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王表》译注

2017-07-07 08:02陈飞
古代文明 2017年3期

陈飞

提 要:《同步王表》是古代两河流域唯一同时记载亚述与巴比伦两国国王名字的王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整理了目前已知的《同步王表》的所有文献,根据泥版照片及泥版残片将这些文献由阿卡德语译为中文,并对文本内容作了评注。

关键词:王表;《同步王表》;亚述;巴比伦尼亚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7.03.002

《同步王表》(Synchronistic King List)是一部由亚述书吏于公元前7世纪末作成的阿卡德语(新亚述字体)泥版文献。该文献以表格形式记载了上自古巴比伦王朝(公元前19世纪)、下至新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近1200年间82位亚述王与98位巴比伦王的名字。在泥版上,亚述王与巴比伦王分列左右两侧,同时在位的两国国王则被登记在同一个单元格内,形成水平方向上的对应关系,因此,學界称之为“同步王表”。1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文献中,王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为王表记载的国王序列与统治年限构成了年代学乃至一切历史研究的基石。2而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诸王表文献中,3《同步王表》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同步王表》是唯一同时记载亚述与巴比伦两国国王的王表,从而可与《亚述王表》及《巴比伦王表》形成史料上的互补性。

迄今已知的《同步王表》文献,包括一块泥版(A.117)及6块残片(A.118、VAT 11931、VAT 11261、VAT 11345、VAT 11262、VAT 11338),均由德国东方学会于20世纪初在阿淑尔城遗址(Qal‘at ?erqa?)挖掘出土。1A.117与A.118现藏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其余藏于柏林近东博物馆,详情参见下表:

20世纪初,《同步王表》诸版本最早由魏德纳发表,2A.117(第三、第四栏)及所有残片的摹本最早由施罗德(O. Schroeder)发表。31926年,A.117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被重新发现后,魏德纳又根据纳索伊(E. Nassouhi)提供的馆藏照片改进了A.117的文本复原及泥版摹本。4在此基础上,埃贝林(E. Ebeling)、5卢肯比尔(D. D. Luckenbill)6及奥本海姆(A. L. Oppenheim)7分别将《同步王表》译为德文或英文。1949年,克劳斯(F. R. Kraus)首次校对了A.117第一栏。81956年,《巴比伦王表C》被发现后,波贝尔(A. Poebel)重新修复了A.117第二栏。91969年,格雷森(A. K. Grayson)首次校对了《同步王表》的所有残片。101971年,布林克曼(J. A. Brinkman)校对了A.117第一栏的部分内容。111989年,格雷森汇集并转写了《同步王表》诸版本的文本。12013年,笔者重校了除A.118之外的所有残片,并结合A.117与A.118的考古照片,在文本考证、文本格式、文献性质等方面对《同步王表》首次展开了系统性研究。2在波贝尔与格雷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改进了A.117第二栏的文本复原。3

A.117是《同步王表》的主要版本。现存泥版约保留了原泥版的三分之二,正反双面刻写(其余所有残片均为单面刻写),正面损毁严重,反面保存状况较好;每面泥版由中间竖线均分为两栏,每栏再以竖线均分为两列,亚述王被登记在每栏的左列内,巴比伦王被登记在右列内,同时在位的两国国王之下划定一条横线。此外,某些国王的“乌玛努”(即首席书吏),4也被登记在国王之下。根据A.117的文末题署,王表共记82位亚述王,5始于埃瑞舒姆一世,终于阿淑尔巴尼拔;记巴比伦王共98位,始于苏姆—拉—埃尔,终于坎达拉努。A.117应作于阿淑尔巴尼拔统治时期。6

A.118分为左右两栏,右栏现存14行,登记14位巴比伦王,始于卡什舒—纳丁—阿赫,终于巴巴—阿哈—伊迪那,应与A.117第三栏第四行以下内容一致;左栏现存11行,登记亚述王,仅余阿淑尔巴尼拔及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与A.117不同,在该残片上,国王的乌玛努并未登记在国王名字之下,而是登记在与国王并行的另一列内。格雷森认为,巴比伦王所在的右栏应属于原始泥版第三栏左列,而亚述王所在的左栏则应属于原始泥版第四栏右列,7即A.118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应与VAT 11338原始泥版一致。A.118应作于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统治时期。8

VAT 11261与VAT 11345应是同一块泥版上的两块残片,9其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应与A.117近似。在VAT 11261上,亚述王登记在左侧,共计10位,始于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终于沙姆什—阿达德四世,与A.117第二栏第七行至第三栏第三行内容一致;巴比伦王登记在右侧,共计9位,始于施瑞克提—舒卡姆那,终于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与A.117第三栏第七至第二十行内容一致。然而,只有各巴比伦王之间以横线隔开。1VAT 11345共登记5位巴比伦王,始于尼努尔塔—阿普拉—□□□,2终于那布—舒玛—伊施库恩,应与A.117第三栏末残缺部分内容一致。

VAT 11931现存13行,前6行登记了6位国王的名字,前3位难以确定,后3位应是辛那赫里布、埃塞尔哈东及阿淑尔巴尼拔;后7行仅存一些数字,如果这些数字表示国王的统治年限,则这些国王应为中亚述国王,始于埃瑞巴—阿达德一世,终于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格雷森认为,这块残片应位于原始泥版的中间部分,前6行属于原始泥版第四栏右列,原登记巴比伦王,后7行属于第三栏左列,原登记亚述王。3由此看来,VAT 11931的原始泥版文本格式也应与A.117近似,即亚述王登记在左侧,巴比伦王登记在右侧。

VAT 11262现存9行(最后两行为空白),所载国王均为亚述王,始于恩利尔—那塞尔二世,终于阿里克—登—伊利,应与A.117第二栏首残缺部分内容一致。格雷森认为,在原始泥版上亚述王应登记在右侧,巴比伦王(现已全部遗失)应登记在左侧,即两国国王的相对位置应与A.117的情况完全相反。4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亚述王被登记在同一行中并只记有一位乌玛努(见第六行)。

VAT 11338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与A.117基本一致,唯一的不同在于,在VAT 11338原始泥版上,亚述王登记在右栏,巴比伦王登记在左栏。在这块残片上,左栏现存5行,共载3位巴比伦王,始于尼布甲尼撒一世,终于马尔都克—纳丁—阿赫,应与A.117第二栏第十六至第十八行内容一致;右侧现存6行,共载5位亚述王,始于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终于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应与A.117第二栏第十二至第十八行内容一致,但相互对应的同时在位的国王存在差异。

