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疗效分析

2017-07-05 08:41刘爱蕙李秀楠王钢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3期
关键词:乳头状真空乳腺

刘爱蕙, 李秀楠, 王钢乐, 唐 欣, 任 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乳腺科, 北京, 100006)



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疗效分析

刘爱蕙, 李秀楠, 王钢乐, 唐 欣, 任 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乳腺科, 北京, 100006)

超声引导; 真空辅助微创旋切; 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多发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1]。发病症状主要体现为乳头呈现硬块,且乳头间歇性溢液或溢血,好发于产后、40~50岁绝经前的妇女,病因目前尚不明确[2]。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常发于乳晕区输乳管壶腹部内的大导管,主要特征为乳头溢液。周围型则常发于乳腺周围末梢、小导管中,通常情况下为多发[3]。该病症有一定的癌变概率,一般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可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和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手术来进行治疗[4]。本研究分析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就诊的9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0~48岁,平均年龄为(40.68±3.25)岁; 首发症状为乳头溢血10例,乳头溢液11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1~48岁,平均年龄为(41.63±4.21)岁; 首发症状为乳头溢血9例,乳头溢液12例。2组患者在年龄结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5]: ① 术前检测诊断确定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② 肉眼可见乳头病变; ③ 出现乳头溢液、或乳头溢血、乳腺肿块; ④ 肿瘤边缘距乳晕边缘>1 cm; ⑤ 肿瘤直径<3 cm。排除标准[6]: ① 伴有乳腺癌等其他严重乳腺疾病患者; ② 排除患有严重脏器相关疾病以及药物过敏严重的患者。本研究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时已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术中患者为仰卧位。首先使用超声再次检测并核实病灶的位置,确定病灶的大小以及数量。然后通过观察病灶内部及周围的血流及多个病灶的分布状况,来确定最佳穿刺点,尽可能利用该穿刺点以及路线来切除多个病灶。术中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麻醉后将旋切针通过微创切口置于病灶下方,根据超声指导来完全切除病灶。病灶切除后,标本送至病理检查。清理创口,适当对手术区域进行按压,来进一步防止出血,防止形成血肿。伤口采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对照组患者:检查患者并核实患者病灶状况,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来切除病灶,根据病情进行引流,伤口采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① 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乳腺术后伤口内积液量、积液时间; ② 观察2组患者术后住院所需的恢复时间以及瘢痕长度; ③ 观察2组患者瘀斑、血肿、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来比较计量数据资料和计数数据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乳腺术后伤口内积液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积液时间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恢复时间为(4.25±2.36) d, 与对照组(4.81±3.4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瘢痕长度为(0.72±0.21) cm,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05±0.62) cm (P<0.05)。在瘀斑、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方面, 2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 术后随访结果中,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乳腺术后伤口内积液量、积液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复发结果比较[n(%)]

3 讨 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良性病变,瘤体带蒂,并且血管丰富,表面结构较为脆弱,因此临床症状多为乳头溢液以及乳头溢血[7]。目前并无研究指出其明确病因,但大多研究者[8]认为其与雌激素的水平相关,雌激素水平的增高导致乳管扩张,进一步引起上皮细胞增生,最终发展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根据病变部位的特征则可以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两种类型:中央型与周围型。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为单发性肿瘤,病灶大多位于乳腺主乳管或大的导管内,分布于乳晕深面以及乳晕周围区域,临床症状通常为单个乳管溢液,并且乳晕区存在肿块。周围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则常为多发性肿瘤,主要分布于导管末梢及小导管中,因其病灶瘤体较小,因此常难以在体表触及[9]。国外文献[10]报道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前癌变率为10%, 其中周围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恶变率又高于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最主要是手术,过去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区段切除术,象限切除术、皮下乳腺切除或单纯切除术[11]。通过传统开放性手术来切除病灶,达到治疗的效果,但这种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会造成较大的乳房切口,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现今的手术更倾向于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切口小,可以将对正常乳腺组织的损伤大大降低,减少对乳房外形的影响[12]。其中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手术同样可以完整的切除病灶,在超声检测和引导确定的最佳穿刺点以及路线下,可以通过单个切口切除多个病灶,在治疗多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同时,避免如传统开放性手术般留下大的切口。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正常乳腺的损伤,达到了患者需求的美观效果。超声引导下的旋切系统对于那些位于导管深处,临床无法触及的小粒瘤体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超声引导使得医生可以及时监测病灶切除的过程,使其尽可能的完全切除,无残留[13]。真空辅助旋切系统的可以进行完整取样,且操作简便,对完整切除病变部位以及活体组织的病理检查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有效的依据来进行后续的治疗和随访[14]。

