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2017-07-07 11:07顾晓红
学理论·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最大公约数核心价值观

顾晓红

(上海行知学院 经济系,上海 200940)

摘 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深有体会。价值能影响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体的行为、氛围和趋向。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形成“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价值观自信;最大公约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21-02

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怎样在思想日趋多样的同时,让社会有更大共识?怎样在物质更加丰裕的同时,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社会呼唤着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人们期待着温暖和谐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13亿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凝聚和引领人们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价值观自信

价值原本是属于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对人类有用、有意义、有作用的客观指向。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美学价值等等。价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領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的本质显示,价值足以影响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体的行为、氛围和趋向,唯独具有价值的客观事物才会被人喜欢、看重、追求,甚至为之梦寐以求、奋不顾身。主观因素在价值的抉择中起主导作用。价值的评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价值的判断会有极大的差异。

不言而喻,任何人、任何群体的价值衡量标准都不会是仅仅一个。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的系列评价组合。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指引一个人去从事某些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结果,进而营造不同的社会文化。例如:“诚信”的价值观,会让人坦诚地面对困境,并能真实地对别人说明事情的真相,以提升别人对其的可信度;“纪律”的价值观,会让人依规定行事,产生执行力并提升效率;“关怀”的价值观,会让人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的困境,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在人、动物、文化体现的事物价值的排列中,根据其重要程度会有最大价值、第二价值、第三价值之区分。一般把举足轻重的、最具有关键作用的价值评价,称作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通常是指国家、组织、企业必须拥有的终极信念,是组织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解决群体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最根本的准则。在价值标准中占统治地位的、代表着主流社会思想观念的价值内容,便成为“核心价值体系”。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任何社会都会形成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在古代,人类早就有属于今天所说的“价值观”的思想,比如春秋战国时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思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欧洲,启蒙学者首先提出了“人的价值”的观念。在许多宗教的教义中“求善”是其排列最前的核心价值思想。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辟地归纳为三个层面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很显然,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到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边。这些年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在有些地区和单位“无法落地”的现象仍司空见惯。嘴上一套、行为另一套,会上慷慨陈词、会后马上走样,文件上头头是道、“潜规则”却畅通无阻。也许,在当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途中,最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价值观自信”。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自信才有行动、自信才能坚守。我们的价值观,根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凝聚的“胆气”,根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伟大成就奠定的“底气”,根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的“志气”。唯有价值观自信,才能严守行动的底线,在道德转型中坚定方向,在文明碰撞中勇立潮头。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晶。自信是一种有能力或采取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自信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备的人格特质。构成自信的要素为优势认定、信念、敢于挑战、坚持不懈。自信是人们对自己行为是否“相信、可行”的深度思考,自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会使自己变得乐观、豁达,充满睿智、升腾希望,激发自身的生命力量,照亮智慧、战胜困难、赢得未来。

价值观上有自信,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才能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如百川归海般所向披靡。然而,价值观自信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坐而论道、凌空蹈虚,只会助长价值观的淡漠。唯有往细处着手,从小处用力,向实处进发,让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知和领悟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认同和自信才能真正培养起来。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价值观自信也不可能速成。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价值观自信当作一项长期工程来抓,全党动手,人人参与,久久为功,核心价值观必定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

二、确认核心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为“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最大公约数”原本是个数学概念,也称为最大公因数。把能够整除某一个数的数,叫作这个数的约数。几个数所公有的约数叫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作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组织、群体和社区是由许多个甚至千百万个个体所组成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着各自的个性和嗜好,每个成员都有着为之奋斗的利益和目标。人与人之间自然有着大量的“共性”,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异、矛盾和冲突。这些“共同之处”形成了“公约数”的基础。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是人的天性。把“最大公约数”引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就是告诉人们:任何人在争取一己利益的同时,也要理性地顾及全局、组织和他人,懂得谦让、放弃和大度。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融洽和共赢,应当在整个社会或某个组织、群体中努力地维护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利益,社会的责任是尊重、兼顾、包容差异,尽可能地找到符合各类人群和成员最大化利益的愿望和诉求。

三、建设核心价值观,形成“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当前,为了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我们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突出抓好四大重点人群

就其社会的影响度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是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青少年。其中,青少年是四类群体中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群体。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指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各级领导干部仍然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少数”。只有领导干部做出样子,才能以上率下、做出榜样。治国必先治党,治党首在治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的重要论断,从明确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入手,就从严选拔、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干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立标尺、定规矩,为从严治吏提供基本遵循。标准、尺度、规矩既是干部修身立德的依据,又是从严治吏的遵循。严选拔、重导向,着力铲除吏治腐败的土壤。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会蔚然成风。

(二)探索和建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有效路径和载体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要把校训作为承载大学的理想、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载体。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求实、创新(浙江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京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华中科技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上海交通大学);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

家训又称家令、家法、家约、家规、家戒、家范、家仪、家则、庭训、庭诰、内训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更是关联着党风、政风建设。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一个政党是由一个个党员干部构成的,作为整体的党风,必然与党员干部的家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的家风是人们衡量党风政风的风向标,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

(三)建设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制度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和制度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例如,上海2016年3月25日起开展交通违法大整治,严管重罚整治10类交通违法行为。重点整治范围为上海市79条交通干道、各区县划定的160处重点路段,以及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重点区域周边道路等。上海的这次大整治“声势浩大”,实行各区县“一把手”责任制,全警参与,与个人信用挂钩,处罚信息将依法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辦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意义[J].求是,2014(3).

[4]杨建义.着眼“价值最大公约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最大公约数核心价值观
快速求取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约数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算法案例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n个自然数的积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