以下《同步王表》诸版本中译文由笔者根据泥版照片及泥版残片对文本进行修复并译出,原文遗失而又不可复原的内容以“□□□”标示。译文以两栏对照形式对应原始泥版的分栏格式,故仅显示原始泥版上书吏划定的横线,而未显示竖线。各版文本评注于译文后顺次列出。该王表涉及王名与官名繁多,相关拉丁化转写不便于译文与注释中随文附注,特将相关人名拉丁化拼写与国王在位年限按附于文后;为便检索,相关条目按译名拼音顺序排列。

一、A.117

【译文】

第一栏

□□□(栏首残缺部分)[1]

1. 阿达西同上[2] 达米克—伊利舒同上

2. 贝尔—巴尼同上 伊什—基巴尔同上

3. 利巴亚同上 舒什同上

4. 沙尔玛—阿达德一世同上 古尔基沙尔同上

5. 伊普塔尔-辛同上 吉什—恩同上[3]

6. 巴扎亚同上 派什伽尔达拉麦什同上

7. 鲁拉亚同上 阿达拉卡拉玛同上[4]

8. 基丁—尼努阿[5]同上 埃库尔杜安那同上

9. 沙尔玛—阿达德二世同上 麦拉姆库拉同上

10. 埃瑞舒姆三世同上 埃阿—伽米尔甘达什[6]同上

11. 沙姆什—阿达德二世同上 阿古姆一世,第一个,他的儿子同上

12. 同上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一世同上

13. 同上同上 阿庇拉塔什同上

14. 同上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二世同上

15. 同上同上 乌尔兹古鲁玛什同上

16. 同上同上 哈尔巴—施帕克同上

17. 同上同上 提普塔克兹同上

18. 同上同上 阿古姆二世同上[7]

19. 伊施梅—达甘二世同上 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同上

20. 沙姆什—阿达德三世同上 □□□同上[8]

21. 阿淑尔—尼拉里一世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三世同上

22. 普祖尔—阿淑尔三世同上 乌拉姆布瑞阿什同上

23. 恩利尔—纳塞尔一世同上 同上同上

24. 努尔—伊利同上 同上同上

25. 阿淑尔—沙杜尼同上 同上同上

第二栏

□□□(栏首残缺部分)[9]

1.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同上 □□□同上

2. □□□

3. 阿淑尔—纳丁—阿普利[10]同上 □□□同上

4. 同上同上 □□□同上

5. 阿淑尔—尼拉里三世同上 □□□同上

6. 恩利尔—库都瑞—乌苏尔同上 同上同上

7. 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同上 阿达德—舒玛—乌苏尔同上

8. 同上同上 梅利—施帕克同上

9. 同上同上 麦劳达赫—巴拉丹一世同上[11]

10. 阿淑尔—丹一世同上 扎巴巴—舒玛—伊地那同上

11. 同上同上 恩利尔—纳丁—阿黑同上

12. 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同上 马尔都克—卡庇特—阿赫舒同上

13. 穆塔基尔—努斯库同上 □□□是他的乌玛努

14.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同上 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同上

15. 同上同上 尼努尔塔—纳丁—舒米同上

16. 同上同上 尼布甲尼撒一世同上

17.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同上 恩利尔—纳丁—阿普利同上

18. 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同上 马尔都克—纳丁—阿赫同上

19. □□□是他的烏玛努[12]

20. 阿淑尔—贝尔—卡拉同上 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同上

21. 阿淑尔—贝尔—卡拉同上 阿达德—阿普拉—伊地那同上

22. 阿淑尔—贝尔—卡拉同上 □□□同上

23. 同上同上 □□□同上

24. 同上同上 □□□同上[13]

第三栏

1. 埃瑞巴—阿达德二世亚述之王 辛巴尔—施巴克阿卡德之王

2. □□□是他的乌玛努

3. 沙姆什—阿达德四世同上 埃阿—穆金—泽瑞同上

4. 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一世同上 卡什舒—纳丁—阿赫同上

5. 沙尔玛纳塞尔二世同上 乌尔玛什—沙金—舒米同上

6. 阿淑尔—尼拉里四世同上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一世同上

7. 阿淑尔—拉比二世同上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同上

8. 阿淑尔—赖沙—伊什二世同上 玛尔—比提—阿普拉—乌苏尔同上

9.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二世同上 那布—穆金—阿普利同上

10. 同上同上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二世同上

11. 同上同上 玛尔—比提—阿赫—伊地那同上

12. □□□是他的乌玛努

13. 阿淑尔—丹二世同上 沙玛什—穆达米克同上

14.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同上 同上同上

15. 卡利亚是他的乌玛努

16.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同上 那布—舒玛—乌金一世同上

17. 加比—伊拉尼—埃莱什 是他的乌玛努

18. 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二世同上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同上

19. 加比—伊拉尼—埃莱什 是他的乌玛努[14]

20. 沙尔玛纳塞尔三世同上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同上

21. 鲁哈亚是他的乌玛努

22. 沙姆什—阿达德五世同上 马尔都克—巴拉苏—伊克比同上

□□□(栏末残缺部分)[15]

第四栏

1. 辛那赫里布亚述之王 □□□阿卡德之王

2.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是他的乌玛努

3. □□□

4. 阿卡德之王,在阿卡德人

5. 反叛之后,

6. 他将阿淑尔—纳丁—舒米扶上王位[16]7. 辛那赫里布 耐伽尔—乌舍兹布,伽胡尔(Gahul)人

8. 穆舍兹布—马尔都克,达库鲁(Dakkuru)人

9. 是阿卡德之王

10. 辛那赫里布 亚述与巴比伦之王

11. 贝尔—乌帕黑尔 卡尔布是他的乌玛努

12. 埃塞尔哈东,辛那赫里布之子 亚述与巴比伦之王

13. 那布—泽鲁—利西尔、伊施塔—舒玛—埃莱什 是他的乌玛努

14. 阿淑尔巴尼拔同上 沙玛什—舒玛—乌金同上

15. 阿淑尔巴尼拔同上 坎达拉努同上[17]

16. 伊施塔—舒玛—埃莱什是他的乌玛努

17. (共计)八十二位亚述之王 从埃瑞舒姆一世,伊鲁—舒玛之子

18. 到阿淑尔巴尼拔 埃塞尔哈东之子

19. (共计)九十八位 阿卡德之王

20. 从苏姆—拉—埃尔 到坎达拉努

21. □□□那布—图克拉特—苏 □□□

【注释】

[1] 根据《亚述王表》(Grayson 1980-83, pp. 105-106),从埃瑞舒姆一世到阿达西,共有14位亚述王;

