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工程 攀登之路不停步
——记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第一项目部项目经理汪红卫

2017-07-10 10:27文 / 李 莉
中州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立交桥项目经理郑州市

文 / 李 莉

打造精品工程 攀登之路不停步
——记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第一项目部项目经理汪红卫

文 / 李 莉

1969年出生于农村的汪红卫,因家境贫寒,连学费都交不起。但父母时常告诫他: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做个有用的人。为了这个朴素的理想,少年时代的汪红卫用多年的拼搏与汗水换取了大学的入门券, 1987年他成为一名建筑专业的本科生。1991年,用优异成绩完成四年学业的他,走进了郑州一建的大门,成为公司项目部的一名施工员。看图审图、现场策划、测量放线、计划与交底……他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苦练基本功,用高度责任感履行职责,每一道施工工序都要亲力亲为,以确保工程质量为己任。

1994年6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宣布修建“四桥一路”,此举是新中国成立45年来郑州市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更是郑州市首次在旱地上建桥修路,具有划时代意义。此时的汪红卫离开校园才3年,踌躇满志的他奉命担任“四桥一路”工程项目河医立交桥标段的现场技术负责人。在当时设备陈旧、施工技术落后,并且高架桥不是预制构件,而是现场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的大背景下,为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他和工友吃住在工地,昼夜不停地加班加点工作,硬是凭着守时守信、永不服输的性格,把原本需要两年时间的工期压缩到了180天,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从此,郑州有了首条快速通道,一举结束了郑州乃至河南没有现代化立交桥的历史。

2010年5月,京广快速路通道工程开工建设,这是河南省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工程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的特大型市政工程。汪红卫勇挑重担,担任京广快速路八标项目经理。为提高城市立交桥的耐久性与美观性,降低投资成本,他与施工团队孜孜不倦地探讨和钻研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每一个细节的过程管理,他都以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整个团队做到最好,使混凝土的施工达到整体密实整洁、表面平整光滑、外观色泽一致、线型优美顺畅的装饰性效果。最终,在汪红卫的精心“经营”下,项目团队赢得了各方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该工程也获得了全国建筑业最高奖项“鲁班奖”。

在郑州市科学大道立交桥工程中,他为公司捧回了第一个“全国市政金杯奖”;他主持的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郑东新区农业路跨金水河2号桥等多项工程先后获河南省“中州杯”奖;农业路跨金水河二号桥、郑州市站前大道跨南水北调总干渠桥梁工程获河南省市政工程优良奖……他在人生的爬坡路上尽管又苦又累,但却乐此不彼,求索不止。

他苦心钻研施工技术,专注于技术的创新,先后参与发明了钢筋机械锚固装置、窗口外墙闭孔珍珠岩防火保温层结构等四项国家实用型专利,参与完成了“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国家规范、“高墩悬臂液压爬模施工”国家一级工法等多项科研成果。并组织QC小组攻克了“如何提高节能建筑外墙保温系统施工质量、混凝土现浇板平整度质量”及“如何防治建筑物外墙渗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提高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的历练、拼搏,他从施工员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先后获得“中国建筑业协会鲁班奖工程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做一项工程,创一项精品,还自然一个艺术品。”这是汪红卫坚持追求的目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个建筑人,我热爱建筑行业,更会用心中的信仰和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践行我人生的坐标和前行的方向。未来路无论有多远,都会保持初心,专心致志地把每一项工程做好,把它做成品牌,做成城市名片,在奉献中追求人生的价值!”

猜你喜欢
立交桥项目经理郑州市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项目经理从优秀到卓越的四大进阶能力
郑州市
项目管理中没有“我”
郑州市南四环快速路上跨京广铁路转体施工圆满完成
郑州市建委立体停车库项目实施方案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项目经理人格魅力探讨
纳什均衡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