服的起源、演进的历史到款式、纹样的门道都说得头头是道,俨然是一群汉服小专家。

课余时间,汉服社经常举办汉服雅集活动,社员们围坐在一起或诵读经典或对诗学礼,有特长的社员还会教大家弹古琴、跳汉舞,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大家的传统文化修养。

灼华汉服社和子衿汉服社只是当下中学生汉服社团雨后春笋般发展的缩影,据了解,仅北京市区就有十多所中学拥有独立的汉服社,而零散的中学生“同袍”几乎遍布北京的所有中学。与文学社、考古社、民乐社等社团相比,汉服社有着吸引力强、入门容易、活动影响大的优势,而且社长社员大多对推广汉服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使得不少中学生汉服社团发展迅速,有的甚至在校园文化类社团中一枝独秀。

礼是更深的印记

2015年春天,灼华汉服社的高一学生吴鹏宇参加了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文丞相祠的一场祭祀活动,作为年龄最小的参礼人员,身着祭服的吴鹏宇不仅被屹立至今的指南树和镌刻在墙壁上的《正气歌》所震撼,更被祭祀活动庄严肃穆的氛围深深打动。不管是参礼还是观礼,每个人都在虔诚地表达着对先贤的敬慕之情,传统礼仪文化所产生的感染力在此刻胜过了任何教育方式。

在北京西城区的历代帝王庙里,一场由北京汉服协会主办的大型演礼活动——射礼拉开了帷幕,子衿汉服社的社员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专程前往观礼。在观礼之后的交流中,社员刘佳茜说:“作为全程观看了这场礼仪活动的中学生,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遗产,比如射箭时讲究‘发而不中,反求诸己,这告诉我们凡事要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理念则教给我们竞争也是要守规则、讲秩序的。”

如果说穿起汉服是体验古人的优雅,唤起作为炎黄子孙的文化意识,那么研习古礼则能让孩子们与祖先有更多心灵的交流。随着时代的变迁,礼仪的形式和细节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良,其精髓延绵至今。子衿汉服社社员杨韵仪在一次活动讨论中说:“只有参与其中才能领悟到礼的真谛,以前我遇到师长时不知该怎样行礼,现在懂得了礼仪的精神,行礼也感到自然多了。”

汉式校服梦还远吗

近年来,关于校服改革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中学也尝试着迈出了校服多元化的脚步。

随着新式校服的不断出现,很多学生有了汉式校服的梦想。汉式服装是当代人设计出的具有一些汉服特点和传统文化元素的服饰,在汉服界常被称为“汉元素服装”。汉式服装虽然不是传统汉服,但具有制作简单、用料节省、穿戴方便、设计空间大、更适合快节奏生活等优点。汉式校服与传统的运动校服相比,对引导学生优雅的言行举止有积极作用,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此外,这种校服更适合课堂、家居、校外活动时的环境,也与越来越多的节庆仪式相得益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青年教师,同时也是子衿汉服社指导老师的何志攀告诉我们:“一些学生对汉式校服的追求和喜爱,从本质上说是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学生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认同,也是对回归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渴望。”

目前,一些小学已开始试用汉式校服,在创新意识较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中学,汉式校服已引起校方的关注,并作为未来新校服的一个考虑选项。

枝繁叶茂离不开阳光雨露

汉服能够走进管理严格、相对封闭的中学校园,离不开校方、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包容。灼华汉服社成立之初,有汉服的同学并不多,学校社联特别申请专款为社团购置了公有汉服。在参观了几场活动后,校领导既为汉服社指定了有国学专业背景的指导老师,还为雅集活动提供国学教室作为固定的活动场地。子衿汉服社的何老师本身就是北京汉服协会的成员,他不仅在活动策划、礼仪指导、服装出借等方面给予了社团很多指导和帮助,还在校内外“同袍”的帮助下自编教材,开设了汉服选修课。

有了学校和老师的关照,很多家长对校园汉服社团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逐渐接受,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校园外的汉服活动,也有不少家长主动给孩子买汉服作为生日礼物。

然而,由于大多数老师和家长仍对学生参加汉服活动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认为孩子穿汉服怪异,担心社团活动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再加上中学生课业压力大、思想尚不成熟、组织能力薄弱,大多数中学的汉服社团尚存在建社难、活动难、维持难的问题,发展壮大更是举步维艰。

针对汉服推广在中学校园的困境,北京汉服协会会长郭素扬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同参天古木再逢春,青少年对其强烈的认同就像老树上抽出的嫩芽新枝,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一同呵护浇灌,给这些喜欢汉服文化的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猜你喜欢
汉服社员校服
Viral Revival
我的校服我做主
让文学激扬青春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锐角
人民公社女社员
上台说汉服
记忆深处的校服
时光志
同劳动 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