根据《巴比伦王表A》(Grayson 1980-83, p. 91)与《巴比伦王表B》(Grayson 1980-83, p. 100),从古巴比伦王朝第二位国王苏姆—拉—埃尔(实际上,苏姆—拉—埃尔与古巴比伦王朝第一位国王苏姆—阿布姆应为同时代人,见Wu Yuhong, S. Dalley, “The Origins of the Manana Dynasty at Kish, and the Assyrian King List”, Iraq, Vol. 52 [1990], pp. 162-163;A. Goddeeri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Northern Babylonia in the Early Old Babylonian Period, ca. 2000-1800 BC, Orientalia Lovaniensia Analecta 109, Leuven-Paris-Sterling-Virginia: Peeters Publishers and D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dies, 2002, pp. 316-325)到海国第一王朝第三位国王达米克—伊利—舒,共有12位巴比伦王。由于每位國王在《同步王表》中至少占据一行,此处残缺部分应至少包含14行。

[2] 根据《亚述王表》的记载,阿达西本为“无名氏之子”(见I. G. Gelb, “Two Assyrian King List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3, No. 4 [1954],[下文简作“Gelb 1954”] p. 225;Grayson 1980-83, p. 106),即不具有王室血统,但依据《亚述王表》所构建的王族谱系,阿达西又是后世所有亚述王(鲁拉亚除外)共同的先祖(这一点可在新亚述帝国时期某些国王的王铭中得到直

接反映,见E. Leichty,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Esarhaddon, King of Assyria [668-669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the Neo-Assyrian Period 4, with a contribution by Grant Frame, and the editorial assistance of Jamie Novotny, Matthew T. Rutz, and Amy E. Barron,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2011, No. 48: 48, No. 98: Rev. 17;R. Borger, Beitr?ge zum Inschriftenwerk Assurbanipals: die Prismenklassen A, B, C = K, D, E, F, G, H, J und T sowie andere Inschriften, mit einem Beitrag von Andreas Fuchs,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96, p. 169;G. Frame, Rulers of Babylonia from the

Second Dynasty of Isin to the End of Assyrian Domination [1157-612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 Babylonian Periods 2, Toronto, Buffal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5, B.6.31.12: 27, B.6.31.15: 28, B.6.33.4: 23;J. A. Brinkman, “Bēl-Bāni”, in K. Radner ed.,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Neo-Assyrian Empire, Vol. 1, Part II: B – G, Helsinki: The Neo-Assyrian Text

Corpus Project, 1999, p. 288),或者说,阿达西之后,直至公元前7世纪末新亚述帝国灭亡,其间整个亚述历史时期可被统称为“阿达西王朝”(见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continue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 No. 4 [1942],[下文简作“Poebel 1942”]

p. 467)。在《同步王表》中,“同上”(写作楔文符号“MIN”;“同上”也出现在《亚述王表》及《巴比伦王表B》中,写作“KI.MIN”)有两个功能:1、表示王衔的重复(如每行末尾所记),即本行所记国王的王衔同于每栏首行所记国王的王衔(如“亚述之王”、“阿卡德之王”);2、表示王名的重复,即本行所记国王同于上一行所记国王。

[3] 亚述王伊普塔尔—辛也出现在《豪尔萨巴德王表》(Khorsabad King List;该王表是《亚述王表》

的其中一个版本,见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 No. 3 [1942], pp. 247-306;Poebel 1942;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conclude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2, No. 1 [1943], [下文簡作“Poebel 1943”] pp. 56-90;Gelb 1954, pp. 209-230)中(见Gelb 1954, p. 225;Grayson 1980-83, p. 107),但里德(J. Reade)认为(见id., “Assyrian King-Lists, the Royal Tombs of Ur, and Indus Origin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60, No. 1 [2001], pp. 6-7),伊普塔尔—辛与普祖尔—辛(根据《普祖尔—辛铭文》,该统治者推翻了沙姆什—阿达德一世家族在阿淑尔的统治,见A. K. Grayson, Assyrian Rulers of the Third and Second Millennia BC [To 1115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 Assyrian Periods 1, Toronto, Buffal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7, pp. 77-78)应是同一人,书吏可能将“普祖尔”(Puzur)误写为“伊普塔尔”(Ip-tar)。巴比伦王吉什—恩仅出现在《同步王表》中,而并未出现在《巴比伦王表A》及《巴比伦王表B》中。这位国王名字的拼读并未在学界达成一致,因为在A.117上,“EN”前面的楔文符号非常模糊,魏德纳将其转写为“…-ri-en”(见Weidner 1921, p. 13),兰茨贝格尔(B. Landsberger)转写为“x.K?D-en”(见id., “Assyrische K?nigliste und ‘Dunkles Zeitalter [continued]”,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Vol. 8, No.2 [1954], p. 69),格雷森转写为“G??-EN”(Grayson 1980-83, p. 117),达利(S. Dalley)则转写为“DI?+U-EN”(见id., Babylonian Tablets from the First Sealand Dynasty in the Sch?yen Collection [Cornell University Studies in Assyriology and Sumerology, Vol. 9], Maryland: Capital Decisions Ltd, 2009, [下文简作“Dalley 2009”] p. 2)。

[4] 达利认为,派什伽尔达拉麦什与阿达拉卡拉玛统治时期临近古巴比伦王朝末期,为海国第一王朝

的繁盛期(见Dalley 2009, p. 1)。

[5] 亚述王基丁—尼努阿的名字的拼读在学界曾有争议。在《豪尔萨巴德王表》及《SDAS王表》

(Seventh Day Adventist Seminary King List;该王表是《亚述王表》的其中一个版本,见Gelb 1954,

pp. 209-230)中,这个名字写作“??-URUAB×HA”(见Gelb 1954, pp. 214-215;Grayson 1980-83, p. 107),但在《亚述王表》的一块残片(VAT 9812)上,这个名字写作“m??-U-dAB×HA”(见Grayson 1980-83, p. 115)。《同步王表》上的写法应与VAT 9812上的写法一致。然而,波贝尔认为,VAT 9812上的写法是错误的,因为“尼努阿”(NINUA)即尼尼微,显然为地名,而非神名(见Poebel 1942, p. 475)。格尔布(I. G. Gelb)将这个名字读作“基丁—尼努阿”(“Kidin-Ninua”,见Gelb 1954, pp. 225-226),但布林克曼读作“舒—尼努阿”(“?u-Ninua”,见Brinkman 1973, p. 318)。经过重新校对VAT 9812,黑泽尔(N. P. Hee?el)认为,这个名字应读作“基丁—尼努阿”,因为原文应为音节拼写形式,即“[mKi-d]in-dNINUA”,并且,根据相关文献证据,“??”可被用作“kidinnu”(阿卡德语,意为“神灵的保护”)的表意符号(见id., “Zur Lesung der K?nigsnamens ??-URU.NINA”,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2002/3, pp. 60-61)。

