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学生安全观的培养

2017-07-09 22:14罗祥龙陆叶红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安全观院校高职

罗祥龙 陆叶红

[摘 要] 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自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将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加强高职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和训练,探索班级管理中学生管理的新措施,能帮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并积极采取行动预防和抵制安全隐患,为建设平安校园创建良好环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安全管理;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70-02

近年来,各地的高职院校招生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高职院校和联考单招专业也有相当增幅,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将开启一次新的历程。面对庞大的学生基数,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以及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就要求针对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同时探寻出高职学生安全观的培养对策,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以促进高职院校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稳定的相关因素

高职院校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影响高职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的发展带来的不良思想。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尽管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通过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应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思想对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学生因为年纪小、阅历浅、判断力低下,接触网络的时间又长,因而受不良思想蛊惑的几率加大,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政治安全和身心安全。(2)学生自身所带有的不良思想和情绪。一般而言,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因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而选择职业院校学习。学习成绩差,让学生有较多的挫败感,有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学习的压力大,对自己的就业信心不足等不稳定情绪引发了众多的心理健康疾病。有的学生非常敏感,在强烈的自尊心的作用下,容易与其他学生产生矛盾或冲突。有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是非辨别能力差,经常违反校规,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经济上攀比,受虚荣心的驱使而容易犯错甚至犯罪;同时,校园周边和内部的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安全。由于校园周边环境不在学校管辖范围内,各种商业活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外来流动人口等的活动较多,有可能为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面对学校周边以及所在城市的复杂交通环境,缺乏安全意识,有可能因为其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而诱发不稳定因素。

二、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学。学生在求学期间,如果树立了正确的安全意识,可以减少和避免进入社会的安全事故。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安全意识是高职院校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高职学生正处于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关键時期,安全观的形成非常重要。高职学生安全观包含了安全习惯、安全风险、安全技能与心理安全等几个方面。就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而言,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欠缺自我防护技能

近几年,由于通讯手段的发展和现代设备的便利,因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而伤及自身的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思想单纯。面对网络带来的精神娱乐和精神寄托以及神秘感,学生放松了对安全事故以及犯罪行为的警惕。一些学生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更缺少安全防范的技术技能。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大多集中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大多停留在口头教育,并未上升到技术技能培训的高度。学生在如何识别危险、掌握和灵活运用安全防范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安全教育模式与安全教育内容有待更新

国内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模式依然以课堂的书面知识讲授为主,授课教师大多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讲授,虽然也分析了一些案例,但由于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学生也并未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安全观。一些安全教育课以合班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人数多,学习纪律和效果难以保证,加之教学内容陈旧,在个人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的自我防御方面涉猎较少,跟不上时代的变迁。

(三)高职院校安全监管制度与措施不完善

受办学资源、办学经费等条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安全管理的软硬件等都不完善,消防设施、安全监管系统、摄像装置等硬件设施设置有欠缺;在学生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安全观念的培养及其自身人身和财务安全的教育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财务遗失、交通事故等安全事件频发。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所处的环境日趋复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来自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以及毕业等的压力日渐增大。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问题,一些学生因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导致身心受伤。

三、高职学生安全观的培养对策与路径

(一)班级管理中安全教育应常抓不懈

学生安全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多方参与,通过合力的作用推动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执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和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常抓不懈,做好学生安全的教育和安全问题的预防工作。首先,抓住一切机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安全习惯,通过军训、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心理等,对班级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其次,开好每一次班会和学生座谈会,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讨论分析出现的安全问题或安全隐患,并对这些问题和隐患进行科学疏导,从根源上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对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要注意多观察、多关注,通过多方了解后,积极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控制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创新安全教育教学模式与内容

传统的大课堂安全教育讲座教育模式已经与新时代不相适应,又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取决于知识的实用价值、形式的新颖程度和教育者的态度。如果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以及陈旧的教育内容来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

创新安全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专题晚会、观摩法制教育片、安全知识竞赛等教育形式,从心理安全、网络安全、用药安全、交通安全、安防技能等方面丰富教育教学内容,设计行为心理测试问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问卷测试还可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进行心理干预,以此形成安全育人、和谐育人的健康校园文化。

(三)安全教学中引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学院的教学设备仪器也逐步更新。网络时代,电脑、手机等设备获得了广泛使用,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纳入安全教学中,通过微博、论坛、QQ、微信、短信等载体,面向学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组织讨论安全热点事件、安全教育案例、校园治安新闻等,做到及时传递相关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安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高职学生安全观的形成。

(四)加强周边环境治理,并与安防管理机构通力合作

高职院校班级安全管理和教育不能流于形式,需加强辅导员素质的培养,通过他们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定期检查,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杜绝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而发生火灾、电击等安全事故。学校要完善安全教育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教育意识,确保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等各部门间的合作,形成学生安全教育保障的系统合力。同时,规范校园周边的交通、商业行为,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专业的安全技能训练方面,学校可以加强与安防管理机构的合作,定期邀请安防专家来校开展教育讲学,对热点安全事件进行警示和宣传、解读典型的安全案件,并积极开展模拟演习与案例教学,让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化、实效化。通过对安全技能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面临突发情况的处理经验和如何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制度转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新旧社会秩序正在逐步更替中,各类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更新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了新的态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養学生的安全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常.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管理学家,2014(9).

[3]王丹,陆中宏.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15(1):76-78.

[4]武媛.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9):170-172.

[5]尚海军.关于高职院校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几点看法[J].数字化用户,2013,19(33):132.

[6]万红亚.大安全观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及养成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2015(4).

猜你喜欢
安全观院校高职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巧用视频资料进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准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