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浙江选考物理计算题的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

2017-07-06 00:30王金聚葛慧嬡�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复习策略高考浙江

王金聚++葛慧嬡�お�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进行,浙江的高考模式引起了全国关注。浙江高考,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他选考科目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取其中最好的一次。这样的考试既要兼顾学业水平测试,又要兼顾高考相关专业的选拔作用,这样的试题自然就有自身的特点,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讨。到目前为止,浙江选考物理已经考了四次,试卷的题型结构、难易程度、命题关注点都符合《考试说明》,但如何更进一步理解把握好相关尺度,提高应试成绩,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在此仅就浙江选考物理计算题的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作些简要分析。

[关键词]浙江;高考;物理计算题;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3203

浙江省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省,“7选3”模式的选考科目考试如今已进行了四次,纵观这四次物理卷中的计算题,命题风格保持稳定,严格遵照《考试说明》,考查点全面,注重考查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难度适中、梯度和区分度合理,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

全卷共23题,其中第19、20、22、23题为计算题,所占分值分别为9分、12分、10分、10分,共41分,累计占全卷总分的41%。第19、20题为学考、选考必做题,占21分;第22、23题为选考加试题,占20分。

一、计算题的命题特点

1.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注意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少物理计算题的背景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让考生看起来有一种亲近感,有利于考生答题。

如2015年10月卷第19题的

饲养员利用吹管将注射器射到动物身上”,第20题的“公路上的避险车道”;2016年4月卷第19题的“小明乘坐上海中心大厦快速电梯,从底层到达第119层观光平台”;2016年10月卷第19题的“列车进站、暂停又出站的问题”,第20题的“游乐场的过山车”

(如图1);2017年4月卷第19题的“游船沿码头沿直线行驶到湖对岸”(如图2),第20题的“S形单行盘山公路”,无不取材于生活实际背景,且大都配有真實图片,考生感觉亲切自然,是“身边的物理”,亦能够起到缓解考生紧张心情的效果。

2.题型、考点相对稳定

前两道题均是力学综合题,后两道题则均是电磁学综合题。第19题都是“运动学+动力学”的综合题,第20题都是功和能的综合题,且常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后两题,一道是电磁感应的综合题,另一道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综合题。

3.难度适中,利于选拔

每道题都被分解成3~4个小问题,由易到难,易于考生下手,梯度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通过对教材中的主要物理规律的考查,落实了《考试说明》要求的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建立模型能力、应用数学能力”的目的。

4.规律覆盖全面

四道计算题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年计算题的考点基本相同,都是物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定理、定律,这些定理、定律在物理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第19题,考查

的就都是运动学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二、选考物理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计算题考查的着眼点大都是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复习中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抓好基础。不放过一个知识点,深刻领会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切忌不求甚解,要切实弄懂并能熟练运用。对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推导过程,都能了然于胸,并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基础打牢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例1】(2016年10月卷第19题)在某一段平直的铁路上,一列以324km/h高速行驶的列车某时刻开始匀减速行驶,5min后恰好停在某车站(如图3),并在该车站停留4min;随后匀加速驶离车站,经8.1km后恢复到原速324km/h。

(1)求列车减速时加速度的大小;

(2)若该列车总质量为8.0×105kg,所受阻力恒为车重的0.1倍,求列车驶离车站加速的过程中牵引力大小;

(3)求列车从开始减速到恢复原速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

分析:这是一道多过程的问题,先要弄清楚每个过程的运动性质,然后再考虑每个过程适用的物理规律,通常是利用运动学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这类问题。当然,动能定理就是运动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综合体,所以,在不少情况下我们利用动能定理来求解此类问题往往也很方便。

题中所给各量的单位很多不是基本单位,需要考生自行换算成基本单位。第(1)问直接考查的是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Δt

;第(2)问命题组给出的标准答案是: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0.1mg=ma′,v′2=2a′x,联立两式得a′=0.5m/s2,F=1.2×106N。

这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求得的结果。实际上,有不少考生是利用动能定理(F-0.1mg)x=12mv′2-0

直接求解的,这样更方便快捷。

题目虽然没有要求画出v-t图像,但若能把它画出来,如图4所示,解答第(3)问时,就可以利用图像中的“面积”表示位移,这样更便捷,且直观、简单,不容易出错,也方便回头检查。

2.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对力学、电磁学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加强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适量做一些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难度稍大的综合题,以检验自己的解题能力,这样可以暴露自己的弱点,也能为之后的弥补指明方向。在解题之后还应该进行反思,想想题目是哪些知识点的综合?都用到了哪些规律?捋一捋自己的解题思路,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路径?与老师、同学的解法一样吗?谁的解法更好?这样想得多了,就能够举一反三,面对新题就比较容易上手。其实掌握了一些经典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后,解题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2】(2017年4月卷第23题)如图5所示,在xOy平面内,有一电子源持续不断地沿正方向每秒发射出N个速率均为v的电子,形成宽为2b,在y轴方向均匀分布且关于x轴对称的电子流。电子流沿x方向射入一个半径为R,中心位于原点O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xOy平面向里,电子经过磁场偏转后均从P点射出,在磁场区域的正下方有一对平行于x轴的金属平行板K和A,其中K板与P点的距离为d,中间开有宽度为2l且关于y轴对称的小孔。K板接地,A与K两板间加有正负、大小均可调的电压UAK,穿过K板小孔到达A板的所有电子被收集且导出,从而形成电流。已知,b=32R

