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研究

2017-07-09 09:35李立新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8期
关键词:优化升级盐城市产业结构

李立新

摘要:十二五期间,盐城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定的优化,但未能从根本改变“二三一”基本格局,该文着重通过对盐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盐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路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盐城市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Yanche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Li Li-Xin

Abstract: during 12th Five-Year, Yancheng's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optimized to some extent set, but failed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231" basic patter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Yancheng'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main path of Yanche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proposal.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Yancheng City

产业结构是指各类要素在社会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方式,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动趋势,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盐城市产业结构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盐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盐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盐城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十二五”期间,从盐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接近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形态仍呈现“二三一”型。盐城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盐城市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例变化幅度均较小,增减幅度均不超过2个百分点。其中传统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小幅增长,牧业小幅下降。说明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空间还比较大。第二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大,2015年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89.3%。其中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二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从业人数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着明显的转移变化,绝对数和占比均显示,一产逐年下降,二、三产业逐年递增。

二、盐城产业发展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水平与全省存有差距。根据省统计局数据发布,2015年,江苏省三次产业中,一产同比增3.2%,二产增加值同比增8.4%;三产同比增9.3%。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8.62%,首次以全省域为单位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意味着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就会加快发展,带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设计、销售服务)延伸,进一步促进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而盐城市2015年三产占比为42.1%,二产占比为45.7%,仍维持“二三一”的格局。邻近的淮安市已领先一步。根据淮安市发改委发布的统计信息,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4+3”服务业增加值931.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1%,高出二产占比1.8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重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二)高新产业贡献率偏低。长期以来,盐城经济结构偏重,汽车、纺织、机械、化工四大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3/4。产业结构雷同、制造低端、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成为盐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根据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省各地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数据统计公报,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13万亿元,增长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盐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55.42亿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20.06%,占全省比重由2014年的3.57%升至4.0%。而盐城市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253.6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29.75%,比全省平均数低10.35个百分点。

(三)对汽车产业依存度过高。2015年盐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536244万元,其中汽车制造业为11396933万元,占13.8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9807571万元,其中汽车制造业为2288136万元, 占23.33%;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为4952926万元,其中汽车制造业2232663万元, 占45.08%。可见汽车产业在盐城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影响之大。而汽车制造业又以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为主,2015年产销整车61万辆。从另一角度看,对汽车产业依存度过高也是盐城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劳务输入输出矛盾大。截止2015年底,盐城市域总人口282.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6.93万人;常住人口722.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4.43万人,城镇化率60.1%。从业人口445.70万人,其中一產114.70万人,二产156.90万人,三产174.10万人。盐城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尤其是经过培训的合格劳动者。盐城市是人口大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用工紧缺和劳动力外流的巨大压力。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盐城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00.15万人,其中就地转移73.94万人,仅占36.94%;劳务输出126.21万人,占63.1%。盐城部分企业不得不向云南、贵州等省份求援解决用工短缺的矛盾。

三、盐城三大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培育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

1.基础人才的培育。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人,关键在于人才。去年起,盐城市启动实施了“515”人才引进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社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因力度大、限制少、补贴多,“515”人才计划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已引进高校毕业生8万多人、专门人才1.5万多人、领军人才近700人,人才加速汇聚,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但本土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性人才。本土基础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也不容忽视。一是“一产”培养经济能人。“一产”的转型升级是“二产”、“三产”转型的必要基础。只有提高“一产”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才能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服务“二产”、“三产”。同时,脱贫攻坚的重点和希望也在农村、在农业。近年来,盐城通过“接二连三”工程,农业产业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农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精准扶贫压力较大。经过多年的扶贫,目前的贫困户大多是因病、因残致病的,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脱贫,需要提前考虑托底扶贫。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的做法,建议在农村要加大选拔和培养经济能人的力度,让经济能人把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帮助和贫困户的配合联系起来,包户到能人,扶植脱贫致富的共同体,从机制上让贫困户尽快地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路。二是“二产”培育创新人才。二产的转型升级重在创新,重在创新人才的培育。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鼓励、支持创新的浓烈氛围。加大科技型企业的引进和发展,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和扶持,使之成为科技型企业的领军人才,鼓励企业建立创新团队,促进科技发明等成果的转化率,依法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受益率。加大管理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促进企业加快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发展的生命力。三是“三产”推进大众创业。盐城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关键在于推进大众创业。随着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地,以及我市支持全民创业相关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公司设立网上登记等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便利化措施深入推进,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年轻人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人群,大学生是最具备创业知识储备的年轻人。要加强引导,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培训、跟踪指导、服务等工作,提高他们的创业热情、创业水平,进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就业率,形成倍增效应,还在更大程度上减缓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融资平台的建设。一是培育上市企业。截止2016年5月,江苏省挂牌上市公司279家,总市值3.12万元。而盐城市上市公司仅10家,总市值98.32万元。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全市动态筛选的100家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上市后备企业质量。特别是要加大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等新三板后备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做好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培育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推进方案,每年筛选20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落实“一企一策”培育措施,进一步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和奖励的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招商,让国内500强上市企业更多地入户盐城,增强盐城企业的“造血功能”,增强盐城产业发展的后劲。二是扶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规模企业的雏形,也是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盐城市“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16-2018),提出明确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到2018年底,努力实现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工作,发展上台阶,服务上水平。要策应国家“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政策措施,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成长。建议加大对小微企业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其基础设施,提升其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助其尽快提升能力,扩大规模,实现跨越。