本研究对比了采取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和传统开放性手术来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乳腺术后伤口内积液量、术后住院恢复时间以及瘀斑、血肿、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面并无显著差异。但采取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的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少于采取传统开放性手术的患者,积液时间也短于采取传统开放性手术的患者。而最为明显的差异在后期瘢痕的长度,采取传统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通常术后会留下较为明显的瘢痕,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影响。而采取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的患者,通常只留下了微小瘢痕。这是由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在切除病灶时,需要较大的切口来保证手术视野,在此过程中会对正常的乳腺组织造成损伤,留下大的瘢痕。而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在术前便会确定最佳穿刺点和旋切针的路线,在术中通过超声引导来准确的对病灶进行定位,实时监测来精确切除,尽可能的减少了对正常乳腺组织的损伤,小的切口加之对正常乳腺组织少的损伤,使得患者在术后未留下较大瘢痕。虽然并无较大差异,但由于其切口小,以及可以精确切除等特点,使采取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率、以及复发率均低于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来进行治疗的患者[15]。

[1] 黄信, 王宁霞.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78例诊治分析[J]. 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6, 37(2): 160-163.

[2] 宋晖, 吴克瑾.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前评估与术式选择[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7): 812-814.

[3] 傅思莹, 匡忠生, 任明能, 等. 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28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 01: 55-58.

[4] 崔智淼, 骆成玉, 李鑫, 等. 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系统治疗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研究[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16(11): 969-972.

[5] 邹伟伟, 白玉, 王希龙, 等. 真空辅助活检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治疗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9): 1483-1485.

[6] 王文彦, 王翔, 王昕, 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 23(15): 996-999.

[7] Mallick D, Aniruna A, Gon S. Apocrine Metaplasia in Intraductal Papilloma with Foci of DCIS: A Friend or Foe[J]. Iran J Pathol, 2016, 11(2): 167-170.

[8] 赵红. 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分析[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3): 201-202.

[9] 聂明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00例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35(3): 326-327.

[10] Tatarian T, Sokas C, Rufail M. Intraductal Papilloma with Benign Pathology on Breast Core Biopsy: To Excise or Not[J]. Ann Surg Oncol, 2016, 23(8): 434-446.

[11] 陈莉蓉, 周平, 田双明, 等.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在切除乳腺良性肿块中的应用[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1, 8(4): 28-30.

[12] 李春梅, 陈锦坚, 伦秋玲, 等.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154(9): 1673-4351.

[13] 王莉莉, 王蓓, 肇毅. 乳腺微创旋切术的护理标准化流程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0): 63-65.

[14] 吴楚成, 彭伟强, 黄宇康, 等.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在诊治触诊阴性乳腺病灶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3): 101-103.

[15] González C C, Romero Manteola EJ. Intraductal metachronic papilloma: Clinical case[J]. Arch Argent Pediatr, 2015, 113(6): 314-316.

2017-01-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院内课题(fcyy201530)

王钢乐

R 737.9

A

1672-2353(2017)13-152-02

10.7619/jcmp.201713049

猜你喜欢
乳头状真空乳腺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真空与低温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种抽真空密炼机
容易误诊的高回声型乳腺病变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