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探析

2017-07-10 11:04王俊文
学理论·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列宁党的建设

王俊文

摘 要:列宁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一个比较鲜明的思想,即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有其思想渊源、思想要义、历史意义,并对当今中共党建具有重要启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并列,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的历程中,一直是中共的指导思想之一,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也是共产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值得探究和借鉴。

关键词:个人崇拜;列宁;历史意义;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028-03

个人崇拜是指任意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把领袖人物当作神或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崇拜的现象,它是一种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历史现象。近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个人崇拜现象,权力过分集中,是非问题依领导人个人观点而评判,无疑对国家整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列宁是苏维埃俄国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作为领导人的列宁时刻警惕着个人崇拜的产生,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一个比较鲜明的思想,即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

一、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之理论渊源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思想,其根本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马恩的思想是列宁主义的源头之水,也是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划时代意义的新哲学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是现实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批判指出“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人其实是‘德国人”,并通过大量的篇幅,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唯心史观,将“人”这种概念从传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剥离到现实,提出“实践中的人”哲学概念。马恩还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这样就深刻揭示了个人崇拜的思想源头—“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正是剥削阶级通过对物质力量的统治,将历史进步的功绩归功于自身,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无法突显其历史地位,历史就变成对伟人歌功颂德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对列宁的影响

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党的建设的许多设想。马恩无产阶级党的学说对后来列宁的党建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马恩认为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者中最有觉悟的代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党员,都应当从基层做起;恩格斯曾指出在共产党人之中,每个人都应当从士兵做起;在恩格斯的老战友莫尔阵亡之后他曾言:“我失去一位老朋友,党则少了一个最不知疲倦的、无所畏惧的和可靠的先进战士。”“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最勇敢的兵士”。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党内要实行民主、平等,也要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这对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在个人言行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列宁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对推行个人崇拜的行为抵制态度坚决。马克思在1877年给德国政治活动家威廉·布洛斯的信中这样讲:“由于厌恶一切个人崇拜,在国际存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想公布那许许多多来自各国的、使我厌烦的歌功颂德的东西;我甚至从来也不予答复,偶尔答复,也只是加以斥责。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秘密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恩格斯在参与和领导共产主义运动时也明确表明,希望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之间建立自由平等的关系,反对某一个政党或者某一个人对其他社会主义政党“发号施令”,不要让个人权利凌驾于其他人之上。面对有组织刻意为恩格斯生日策划庆祝活动,恩格斯坚决谢绝,并指出马克思和他从来都反对为个别人举行任何公开的庆祝活动,并且尤其反对在生前为他们举行庆祝活动。

二、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之要义

(一)“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列宁坚定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苏俄许多工人自发组织“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运动后,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极大地赞扬了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列宁指出:“就是这些处在资产阶级、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反革命煽动包围中的忍饥挨饿的工人,不顾饥饿、疲乏和衰弱,实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不领取任何报酬地加班工作并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难道不是极伟大的英雄主义吗?”[2]在列宁看来,真正的英雄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劳动的人民群众。同时,推翻地主资本家压迫是靠被压迫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列宁指出:“没有这种物质条件就不可能有这种纪律。代表或体现这种物质条件的是大资本主义所创造、组织、团结、训练和锻炼出来的一定历史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最终推动者,列宁的这种思想深刻地将群众史观与个人英雄史观割裂开来,在哲学层面站立在了唯物史观的角度和立场。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党建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建党思想,是列宁率先提出的一大创举,它是保证党内决策高效率、高执行力、发扬民主、避免个人权力集中的有效方法。首先,這种集中制是对当时孟什维克派坚持的“广泛的原则”的一种回应与反对,列宁认为,“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有害的儿戏,因为这只会便于警察进行广泛的破坏。”[3]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允许建立“广泛的民主”这样制度的。其次,集中与民主相结合。集中制也不是专制主义的集权集中制,是指党的领导是一个集中的群体而非个人,党需要决策的重大问题,均应进行民主讨论后再作集体决策。在党内处理事务上,列宁指出:“党内的一切事物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一系列党的重大决策,都是集体指导下民主决策的结果,那么就必须保证强大的执行力。列宁指出:“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的党,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

(三)警惕同僚的个人崇拜倾向

列宁在世的时候,在俄国对列宁个人崇拜的征兆就已经有了;而列宁是否已经注意到苏俄党内在将来会出现对个人的极端崇拜呢?列宁晚年认识到这个问题。饱受病魔困扰的列宁逐渐离开政治舞台,但他时刻关心着整个国家的一切。在领导权逐渐交接时,列宁意识到,国家的近乎“无限的权力”集中在斯大林手中,这对整个共和国是不好的,是对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一个威胁。为此,列宁曾要求把斯大林从总书记这个位置上调开,他认为斯大林以及托洛茨基和皮达可夫等人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党务中“太热衷于行政手段”。为防止国家陷入独裁统治,他建议将中央委员会的人数增加到50人至100人(即将中央委员的人数增加1-3倍)。并且在晚年的许多著作中提到关于设立党的一套监察机关的工作体系,然而遗憾的是,苏联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并没有建立起一套这样的体系。