[6] 埃阿—伽米尔(海国第一王朝末王)与甘达什(迦喜特王朝第一位国王)被登记在同一行之内,

在A.117的文本中,这是仅有的例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A.117的作者一开始漏掉了甘达什,发觉这一疏漏后才将甘达什的名字补录进这一行。但波贝尔认为,这是一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意在表明:在时间上部分重合的海国第一王朝与迦喜特王朝本应该分别登记在并列的两栏内,而非前后相续地登记在一栏内(见Poebel 1943, p. 61, n. 236)。

[7] 亚述王沙姆什—阿达德二世与8位迦喜特王并列登记,他们显然不可能同时在位。阿古姆一世

的名字后面附有“第一个”(IGI)、“他的儿子”(A-?ú)的记载,此处记载似乎可以理解为“第一位阿古姆,甘达什之子”。在《巴比伦王表A》中,“IGI A-?ú”也出现在阿古姆一世的名字之后(见Grayson 1980-83, p. 91)。由于此处首尾两位迦喜特王均名为阿古姆,雅里茨(K. Jaritz)认为,A.117的作者可能不确定沙姆什—阿达德二世与哪一位阿古姆同时在位,遂将两位“阿古姆”之间所有的迦喜特王登记在一起(见id., “Quellen zur Geschichte der Ka???-Dynastie”, Mitteilungen des Instituts für Orientforschung, Nr. 6 [1958], p. 195)。扬森(T. Janssen)则认为,沙姆什—阿达德二世应该与第二位阿古姆、即阿古姆二世同时在位(见id., “Untersuchungen zur kassitischen und assyrischen Herrscherchronologie vom 17. bis ins 15. Jahrhundert v. Chr.”, Akkadica, Vol. 132 [2011], pp. 48-49)。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是沙姆什—阿达德二世而非其他的亚述王与众多迦西特王并列登记?鉴于第一栏内两国国王的并列登记多为“一一对应”的形式,《同步王表》的作者可能为了保证下面两位国王,即第十九行的伊施梅—达甘二世与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能够并列(对于这两位国王同时在位,A.117的作者必然十分确定),而将在此之前的所有国王(第十行以下)全部登记在一起。

[8] 此处巴比伦王(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的继任者)的名字完全遗失,目前也没有任何史料可直接提

供相应的信息。在早期的研究中,魏德纳认为,这位巴比伦王应是梅利—施帕克(见Weidner 1921, p. 14)。然而,对于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的继任者,格策(A. Goetze)认为有两种可能:库里伽尔祖一世或梅利—施帕克(见id., “The Kassites and near Eastern Chronology”,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Vol. 18, No. 4 [1964], p. 99);布林克曼则提出了3种可能:卡什提里阿舒三世、乌拉姆布瑞阿什或阿古姆三世(见Brinkman 1976, p. 26, n.71)。弗朗(P. J. Furlong)则主张,此处巴比伦王应是库里伽尔祖一世即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之子(见id., Aspects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Chronology [c. 1600-700 BC], New Jersey: Gorgias Press, 2010, p. 84)。

[9] 第一栏最后一位亚述王是阿淑尔—沙杜尼,第二栏第一位亚述王是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

世,根据《亚述王表》(见Gelb 1954, pp. 226-227;Grayson 1980-83, pp. 108-110),此处残缺部分应共含有13位亚述王,即从阿淑尔—拉比一世到沙尔玛纳塞尔一世。第二栏右侧诸巴比伦王的

名字几乎全部遗失,然而,由于第三栏第一位巴比伦王是辛巴尔—施巴克(埃阿—穆金—泽瑞的直接前任),故根据《巴比伦王表A》(见Grayson 1980-83, pp. 91-92)、《巴比伦王表C》(见Poebel 1955, p. 3;Grayson 1980-83, pp. 96-97)及迦喜特国王序列(见Brinkman 1976, pp. 11-16),第二栏第一位巴比伦王可能是卡什提里阿舒四世。依此而论,此处残缺部分应共登记了14位巴比伦王,即从阿古姆三世到沙伽拉克提—舒瑞阿什。

[10] 此处亚述王为阿淑尔—纳丁—阿普利,与《纳索伊王表》(Nassouhi King List,该王表是《亚述

王表》诸版本之一,见E. Nassouhi, “Grande liste des rois dAssyrie”, AfO 4 [1927], pp. 1-11)及《豪尔萨巴德王表》的记载一致(见Gelb 1954, p. 218; Grayson 1980-83, p. 110)。然而,《SDAS王表》将这位亚述王记为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见Gelb 1954, p. 219; Grayson 1980-83, p. 110)。波贝尔认为,阿淑尔—纳丁—阿普利与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为两兄弟,同为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之子(见Poebel 1942, p. 488)。山田重郎则认为,“阿淑尔—纳丁—阿普利”与“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应是同一人,后者是前者的误写形式(见S. Yamada, “The Assyrian

King List and the Murderer of Tukulti-Ninurta I”,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1998/1, pp. 26-27;id., “Notes on the Genealogical Data of the Assyrian King List”, Eretz-Israel, Vol. 27 [2003], p. 269)。彼得森(O. Pedersén)也認为这两个名字应指同一人,但他提出,“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应是“阿淑尔—纳丁—阿普利”的简写形式(见id., “A Problematic King in the Assyrian King List”, in B. B?ck, E. Cancik-Kirschbaum & T. Richter eds., Munuscula Mesopotamica: Festchrift für Johannes Renger,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267, Münster: Ugarit-Verlag, 1999, pp. 369-373)。

[11] 亞述王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显然无法依次与3位巴比伦王,即阿达德—舒玛—乌苏尔、梅

利—施帕克、麦劳达赫—巴拉丹一世同时在位,因为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即位时,阿达德—舒玛—乌苏尔尚在位(见C. B. F. Walker, “Babylonian Chronicle 25: A Chronicle of the Kassite and Isin II Dynasties”, in G. van Driel et al. eds., Zikir ?umim: Assyriological Studies Presented to F. R. Krau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Leiden: E. J. Brill, 1982, p. 401;J.-J. Glassner, Mesopotamian Chronicles, 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04, p. 283),但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在位十三年(见H. Tadmor,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Correct Rendering of Akkadian d?ku”,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7, No. 2 [1958], p. 135;M. B. Rowton, “The Material from Western Asia and the Chronology of the Nineteenth Dynasty”,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25, No. 4 [1966], pp. 241-242;H. Freydank, Beitr?ge zur mittelassyrischen Chronologie und Geschichte, Berlin: Akademie Verlag, 1991, p. 29& p. 195;E. Cancik-Kirschbaum, “Nebenlinien des assyrischen K?nigshauses in der 2. H?lfte des 2. Jts. v. Chr.”, 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Band 26/2 [1999], p. 217;Y. Bloch,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ssyrian King List: Toward a Precise Reconstruction of Middle Assyrian Chronology [Part I – II]”,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Vol. 25 [2010], pp. 28-30),而梅利—施帕克在位十五年(见Grayson 1980-83, p. 92)。

