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三种来源

2017-07-07 21:37于春梅褚佳曦
学理论·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毛泽东

于春梅+褚佳曦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 要: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思想来源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根基,对中国传统民生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批判的汲取消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凭借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原理,从而在群众观思想引领下,总结孙中山的民生观借鉴其经验,在中国民生建设具体实践过程的基础上,渐渐成长和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民生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民生思想;思想来源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62-02

由于毛泽东从年幼时期所学习的是儒家经典文化教育,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贯穿其整个幼年阶段。记录跨越了尧舜禹到商周的《尚书》中的《五子之歌》体现了中国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命题。并认定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国家是否稳定团结,是百姓能否安居的根基。在《春秋·左氏传》中有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叙述。到孔子的“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中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失民心者失天下”[1];直到后期谭嗣同在《仁学》中阐述“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的民本传统思想,使得民众的地位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位置。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时期各朝各代的君王治国理政,安国兴邦、勤政为民的政治理念。

荀子将早期思想家的传统民生思想理论传承并发扬。《荀子·王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认为国家的君王与百姓就应该是船与水的关系。《管子·牧民》中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管仲认为国家政权的兴衰废立归结于人心所向。《吕氏春秋》中提出“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3]的观点。唐太宗李世民《君道第一》中阐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4]的论断。明末清初阶段,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以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的猛烈抨击并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事而经营者,为天下也。”[5]阐述国家君王是国家的次要部分,黎民則是国家的主要部分。

一、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文化来源

毛泽东思想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民生思想的形成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丰厚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民生理论学说。在毛泽东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曾记载过“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毛泽东站在广大劳苦百姓的政治立场上借鉴了其中“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等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始了批判性转化。使其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的超越变成现实,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中优秀理论成果,并使其绽放出当时年代所特有的光辉。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尽管在相当的程度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长治久安,缓冲了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抵触。但是也并没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只是存身于维持其王朝政权的自我统治,也就没办法逃出被历史滚滚的车轮碾压的宿命。中国传统教育贯穿毛泽东幼年时期,扎根比较深的两种思想为儒家文化和农民的“平均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的群众史观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成熟起到了指导引领作用。为毛泽东民生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及政治前提。民生问题不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唯物史观所眷注的关键。唯物史观对实际存在的关切,终极目的则是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改善并实现民生为目的。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想要生活,首先需要穿衣、吃饭、住房以及其他一些必须,所以人类的第一次活动便是去劳作去餍足这些生活必须。”马克思着重强调了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就是解决生活资料的生产。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著名的剩余价值理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赤裸裸的剥削的罪恶面目被揭破,其本质则是对无产阶级人民利益的维护。恩格斯非常重视人民的利益,并于《马恩全集第十八卷》里的《论住宅问题》阐述:“每一种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6]《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精准论述:“分配和私有制是对等的表现方法,面对相同事件,一个针对活动的本身而论,其余一个是针对活动的产物而论”[7],又说“凭着分工的形成与变化,与之伴随着的是有了一个人的利益或一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往来的单个人的合营间的利益纷争;并且这个合营利益不为单纯的作为一种‘普通的对象出现在理念之中,而是开始就被作为相互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彼此依靠联系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私人利益与合营利益二者无法分开,都是由个人构成,个人利益能否达成是共同利益成为现实的前提要素。所以民生问题就是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也是马克思表述的“合营利益”。

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儿童教育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被着重提出。在革命征战早期,发展经济改变民生就已被毛泽东所提出。“社会主义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生产力解除束缚。”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章里所阐述的:“我们的革命使命也已经过由解除生产力的束缚变成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中维护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8]国家的平等与自由,其前提条件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其基础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其终极目标为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其主体和依托力量。毛泽东在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联系我国当时民情传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注民生建设的思想,以致最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理念。

三、中国近代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直接借鉴

中国在鸦片战争前,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會,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奴役着广大人民群众。即使是历朝鼎盛世时期的君王所施行的“仁政”,其实质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来安抚民心。所以“民贵君轻”的理念存在于封建社会中不过是广大百姓的一个美好愿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当时西方文化推崇的人权、自由、民主等思想涌入,深得民心。百姓不受统治阶级压迫,女人不受男人压迫,有完全的自主权利,工人劳动者不受资本家的虐待,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理解成民主。民主一词被赋予平民色彩,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容小觑,平民运动的巨大价值被具有初级共产主义思维的文化群体所重视。在毛泽东的青年时期,阅读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思想著作,使其对民主主义、乌托邦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产生了憧憬。

孙中山提出的统称为三民主义具体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解决民生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根本,三民主义的宗旨皆归于民生主义。具有局限性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只是拘泥于老百姓的生计。20世纪初期被孙文注入了新的意义,上升到了民生主义这一史无前例的位置。如何攻克百姓的土地问题、阐明民生思想、控制资源改善实体经济是民生主义的集中体现。“大家面临要攻克的民生难题,并非要解决安宁难题,也不是解决奢靡的难题,只是解决眼下必要的难题。这个必要难题,便是要国人都是丰衣足食。”[9]与三民主义相对应的“十六字纲领”是孙中山在创立同盟会时所提出的。民族主义即推翻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创建资本主义国家;民生主义即解决土地问题。

为适应20世纪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的解决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被孙中山联系起来。毛泽东尊敬地称孙中山为革命的先行者,也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实现三民主义并把民族主义与人民生活作为党奋斗的目标。毛泽东总结前人的失败与成功经验教训,辩证地分析中国民主革命,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毛泽东传承了孙中山所提出的注重区域间协调、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协调、注重贫富差距间协调等民生理念。

当时的其他革命先烈也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关心,李大钊和瞿秋白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上。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夕,认识到若是全体国民解放,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民的解放是前提。并动员年轻人投入到乡村去,体会民情,呼吁农民创建民主政治。他以为国内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军事力量就是农民,国民主要经济是农业,若要保证广大农户切身利益,彻底化解土地难题,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创建农民协会。瞿秋白认为国内受封建帝国主义欺凌剥削最重的人就是农民阶级,其革命意识浓烈,其中的贫下中农才是最为透彻的无产阶级革命分子。毛泽东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发展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10]

因此,毛泽东早已总结出近代民生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并认为唯物史观中关于百姓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因素的启蒙思想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民生观,辩证地剖析,去粗取精,为今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方飞.译注孟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经济学院管子经济思想研究组.《管子》经济篇文注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

[3]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5]李伟.明夷待访录译著[M].长沙:岳麓书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孙中山.三民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