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微创治疗方案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2017-07-05 08:41沈海龙狄长安田国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3期
关键词:括约肌胆总管胆囊

沈海龙, 狄长安, 田国标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 普外科, 北京, 101200)



不同微创治疗方案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沈海龙, 狄长安, 田国标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 普外科, 北京, 1012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探查术;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胆总管结石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中国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率也在不断增加,国内相关研究[1-2]显示,在患有胆囊结石的成年人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率已高达10%~17%。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POEST)1周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最常见的两种临床方法[3-4]。本研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成2组,其中41例首先接受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POEST)治疗,治疗1周后再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为对照组,其余41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57±4.41)岁,病程(5.19±1.24)个月; 观察组男2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3.09±5.22)岁,病程(4.68±2.10)个月。纳入标准[5]: ① 所有患者为初患此疾病; ② 非妊娠期妇女; ③ 除胆总管结石外,无其他疾病; ④ 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首先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取俯卧位,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进行常规进镜,至十二指肠将导丝引导至下胆管进行插管造影,选择合适的位置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然后根据结石的大小再次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取石[6], 过程中保证所有的结石均取出体外。患者经治疗1周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位,命令助手将患者的头抬高10~20°, 同时命令另一助手将患者的身体右侧抬高10°, 使患者的内脏因引力作用移位至左下方[7], 完成以上操作后再对患者施行胆囊切除。

观察组首先采用常规四孔法对患者施行胆总管探查术,将4个切口建立在肚脐下、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以及右腋前线肋缘下[8]。随后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将胆囊动脉夹闭后向右上方离断以显示出十二指肠韧带,最终在无血管区将胆总管前壁使用电切模式切开,同时借助胆道镜取净结石[9]。然后同对照组方式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3 评价方法

① 手术成功率评价:对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进行统计,同时记录患者的一期治愈率; ② 治疗过程评价: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持续的时间以及术后住院的时间进行综合评价; ③ 术后体征统计:对患者术后1周血液中的白细胞、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的含量进行分别统计[10]; ④ 术后疗效追访:对患者出院后进行1个月的随访,分别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石复发率以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患者的术后结石均清理干净,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7.56%, 与对照组的92.6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一期治愈率为95.1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依次为(51.35±10.51) mL、(89.35±10.51) min、(6.35±3.47) d,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21.45±21.51) mL、(134.35±14.71) min、(12.35±2.32) d (P<0.05)。手术前, 2组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各指标的含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随访1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及病死率依次为7.32%、2.44%、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83%、14.63%、9.76%(P<0.05)。

表1 2组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研究[11-12]表明,胆总管结石患者会伴随着腹痛以及皮肤瘙痒等症状,治疗不及时者还会出现胆绞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胆总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研究患者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这种继发性结石在形状、大小、性状等方面基本上与胆囊结石相似。国外的研究[13-15]也表明,梗阻是否完全以及有无继发感染是影响病理变化的2个因素。结石在胆总管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胆道而缓慢移动,即使是初发的小结石也会因为这种移动造成急性梗阻,这会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进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POEST)1周后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最常见的两种临床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的方法,对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这两种微创方法进行比较。患者治疗效果最客观的评价方法就是疗效评价,对2组患者分组并分别进行手术治疗后,对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后血液中的白细胞、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的含量和患者术后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以及病死率进行综合评价,对提高结果的准确率有帮助。总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更加显著,适合临床推广。

[1] 黄三雄, 吴育连, 唐成武, 等. 两种不同微创方法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3(24): 6930-6932.

[2] 孙向宇.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微创治疗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6, 22(3): 306-309.

[3] 车涛. 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微创治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J]. 甘肃医药, 2015, 33(4): 252-255.

[4] 张国强, 应福明. 腹腔镜术中EST技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应用[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 30(11): 667-669.

[5] 黄建峰, 翟东升, 黄强, 等. ERCP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3): 72-74.

[6] 张重捷, 陈杰, 邹奇, 等.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临床外科杂志, 2016, 24(11): 869-871.

[7] 孙勇, 顾殿华, 杨晓钟, 等.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的比较[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4, 20(12): 896-897.

[8] 邵伟怡, 宋振顺, 苏文利, 等.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现代外科治疗方式探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34): 6774-6778, 6628.

[9] 游勤建, 袁发秀, 宋平, 等.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J]. 河北医学, 2016, 22(5): 721-724.

[10] 秦菊芳, 吴雅荣.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J]. 河北医学, 2015, 21(12): 2004-2006.

[11] 朱莉丽, 贾利猛, 刘军, 等. 不同治疗方案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J]. 河北医学, 2015, 21(2): 180-182.

[12] 张楷, 詹峰, 张云, 等. 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4, 20(4): 265-268.

[13] Virinder Kumar Bansal, Mahesh C Misra, Karthik Rajan, et al. Single-stage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and cholecystectomy versus two-stage endoscopic stone extraction followed b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gallbladder stones and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Surgical Endoscopy, 2014, 28(3): 875-885.

[14] Kim C W, Chang J H, Lim Y S, et al. Initial large diameter of common bile duct i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dilatation of bile duct after endoscopic extraction of stones[J].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2014, 15(1): 35-41.

[15] Cai X B, Zhang W X, Wan X J, et al. The effect of a novel drug-eluting plastic stent on biliary stone dissolution in an ex vivo bile perfusion model[J].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14, 79(1): 156-162.

2017-02-20

北京市卫生局基金项目(2016H25)

R 657.4

A

1672-2353(2017)13-124-02

10.7619/jcmp.201713036

猜你喜欢
括约肌胆总管胆囊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排便的奥秘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