[12] 从第十二行开始,右侧巴比伦王为伊新第二王朝国王。《巴比伦王表C》被发现后,波贝尔修订

了魏德纳之前对A.117第二栏文本的复原(见Poebel 1955, p. 14)。根据《巴比伦王表C》,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是伊新第二王朝第二位国王,而非第六位;同时,波贝尔排除了伊新第二王朝有一位国王名为“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马提”(“Marduk-?apik-zeri-Mati”)的可能,即只有一位国王名为“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见Poebel 1955, pp. 16-17)。格雷森认可了波贝

尔的修订(见Grayson 1980-83, pp. 118-119)。然而,波贝尔的修订依然存在两个显著的缺陷:1、如果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被列入第十二行,则将导致两位亚述王与两位巴比伦王并列登记,这有悖于《同步王表》的格式规范,即在一个单元格内(上下两条横线之间的方格),只能有一位国王与另一国的一位或几位国王并列登记(即只有“一对多”或“多对一”,而没有“多对多”);2、如果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被列入第十八行(即替换魏德纳的“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马提”),则将导致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重复出现在第十八行及第二十行,这也有悖于《同步王表》的文本格式,即一位国王仅能出现在一个单元格内。因此,波贝尔的修订须进一步完善。为避免以上两个缺陷,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不可被列入第十二行,而应被列入第十三行;第十二行的位置应是马尔都克—卡庇特—阿赫舒的乌玛努。相应地,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的名字以下,直至马尔都克—纳丁—阿赫,每一位巴比伦王应顺次下移一行(见Chen 2016, pp. 42-44)。

[13] 亚述王阿淑尔—贝尔—卡拉的名字连续写出3次,仅余两行以“同上”代指。同样的现象出现在

第四栏第十四至第十五行,阿淑尔巴尼拔的名字连续写出两次,并未以“同上”代指。这并不符合《同步王表》文本的一贯特点:国王名字在同一单元格内的重复均以“同上”标注,以此来表

明王位的连续性,即上下两任国王之间并无任何第三者(见Poebel 1943, p. 61)。然而,对于阿淑尔—贝尔—卡拉与阿淑尔巴尼拔的特例,目前尚无法解释其原因。

[14] 加比—伊拉尼—埃莱什先后任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及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二世两位国王的

乌玛努。值得指出的是,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亚述书吏家族,其后代那布—泽鲁—利西尔及其子伊施塔—舒玛—埃莱什(见第四栏第十三、第十六行)则出任亚述王埃塞尔哈东及阿淑尔巴尼拔的乌玛努(见Parpola 1983, pp. XVII, XIX)。此外,那布—泽鲁—利西尔的另一个儿子舒玛居是亚述驱魔师(见S. Parpola, Letters from Assyrian Scholars to the Kings Esarhaddon and Assurbanipal, Part I: Texts,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5/1, Kevelaer: Butzon & Bercker,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Verlag des Erziehungsvereins, 1970, No.174, 238);那布—泽鲁—利西尔的兄弟阿达德—舒玛—乌苏尔则是埃塞尔哈东的私人驱魔师(见Parpola 1971, p. 28;Parpola 1983, p. XV),而阿达德—舒玛—乌苏尔的儿子乌拉德—古拉也曾任亚述王辛那赫里布的医生及埃塞尔哈东的驱魔师(见Parpola 1971, p. 44;Parpola 1983, p. XVI)。

[15] 第三栏最后一位亚述王是沙姆什—阿达德五世,第四栏第一位亚述王是辛那赫里布,因此,根

据《亚述王表》(见Gelb 1954, p. 229;Grayson 1980-83, pp. 114-115),此处应含有7位亚述王。然而,由于《巴比伦王表A》第三、第四栏残缺不全(见Grayson 1980-83, p. 92),此处巴比伦王的准确数目无从得知。

[16] 与辛那赫里布相对应的前两位巴比伦王的名字(第一、第三行右侧)已遗失。由于第四至第六行

的巴比伦王是辛那赫里布之子阿淑尔—纳丁—舒米,第三行的巴比伦王应是贝尔—伊布尼,一个养在亚述宫廷中的巴比伦人质,在阿淑尔—纳丁—舒米之前被辛那赫里布扶上巴比伦王位(见K. Radner, “After Eltekeh: Royal Hostages from Egypt at the Assyrian Court”, in H. Baker, K. Kaniuth & A. Otto eds., Stories of long ago. Festschrift für Michael D. Roaf,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397, Münster: Ugarit Verlag, 2012, pp. 473-474)。然而,第一位巴比伦王难以确定,因为在辛那赫里布统治时期,在贝尔—伊布尼之前的巴比伦王有两位:麦劳达赫—巴拉丹二世与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二世。相较而言,后者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在辛那赫里布统治时期,麦劳达赫—巴拉丹二世乃是第二次执掌巴比伦王位,在此之前,他已在辛那赫里布之父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占据巴比伦王位逾10年之久(公元前721—前710年),因此,他极有可能已经

与萨尔贡二世一同登记在第三栏末残缺部分中。

[17] 由于史料中(除个别王表及年代记文献外)极少提及坎达拉努,学界一度认为坎达拉努并非真实

存在的历史人物,而仅是阿淑尔巴尼拔在巴比伦尼亚地区使用的化名,但这一观点现已被摒弃(见J. A. Brinkman, “Babylonia in the Shadow of Assyria (747-626 B.C.)”, in J. Boardman et al. eds.,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2nd ed., Vol. 3, Pt. 2,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 F. F. Walk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60-61;Naaman 1991, pp. 251-252)。事实上,坎达拉努应是阿淑尔巴尼拔家族的一位王室成员,因为他曾与阿淑尔巴尼拔的妹妹舍卢阿—埃特拉特一同出现在一封信件中(见G. Frame, Babylonia 689-627 B.C.: A Political History, Leiden: 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het Nabije Oosten, 1992, p. 195)。

二、A.118

【译文】

第三栏

□□□(栏首残缺部分)