3.技术项目的引进。一是培育外资企业园。盐城市正在以国家级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城南新区和大丰港经济为主体,联动集聚市域内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区的优质要素资源,规划建设中韩盐城产业园,致力打造中韩经贸合作新载体,建设高起点、智能化、生态型、可持续的国际化新型产业园。按照第四代产业园建设理念,突出产业新业态、城市新生代、运作新机制、着眼新未来的“四新”要求,高点定位、提升标杆,高水平规划建设,创新两国“双园”合作模式,谋求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由于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建议要统筹考虑,防止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对产业经济的影响,避免对韩资产业的过度依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二是扶持高端产业园。盐城国家高新区是盐城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盐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抓住珠三角智能终端产业抱团转移机遇,瞄准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无限商机和广阔前景,将智能终端产业作为高新区新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引领园区转型升级发展。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要扩大国际视野,未雨绸缪,加强中德企业园的建设,引进德国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吸引德资企业入驻园区,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园区接轨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先期在盐城国家高新区加大高技能人才储备力度,开展中德合作以德国标准培养符合德资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德资企业顺利入驻奠定基础。

(二)规范产业转型的方向

1.突出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要发挥农业特色优势。盐城拥有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253万亩的耕地,683万亩的滩涂,190亩辐射沙洲,582公里的海岸线,240万亩内陆淡水面积,400万亩的森林,从事农业人口60万人。要进一步加大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做足农业资源大文章,在保护资源中发展农业,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传统农业进一步推进联耕联种,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综合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发展观光农业,扩大农产的深加工,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传统的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加工服务业等有机联系,协调生产服务过程,形成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二是要发挥民间工艺优势。要加强对地方名特优产品工艺的保护、包装、提升和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缺乏保护意识等多重因素,盐城一些名特优产品止步不前,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如燕舞收录机、森达皮鞋等成为了历史,与洋酒齐名的五醍酒也被兼并。因此,要加强对盐城历史知名工艺的调查,建立保护名录,制定保护包装、扶持提升和广告宣传的计划,增强盐城产业文化的厚重底蕴,支撑盐城产业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三是要发挥人文特色优势。旅游业是一个地区的名片,盐城历史可上溯至西漢时期,不乏历史传说和历史文化名人。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新四军文化影响深远。盐城同时拥有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珍禽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在全国独一无二。有大纵湖、九龙口湖荡风景区。盐城大小景点数十个,由于零散分布,各自为阵,很难吸引和留住游客。因此,应加强盐城旅游业的整体系统性打造,通过整体规划,联点成线,形成多个精品线路,推出多个一日游至三日游的不同旅游套餐,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打造盐城对外窗口,把旅游业这个绿色产业做大做精做强,提升盐城历史地理文化的厚实底蕴。

2.淘汰落后产能经济。一是要淘汰高污染产业。化工产业是盐城的支柱产业,但也是高污染产业。不少这样的企业从长三角转移至盐城。盐城水污染事件的元凶也是化工企业。目前,市区的化工企业均已转移,但在沿海地区的响水、滨海、射阳、大丰和内陆的阜宁还有化工集中区,这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当地不可再生资源的万劫不复,特别是土地资源。因此,要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力度,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的改造升级,不能对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企业要坚决予以整顿,直至停产。二是要改造高耗能产业。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相关产业要从项目引进入手,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引进。要调整和优化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强力推进低耗能、高产出的结构调整和技改力度,对高耗能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生产工艺改造,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要进一步加强节能监管。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测调度,实施节能预警调控。督促企业强化节能管理,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单耗,推动节能减排。

(三)打造产业转型发展引擎

1.全面提升研发能力。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源动力,而研发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在产业发展链条中,研发能力的打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下大力气加大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研发团体的引进和扶持。要制定政策吸引科研院校和研发人才落户盐城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实现研发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要加大盐城大学的创建步伐,一方面整体提升盐城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水平,另一访方面为吸引更多的研发人才长久落户盐城提供坚实的平台。

2.全面突破交通制约。盐城至南通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估,有望今年年底开建。由此,盐城新一轮的快速铁路网建设拉开了序幕。十三五末,盐城的铁路快速路网有望形成。建议铁路建设要着重解决“快”的问题,唯有“快”才能改善交通困境,使盐城真正融入上海都市圈、融入长三角城际交通网,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盐城南洋机场正在通过改扩建,建设现代化国际空港,建议要加大与各大航空公司的合作力度,着重解决“多”的问题,努力使盐城航线辐射到全国各省会城市,为盐城与全国各省的联系打通便捷通道,使盐城与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更加紧密。

3.全面融入国家战略。特别要充分发揮“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连接点、江苏沿海中心枢纽独特地缘优势,向东出海面向日韩港台,向南面向上海、苏南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向西对接淮河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以及欧盟国家,向北与央企合作和建立盐连合作示范区,逐步形成“东西南北”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吉霞.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探析[J]济南大学经济学产业观察,2009年第14期

[3]江苏省统计年鉴,2015

[4].盐城市统计年鉴,2015

[5].盐城市统计年鉴,2016

猜你喜欢
优化升级盐城市产业结构
盐城市深化专项整治
盐城市扛起使命担当 锻造应急铁军
试析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优化建议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试论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盐城市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