,d=l,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忽略电子间相互作用。

(1)求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求电子从P点射出时与负y轴方向的夹角θ的范围;

(3)当UAK=0时,每秒经过极板K上的小孔到达极板A的电子数;

(4)画出电流i随UAK变化的关系曲线(在答题纸上的方格内)。

答案如下:

(1)轨道半径,r=R,B=mveR;

图6

(2)如图6所示,设上端电子从P点射出时与负y轴最大夹角为θm,由几何关系sinθm=bR

得θm=60°。同理,下端电子从P点射出时与负y轴最大夹角也为60°,故夹角的取值范围是-60°≤θ≤60°;

图7

(3)tanφ=ld得φ=45°(如图7),y′=Rsinφ=22R

,设每秒进入两极板间的电子数为n,则nN

=y′b

=63

=0.82

,n=0.82N;

(4)由动能定理得出遏止电压Ue=

-12emv2

。与负y轴成45°角的电子的轨迹刚好与A板相切,其逆过程是类平抛运动,达到饱和电流所需的最小反向电压

U′=-14e·mv2

,根据(3)可得饱和电流大小imax=0.82Ne,曲线如图8所示。

分析:这是一个磁聚焦的问题,考点是“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在《考试说明》中属最高级要求。但教材中并未出现磁聚焦的概念,试想如果考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磁聚焦问题,想必很难立马得出r=R的结果,可能在第(1)问上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去分析推导。相反,对那些遇到过磁聚焦问题的考生来讲,可能早已记住了“轨道半径=磁场半径”结论,能直接写出结果,并不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这说明要学好物理完全依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一定数量的解题训练必不可少,当然我们不是说搞“题海战术”,而是说要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作保证,才能见多识广,熟悉各种题型及其对应的解题套路。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对能力的考核有六个方面,其中针对计算题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建立模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能力”。本题中的磁聚焦模型在题中业已建好,主要是考核“分析综合能力”及“应用数学能力”,譬如第(2)、(3)问,就需要把磁场中心、轨道圆心与进场点、出场点连线,看出它是一个菱形,才能进一步得出sinθm=bR

的关系,第(4)問要画出电流i随UAK变化的关系曲线,这正应了《考试说明》中“应用数学能力”中阐述的“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的要求。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有关第(3)问的求解,部分考生给出了如下的一种“解法”。

解:(3)如图7所示,设P点与小孔的右边缘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成φ角,因为d=l,所以φ=45°,所以η=φ2θ

=45°60°

=34

,故每秒进入两极板间的电子数为n=34N

结果显然与标准答案不一致,问题出在哪呢?

参照图6,设进场纵坐标为y的电子出场时与负y轴方向成θ角,由sinθ=yR

得y=Rsinθ,由该式可看出y与θ之间是非线性关系,所以粒子在y取值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出场角度θ一定是非均匀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无非是一种想当然的思想作祟。不仔细推导,就主观地认为“均匀进”就应该是“均匀出”,岂不知经过磁场的扭转,不仅扭转了粒子的方向,还同时扭转了粒子的分布规律,使“均匀”变成了“不均匀”,所以说解题不能靠想当然,而是要靠有理有据的缜密推理。

3.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总结

纵观这四次选考卷的计算题,我们需要强调一下解题思路的“三观”——即“力量观”、“能量观”和“动量观”。“力量观”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等;“能量观”包括功和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动量观”则包括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比如第19题,都是一道力学的综合题,基本都是通过“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用的是“力量观”,当然,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换用动能定理来求解,比如上述例1中的第(2)问,用动能定理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且往往还显得更为方便,这就又换成了用“能量观”来分析问题了。

4.解题规范

规范有双重含义,一是说解题思路清晰,思维缜密有序,能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想到相应的物理模型,采取最简洁的手段求得结果;另一方面是说解答过程要书写规范、简洁明了、表达清晰。从高考的情况来看,书写不规范是造成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漏写单位、错写单位、不摆公式就直接写数据、矢量不指明方向、跳步、手代尺子画直线等。如2016年10月卷的第20题,要求的是“过山车运动至圆轨道最高点时对轨道的作用力”,结果不少考生在求得轨道对过山车的作用力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缺少了“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轨道受到的力F′=7000N,方向竖直向上”的步骤,这样就丢了分。

选考成绩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要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就要想办法在计算题特别是加试题上拿到高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既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水到渠成地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责任编辑易志毅)

猜你喜欢
复习策略高考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对口单招策略研究
浙江医改三部曲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