(四)对自身个人崇拜的坚决抵制

列宁一向反对对其自身歌功颂德的做法。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对其赞颂的文章明显增多,1920年,苏联作家高尔基在《共产国际》上发表了一篇称赞列宁的文章,文章以热情洋溢和精彩的文笔写出了对列宁同志的崇敬和热爱。文章发表之后,受到了列宁的严厉批评,要求将这篇文章从杂志上去掉,还向中央委员会提出意见,以后不准出现这一类文章。列宁曾表示:“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一粟而已。”早在1918年,列宁遇刺重伤住院,养病期间列宁在许多报纸刊物上发现了大量对自己“称颂”的文章,当列宁知道这是全国工人群众表达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戴时,“列宁听了非常感动,但仍然表示:‘这种情况无论如何应该立即阻止,但又不要影响大家的情绪……马上到大大小小的各家报纸杂志的编辑部去一趟,把我对您说的话告诉他们,就是说,请他们从明天起巧妙地停止这种做法,用更需要、更有意义的材料来填充版面”[4]。1919年11月法国社会党记者昂利·吉尔波写信向列宁提出他的写作计划,希望写一本名为《布尔什维克革命的领导者和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建设者》这样英雄人物式的传记,列宁则在回信中批示“不必写个人”,并明确表示,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

三、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之历史意义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扬民主、加强党的建设、抵制个人崇拜的回答。在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中,坚持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劳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唯物史观,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胜利”的条件下,如何建设党内民主、决策果断且发挥凝聚作用等一系列若干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扬。

(二)列宁反对个人崇拜思想的历史影响

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对苏联历史乃至中国都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首先,对接任者的一定遏制。列宁晚年时期曾对斯大林等人过激使用政治手段、党内专断趋势逐渐盛行等,提出过尖锐批评,意图纠正党的新一届领导人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对于遏制斯大林出现个人专断有一定积极意义。其次,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建立和成熟,离不开列宁思想的指导。对于党内民主问题,毛泽东曾写道:“要达到这种目的,党内民主是必要的。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在反动和内战时期,集中制表现得多一些。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5]在反对个人崇拜的党建理论上,列宁对中共党建的一系列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三)树立了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者的光辉形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人的性质有如下描述:“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列宁也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隊。”作为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的代表,共产党员首先就应加强思想建设,提高自身觉悟,列宁在这方面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观察各国历史,个人崇拜现象的产生总是与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有着难以摆脱的干系,作为一个事业的开拓者,列宁始终秉承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理论与素养,极力抵制一系列歌功颂德和夸大个人作用的历史现象,践行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员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之现实启示

列宁希望建设一个合理的党组织,避免党内出现个人崇拜,但历史并未朝着列宁希望的方向发展。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渐渐掌握苏联最高权力,推行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推行个人崇拜,形成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斯大林模式”。这给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好党自身以深深的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共建党的思想之本,党的思想建设是中共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的问题。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着重加强党员的理论素养。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一,在党的思想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背景下,加强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觉悟是保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方法。作为共产党员要坚定历史唯物主义观,秉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抵制英雄史观,凡事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正确认识到一名带有先进性的共产党人在历史的进步中应当起到的作用,不能碌碌无为,在建设事业中无所作为;更不能取得成绩便居功自傲,夸大自身作用,搞个人崇拜。

(二)完善党内监察制度

一定程度上来说,列宁反对个人崇拜的实践并不是成功的;斯大林等人走上个人崇拜的道路,苏共党内监察制度的失效是重要原因之一。列宁在革命时期就提倡建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经过一系列历史变迁,完全沦为权力机构下的附属机构。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列宁思想的同时,更要以此为鉴。首先,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和权威,摆脱同级或者上级权力机关的影响,使监察机构站在一个公正、独立、权威的角度来运行其职能。其次,优化监察机构职能,不能使监察机构成为权力机构的“话事人”,不能使监察机构变为权力机构效力执行的保障。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监察机关应督促中央到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对党的政策的执行,保证各级领导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而不能是个人私利的立场。

(三)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反对一切形式个人崇拜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共产党《党章》第十条第(六)项明确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并指出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还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传达的思想核心,并正确认识领袖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禁止一切形式的个人崇拜,但党又重视领袖特别是领导核心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作用。深入研究列宁反对个人崇拜思想,厘清个人崇拜和发挥领袖作用的界限,对于我们驳斥错误观点、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全集:第6,14,24,32,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92.

[4]季正矩.列宁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列宁党的建设
拉美有多少“列宁”?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