1. 卡什舒—纳丁—阿赫

2. 乌尔玛什—沙金—舒米

3.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一世

4.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

5. 玛尔—比提—阿普拉—乌苏尔

6. 那布—穆金—阿普利

7. 尼努尔塔—庫都瑞—乌苏尔二世

8. 玛尔—比提—阿赫—伊地那

9. 沙玛什—穆达米克

10. 那布—舒玛—乌金一世

11.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12.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 穆—帕普[1]

13. 马尔都克—巴拉苏—伊克比

14. 巴巴—阿哈—伊地那

□□□(栏末残缺部分)

第四栏

□□□(栏首残缺部分)

1. □□□辛那赫里布,亚述与巴比伦之王 那布—巴尼[2]

2. □□□ 卡尔布

3. □□□ 贝尔—乌帕黑尔

4. □□□埃塞尔哈东,亚述与巴比伦之王 那布—泽鲁—利西尔

5. □□□阿淑尔巴尼拔 伊施塔—舒玛—埃莱什

6. □□□同上 同上[4]

7. □□□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3]

8. □□□

9. □□□那布—图克拉特—苏

10. □□□

11. □□□

□□□(栏末残缺部分)

【注释】

[1]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的乌玛努也出现在VAT 11261第二栏第十行(见F. Chen, “mMU.

PAP and [m… …]-?a-a-a”,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2015/1, [下文简作“Chen 2015”] pp. 24-25)。

[2] 辛那赫里布的第一位乌玛努那布—巴尼仅出现在这块残片上,在A.117第四栏第二行,他的第一

位乌玛努是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3] 根据A.117第四栏第十四至第十五行,此处与阿淑尔巴尼拔对应的两位巴比伦王可能是沙玛什

—舒玛—乌金与坎达拉努(名字均已遗失)。与A.117不同,此处“同上”的楔文符号是“ILIMMU4”,而非“MIN”。

[4] 此处与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对应的巴比伦王难以推定。纳阿曼认为,这位巴比伦王应是坎达拉努,因为按照纳阿曼的年代学框架,坎达拉努统治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统治的最后一年(见Naaman 1991, p. 248)。然而,根据《那波尼德哈兰铭文》(Harran Inscriptions of Nabonidus,见B. Landsberger, “Die Basaltstele Nabonids von Eski-Harran”, in Halil Edhem H?tira Kitabi / In Memoriam Halil Edhem, Vol.1, Türk Tarih Kurumu Yay?nlar?ndan VII. SERI, No.5, Ankara: Türk Tarih Kurumu Bas?mevi, 1947, pp.115-151;C. J. Gadd, “The Harran Inscriptions of Nabonidus”, Anatolian Studies, Vol. 8 [1958], pp. 35-92;M. Gerber, “Die Inschrift H[arran] 1.A/B und die neubabylonische Chronologie”, Zeitschrift fü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 Arch?ologie, Band 88 [1998], pp. 72-93),阿淑尔巴尼拔在位42年,与坎达拉努殁于同一年,紧接着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才登上亚述王位,一年之后,那波保拉薩尔登上巴比伦王位,新巴比伦王朝建立(《那波尼德哈兰铭文》的作者似乎误将那波保拉萨尔的即位年等同于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的第三年,并将那波尼德之母阿达—古皮的卒龄计算为104岁,而非102岁,从而与现行的年代学体系产生了两年的差异);同时,根据《乌鲁克王表》(见Grayson 1980-83, pp. 97-98),在坎达拉努与那波保拉萨尔之间先后有两位巴比伦王(在位共计1年):辛—舒姆—利西尔与辛—沙尔—伊施库恩。因此,此处与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对应的巴比伦王极有可能是辛—舒姆—利西尔。

三、VAT 11261

【译文】

第一栏 第二栏

□□□(栏首残缺部分)

1. 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 □□□(栏首残缺部分)

2. 阿淑尔—丹一世 1.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

3. 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 2. 玛尔—比提—阿普拉—乌苏尔

4. 穆塔基尔—努斯库 3. 那布—穆金—阿普利

5.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 4.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二世

6.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 5. 玛尔—比提—阿赫—伊地那

7. 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 6. 沙玛什—穆达米克

8. 阿淑尔—贝尔—卡拉 7. 那布—舒玛—乌金一世

9. 埃瑞巴—阿达德二世 8.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10. 沙姆什—阿达德四世 9.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

□□□(栏末残缺部分) 10. 穆—帕普[1]

11. □□□

□□□(栏末残缺部分)

【注释】

[1] 格雷森认为,穆—帕普与A.117第三栏第十一行的鲁哈亚应为同一人(见Grayson 1969, p. 114;

Grayson 1980-83, p. 119)。然而,穆—帕普应是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的乌玛努(另见A.118第三栏第十二行),而鲁哈亚则应是亚述王沙尔玛纳塞尔三世的乌玛努,因为他们分别被列在各自国王的名下。此外,鲁哈亚的名字的第一个音节应该为“LU?”,而非“MU”,并且“?a-a-a”与“PAP”之间也无必然联系(见Chen 2015, pp. 24-25)。

四、VAT 11345

【译文】

□□□(栏首残缺部分)

1. 尼努尔塔—阿普拉—□□□

2. 马尔都克—贝尔—泽瑞

3. 马尔都克—阿普拉—乌苏尔

4. 埃瑞巴—马尔都克

5. 那布—舒玛—伊施库恩

□□□(栏末残缺部分)

五、VAT 11931

【译文】

□□□(栏首残缺部分)

1. □□□

2. □□□

3. □□□[1]

4. □□□辛那赫里布

5. □□□埃塞尔哈东

6. □□□阿淑尔巴尼拔

7. □□□27(年)□□□

8. □□□35(年)□□□

9. □□□10(年)□□□

10. □□□12(年)□□□[2]

11. □□□(20+)13(年)□□□

12. □□□(20+)10(年)□□□

13. □□□(30+)7(年)□□□[3]

□□□(栏末残缺部分)

【注释】

[1] 此3行内容已不可复原,但据A.117第四栏第六至第八行,如果此3行记载了辛那赫里布之前的3

位巴比伦王,则他们应是阿淑尔—纳丁—舒米、耐伽尔—乌舍兹布、穆舍兹布—马尔都克。

[2] 根据国王在位年限,此4行可能记载了4位亚述王的名字,分别是:埃瑞巴—阿达德一世、阿淑

尔—乌巴里特一世、恩利尔—尼拉里、阿里克—登—伊利。然而,根据《豪尔萨巴德王表》,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应在位36年(见Grayson 1969, p. 109)。[3] 第十一至第十三行数字保存不完整,原数字应分别是33、30、37。据国王在位年限,此3行所记3

位亚述王可能分别是阿达德—尼拉里一世、沙尔玛纳塞尔一世、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然而,据《豪尔萨巴德王表》,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应在位32年(见Grayson 1969, p. 110)。

六、VAT 11262

【译文】

□□□(栏首残缺部分)

1. 恩利尔—纳塞尔二世 阿淑尔—尼拉里二世

2. 阿淑尔—貝尔—尼舍舒

3. 阿淑尔—里姆—尼舍舒

4. 阿淑尔—纳丁—阿赫二世 埃瑞巴—阿达德一世 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

5. 恩利尔—尼拉里

6. □□□是他的乌玛努

7. 阿里克—登—伊利

8.

