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承诺

2017-07-07 15:16文丨赵以琴
遵义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修渠播州开山

文丨赵以琴

大山里的承诺

文丨赵以琴

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用其一生践行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用36年的光辉岁月兑现了自己曾经庄严的承诺。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在遵义播州唱响了无悔的人生,点亮了脱贫路上致富的明灯。

勤于思考,彰显以民为本。36年扎根一线,做好每一件事,干好每一份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扛起肩上的责任,遇到困难不言退缩、遇到难题不言松懈,永远保持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信念,彰显以民为本的高贵品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足以说明团结村缺水少粮的困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黄大发主动担起了责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算想尽千方百计,就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要攻克难关,也要奋勇前进。

善于精耕,尽显工匠精神。“时代匠人”黄大发用“工匠精神”修行一生。谦虚的像个小学生一样,兢兢业业的学着水利技术,用三年时间从一字不识到“饱读诗书”到再回家乡开始筹建修渠计划。没有繁重的工作,只有胆怯的脚步,没有不如意的工作,只有浮躁不安的态度,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有不想解决的惰性。黄大发用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耕耘着团结村人生生世世的盼,心心念念的想—水。资金短缺也并没有泯灭他继续前行的脚步,而是想办法、定策略,动用一切资源筹集修渠本金;就算开工之初遇到有人刁难,遇到道路泥泞无法通行,也没有斩断他善于耕耘的勤劳之心。

铸于实干,激励后来人。这位实干家用一生造就了一个传奇,用一生塑造了一座丰碑。单枪匹马用绳子简单束于腰间就悬于悬崖峭壁之上,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开山凿石,硬是凿出了一条“蜿蜒巨龙”。人声鼎沸的工地上就靠一张嘴巴相互传话,饿了就啃几个馒头、困了就就地休息。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黄公”开山,不畏艰难险阻,心系人民之苦、心念人民之疾。“黄公”言“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干部不为民做主,不为民着想,还不如回家卖红薯。身为村支书,就有责任和义务为村民想、为村民谋。好干部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把一个贫困村装进心里而谋尽所有事,群众才看得到希望,一个村的未来才看得见摸得着,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继续前行,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在实现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立了标杆、定了方向。

猜你喜欢
修渠播州开山
间谍修渠反助秦
开山号子喊山歌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少林功夫拳(二)
车欲开山辟路 新概念必先行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作品选登
播州区老年大学启用微课堂新模式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