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17-07-09 00:41万春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铁索直觉领悟

万春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教学过程之中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重要的人物之一,所谓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领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领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直觉和领悟都是在特定的情景和条件下产生的。古人云:不愤不启,不非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反也。这就是所说的“举一反三”便是一种直觉思维或领悟思维,而“愤”与“非”则是学生所处的一种问题情境,再通过老师的启发,才能产生直觉思维和领悟思维。

儿童的阅读活动,离不开其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儿童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记忆储存中能够找到与它相似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匹配与识别,从而理解这部分内容。我学校有位老师教学生读《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问“两岸猿声啼不住”,你们是怎么理解的?不少学生都认为这句诗是猴子叫的时候尾音拖得很长很长,但有个学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说:“有一年暑假,我随妈妈坐车去外婆家,公路两旁的柳树上有许多知了在叫,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着,我们坐在车子上听到了叫声一直想成一片,我想,两岸猿声啼不住,也应当是这个样子的。”你看,学生对这句诗的感悟不是颇有创意吗?又如,老师教学《草原》一课,要求学生先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话别时的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学过的词语写一段话。完成这项作业,学生要检索过去大脑中贮存的相关的表象,并凭借这些相关表象将两句诗想象成一个画面,还要对学过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所有这一切,哪一样能离得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培养创新意识,打破“以牵为主”的教学模式

两千多年前的《学记》里就已倡导,教育生徒要“导而弗牵”。然而目前语

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 “牵”字,其通常的表现是:老师通过咎研教材,先精心编拟一个反映课文思路的“板书提纲”。上课时教师便用这个“纲”(即绳子)牵着学生的鼻子,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顺着课文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老师手中的“底牌”。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老师一锤定音。如此进行教学,哪里还谈得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呢?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人们常说“一千读者心中,就有一千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都要统一到老师的“标准答案”上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一切唯老师之命是从,其结果是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要统一,有时候也应当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和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 ”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站了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江;二是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三是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是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创新,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三、“求异”是“创新”,“求同”中也有“创新”

有的人把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混为一谈,认为创新就是求异。教了《捞铁牛》,

就要让学生谈谈,要是让你去捞铁牛,你会采用什么方法?

这个认识未免有些片面。求异固然是创新,有时求同也是创新。《黄帝内经》

中早就说过:“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这就是说,真正的智者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万象之中,去发现那个相对不变的东西,即认识事物之间所共通的相似规律。我们从《蝙蝠和雷达》一课可以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科学家蝙蝠夜间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的发明就是由于认识了“事物之间所共通的相似规律”,共思维的过程恰恰是“求同”而不是“求异”,你能说创新吗?真正的创新思维,不在于“求同”还是“求异”,而在于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路子就开阔了。有个老师教《柯里亚的木匣》一课,就让学生跟二年级学过的《刻舟求剑》来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不仅找出了柯里亚与渡江人的相同点,而且也找出了他们两者之间的相异点。有的学生说:两篇课文写的故事差不多,柯里亚是挖出埋在地里的木匣子,渡江人是跳进水里去捞宝剑。另一个学生说:柯里亚肯动脑筋,他想到自己长大了,步子也比过去大了,所以他成功了。那个渡江人不肯动脑筋,所以他没有捞到自己的宝剑。还有个学生说:一次,我打扫教室前的清洁区,先是顶着风扫,结果刚扫好的地方又刮进许多纸。我越扫纸刮得越多。我开动脑筋找窍门,顺着风扫,问题就解决了,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取得成功。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既有“求同”,也有“求异”,思维异常活跃。

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时是显性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然而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

猜你喜欢
铁索直觉领悟
父女铁索飞渡,绽放在悬崖上的“死亡舞蹈”
穿越长江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多么痛的领悟
你的直觉靠谱么?
这座吊桥真胆小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
领悟真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