9.

□□□(栏末残缺部分)

七、VAT 11338

【译文】

□□□(栏首残缺部分)

1. 尼布甲尼撒一世 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

2. 穆塔基尔—努斯库

3.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1]

4. 恩利尔—纳丁—阿普利[2]

5. 马尔都克—纳丁—阿赫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

6. □□□ 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

□□□(栏末残缺部分)

【注释】

[1] 尼布甲尼撒一世的名字下方两行均为空白,此处空白的意义似乎可以理解为“同上”,即尼布甲

尼撒一世名字的重复。

[2] 此行右侧为空白,这在一个单独的单元格内极为罕见。按照布林克曼的解释,这表示此处仍为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即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与尼布甲尼撒一世和恩利尔—纳丁—阿普利先后同时在位(见Brinkman 1968, p. 28)。

附录:国王在位年代与人名拉丁字母转写

一、国王在位年代1

阿庇拉塔什(Abirata?)

阿达德—阿普拉—伊地那(Adad-apla-iddina),约公元前1068—前1047年在位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Adad-nirari I),约公元前1305—前1274年在位

阿达德—尼拉里二世(Adad-nirari II),公元前911—前891年在位

阿达德—舒玛—乌苏尔(Adad-?uma-u?ur),约公元前1216—前1187年在位

阿达拉卡拉玛(Adarakalamma),在位28年

阿达西(Adasi)

阿古姆一世(Agum I),在位22年

阿古姆二世(Agum II)

阿里克—登—伊利(Arik-den-ili),约公元前1317—前1306年在位

阿沙瑞德—阿匹尔—埃库尔(A?arid-apil-Ekur),约公元前1075—前1074年在位

阿淑尔—埃提尔—伊拉尼(A??ur-etil-ilani)

阿淑尔巴尼拔(A??urbanipal),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

阿淑尔—贝尔—卡拉(A??ur-bel-kala),约公元前1073—前1056年在位

阿淑尔—贝尔—尼舍舒(A??ur-bel-ni?e?u),约公元前1417—前1409年在位

阿淑尔—丹一世(A??ur-dan I),约公元前1178—前1133年在位

阿淑尔—丹二世(A??ur-dan II),约公元前934—前912年在位

阿淑尔—里姆—尼舍舒(A??ur-rim-ni?e?u),约公元前1408—前1401年在位

阿淑尔—纳丁—阿赫二世(A??ur-nadin-ahhe II),约公元前1400—前1391年在位

阿淑尔—纳丁—舒米(A??ur-nadin-?umi),公元前699—前694年在位

阿淑尔—纳塞尔—阿普利(A??ur-na?ir-apli)

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一世(A??urna?irpal I),约公元前1049—前1031年在位

阿淑尔纳塞尔帕尔二世(A??urna?irpal II),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

阿淑尔—拉比一世(A??ur-rabi I)

阿淑尔—拉比二世(A??ur-rabi II),约公元前1012—前972年在位

阿淑尔—赖沙—伊施一世(A??ur-re?a-i?i I),约公元前1132—前1115年在位

阿淑尔—赖沙—伊什二世(A??ur-re?a-i?i II),约公元前971—前967年在位

阿淑尔—纳丁—阿普利(A??ur-nadin-apli),约公元前1206—前1203年在位

阿淑尔—尼拉里一世(A??ur-nirari I),在位26年

阿淑尔—尼拉里二世(A??ur-nirariII),约公元前1424—前1418年在位

阿淑尔—尼拉里三世(A??ur-nirari III),约公元前1202—前1197年在位

阿淑尔—尼拉里四世(A??ur-nirari IV),约公元前1018—前1013年在位

阿淑尔—沙杜尼(A??ur-?ad?-ni),在位1个月

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Ashur-uballi? I),约公元前1363—前1328年在位

埃阿—伽米尔(Ea-gamil),在位9年

埃阿—穆金—泽瑞(Ea-mukin-zeri),约公元前1008年在位

埃库尔杜安那(Ekurduanna),在位26年

埃瑞巴—阿达德一世(Eriba-Adad I),约公元前1390—前1364年在位

埃瑞巴—阿达德二世(Eriba-Adad II),约公元前1055—前1054年在位

埃瑞巴—马尔都克(Eriba-Marduk)

埃瑞舒姆一世(Eri?um I),约公元前1974—前1935年在位

埃瑞舒姆三世(Eri?um III),在位13年

埃塞尔哈东(Esarhaddon),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

巴巴—阿哈—伊迪那(Baba-aha-iddina)

巴扎亚(Bazaja),在位28年

贝尔—巴尼(Bel-bani),在位10年

贝尔—伊布尼(Bel-ibni),公元前702—前700年在位

布尔纳布瑞阿什一世(Burnaburia? I)

达米克—伊利舒(Damiq-ili?u),在位26年

恩利尔—库都瑞—乌苏尔(Enlil-kudurri-u?ur),约公元前1196—前1192年在位

恩利尔—纳丁—阿黑(Enlil-nadin-a?i)

恩利尔—纳丁—阿普利(Enlil-nadin-apli),约公元前1103—前1100年在位

恩利尔—纳塞尔一世(Enlil-na?ir I),在位13年

恩利尔—纳塞尔二世(Enlil-na?ir II),约公元前1430—前1425年在位

恩利尔—尼拉里(Enlil-nirari),约公元前1327—前1318年在位

甘达什(Ganda?),在位26年

古尔—基沙尔(Gulki?ar),在位55年

哈尔巴—施帕克(Harba-?ipak)

基丁—尼努阿(Kidin-Ninua),在位14年

吉什—恩(G??-EN),在位12年

坎达拉努(Kandalanu),公元前647—前627年在位

卡什舒—纳丁—阿赫(Ka??u-nadin-a??e),约公元前1007—前1005年在位

卡什提里阿舒一世(Ka?tilia?u I),在位22年

卡什提里阿舒二世(Ka?tilia?u II)

卡什提里阿舒三世(Ka?tilia?u III)

卡什提里阿舒四世(Ka?tilia?u IV),约公元前1232—前1225年在位

库里伽尔祖一世(Kurigalzu I)

利巴亚(Libaja),在位17年

鲁拉亚(Lullaja),在位6年

玛尔—比提—阿赫—伊地那(Mar-biti-a??e-iddina)

玛尔—比提—阿普拉—乌苏尔(Mar-biti-apla-u?ur),约公元前984—前979年在位

马尔都克—阿普拉—乌苏尔(Marduk-apla-u?ur)

马尔都克—巴拉苏—伊克比(Marduk-balassu-iqbi)

马尔都克—贝尔—泽瑞(Marduk-bel-zeri)

马尔都克—卡庇特—阿赫舒(Marduk-kabit-a??e?u),约公元前1157—前1140年在位

马尔都克—纳丁—阿赫(Marduk-nadin-a??e),约公元前1099—前1082年在位

马尔都克—沙皮克—泽瑞(Marduk-?apik-zeri),约公元前1081—前1069年在位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一世(Marduk-zakir-?umi I)

马尔都克—扎基尔—舒米二世(Marduk-zakir-shumi II),公元前703年在位

麦拉姆库拉(Melamkurra),在位7年

麦劳达赫—巴拉丹一世(Merodach-Baladan I),约公元前1171—前1159年在位

麦劳达赫—巴拉丹二世(Merodach-Baladan II),公元前721—前710年、公元前703年在位

梅利—施帕克(Meli-?ipak),公元前1186—前1172年在位

穆舍兹布—马尔都克(Mu?ezib-Marduk),公元前692—前689年在位

穆塔基尔—努斯库(Mutakkil-Nusku),约公元前1133年在位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Nabu-apla-iddina)

那布—穆金—阿普利(Nabu-mukin-apli),约公元前978—前943年在位

那布—舒玛—乌金一世(Nabu-?uma-ukin I)

那布—舒玛—伊施库恩(Nabu-?uma-i?kun),约公元前760—前748年在位

耐伽尔—乌舍兹布(Nergal-u?ezib),公元前693年在位

那波尼德(Nabonidus),公元前555—前539年在位

那波保拉薩尔(Nabopolassar),公元前625—前605年在位

尼布甲尼撒一世(Nebuchadnezzar I),约公元前1125—前1104年在位

尼努尔塔—阿普拉—□□□(Ninurta-apla-□□□)

尼努尔塔—阿匹尔—埃库尔(Ninurta-apil-Ekur),约公元前1191—前1179年在位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一世(Ninurta-kudurri-u?ur I),约公元前987—前985年在位

尼努尔塔—库都瑞—乌苏尔二世(Ninurta-kudurri-u?ur II),约公元前943年在位

尼努尔塔—纳丁—舒米(Ninurta-nadin-?umi),约公元前1131—前1126年在位

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Ninurta-tukulti-A??ur),约公元前1133年在位

努尔—伊利(Nur-ili),在位12年

派什伽尔达拉麦什(Pe?galdarame?),在位50年

普祖尔—阿淑尔三世(Puzur-A??ur III),在位14年

普祖尔—辛(Puzur-Sin)

萨尔贡二世(Sargon II),公元前721—前705年在位

苏姆—阿布姆(Sumu-abum),约公元前1894—前1881年在位

苏姆—拉—埃尔(Sumu-la-El),约公元前1880—前1845年在位

沙尔玛—阿达德一世(?arma-Adad I),在位12年

沙尔玛—阿达德二世(?arma-Adad II),在位3年

沙尔玛纳塞尔一世(?almaneser I),约公元前

1273—前1244年在位

沙尔玛纳塞尔二世(?almaneser II),约公元前1030—前1019年在位

沙尔玛纳塞尔三世(?almaneser III),公元前858—前824年在位

沙伽拉克提—舒瑞阿什(Shagarakti-Shuriash),约公元前1245—前1233年在位

沙玛什—穆达米克(?ama?-mudammiq)

沙玛什—舒玛—乌金(?ama?-?uma-ukin),公元前667—前648年在位

沙姆什—阿达德一世(?am?i-Adad I),约公元前1813—前1781年在位

沙姆什—阿达德二世(?am?i-Adad II),在位6年

沙姆什—阿达德三世(?am?i-Adad III),在位16年

沙姆什—阿达德四世(?am?i-Adad IV),约公元前1053—前1050年在位

沙姆什—阿达德五世(?am?i-Adad V),公元前823—前811年在位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irikti-?uqamuna),约公元前985年在位

舒什(?u??i),在位24年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Tiglath-pileser I),约公元前1114—前1076年在位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二世(Tiglath-pileser II),约公元前966—前935年在位

提普塔克兹(Tiptakzi)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Tukulti-Ninurta I),約公元前1243—前1207年在位

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Tukulti-Ninurta II)

乌尔兹古鲁玛什(Urziguruma?)

乌尔玛什—沙金—舒米(Ulma?-?akin-?umi),约公元前1004—前988年在位

乌拉姆布瑞阿什(Ulamburia?)

辛巴尔—施巴克(Simbar-?ipak),约公元前1025—前1008年在位

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

辛—沙尔—伊施库恩(Sin-?ar-i?kun)

辛—舒姆—利西尔(Sin-?um-li?ir)

伊鲁—舒玛(Ilu-?uma),约公元前1934—前1921年在位

伊施梅—达甘二世(I?me-Dagan II),在位16年

伊普塔尔—辛(Iptar-Sin),在位12年

伊什—基巴尔(I?kibal),在位15年

伊提—马尔都克—巴拉图(Itti-Marduk-bala?u),约公元前1139—前1132年在位

扎巴巴—舒玛—伊地那(Zababa-?uma-iddina),约公元前1158年在位

二、人名拉丁字母转写

阿达—古皮(Adda-guppi)

阿达德—舒玛—乌苏尔(Adad-?uma-u?ur)

贝尔—乌帕黑尔(Bel-upa??ir)

加比—伊拉尼—埃莱什(Gabbi-ilani-ere?)

卡尔布(Kalbu)

鲁哈亚(Lu??aja)

穆—帕普(MU-PAP)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Nabu-apla-iddina)

那布—巴尼(Nabu-bani)

那布—图克拉特—苏(Nabu-tuk-lat-su)

那布—泽鲁—利西尔(Nabu-zeru-lisir)

卡利亚(Qalia)

舍卢阿—埃特拉特(?erua-eterat)

舒玛居(?umaju)

乌拉德—古拉(Urad-Gula)

伊施塔—舒玛—埃莱什(I?tar-?uma-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