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央苏区时期刘少奇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2017-07-10 11:10李艳珍
学理论·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刘少奇群众路线

李艳珍

摘 要: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发动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性,1931年,刘少奇到达中央苏区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在此期间,刘少奇站在群众的立场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正确界定工人的范畴,扩大工人群众的阶级基础;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工作推进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组织领导苏区工农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群众路线;中央苏区;刘少奇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033-03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发动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在1928年6月党的六大《政治问题决议案》中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做出了比较客观全面的估计,决议认为,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高潮已过去,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反革命的势力还大于工农群众势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全力发展工农群众组织[1]314。刘少奇到达中央苏区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在此期间,刘少奇站在群众的立场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组织领导苏区工农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正确界定工人的范畴,扩大工人群众的阶级基础

依据当时蒋介石在发动“围剿”的同时进行经济封锁的客观政治经济形势,苏区最重要的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在这个前提下,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无产阶级在农民斗争中的领导作用。”[2]132具体而言是要充分发挥服务革命斗争,协助党加强苏维埃政权,使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真正在苏区内得到深入彻底地贯彻执行,并且发动和引导群众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和红军建设。要使工会充分发挥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必须厘清工会如何围绕革命战争的中心任务进行何种形式的战争协助,而明确工人阶级的范畴是工会发挥一切作用的前提。

刘少奇在《目前的政治形势与中国农业工人的任务》中明确指出了工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动员自己的力量,为巩固与扩大苏维埃政权而斗争;最大限度地爭取改善农业工人的经济利益与物质文化条件;广泛吸收各种农业工人加入工会”[3]127等等,在内容和形势上明确了工会工作扩大群众基础,服务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和操作的具体要求。同时,刘少奇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指出边区工会服务革命战争的具体任务。《在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决战中,边区工会工作》详细分析了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形势,并强调了边区工会要将动员会员保卫苏区粉碎敌人围剿作为中心任务。

根据苏区工会的主要任务,刘少奇实事求是地对苏区工人的范畴做出了清晰界定。苏维埃政权代表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后,在苏区的工人已经从资本家手中被雇佣的劳动者,转变成为公有制企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转变,引发了苏区各阶级的变化,因而对于工农群众的阶级划分成了革命事业扩展群众基础的前提。当时在苏区还存在着对工人阶级的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农村工人分得了土地就丧失了工人的阶级地位,应该退出工会;二是机械地执行“每年要出卖一百八十工以上的工人,才能加入工会”[2]141的规定。而这样的认识,使得大批的手工业劳动工人从工会中流失,对此,刘少奇撰写了《苏区阶级工会的会员成分》《再论苏区工会的会员成分并驳锹同志》等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在苏区土地革命以后工人阶级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与土地完全断绝关系的现实情况,并从革命需求和职业性质上明确了手工业者以及城市贫民、一般职员、有一小块土地的工人和雇农等一切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条件谋生的群众都属于工农群众阶级,应该广泛地被吸收进工会。刘少奇关于阶级划分的理论纠正了各苏区在阶级上存在的“左”或者右的错误,为正确界定苏区工人阶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标准。

二、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苏区工会是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支柱,是工农群众支援革命战争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刘少奇主管工会工作,为了发动广大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刘少奇切实关心基层工人的生活,并利用各种契机宣传苏维埃政府的政策,同时,在工会组织方面也注重夯实基层工会组织,调动最广大工人的力量支持革命战争。刘少奇动员群众参加红军、贯彻执行苏维埃政府政策、维护苏区群众利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广泛发动苏区工农群众支持革命战争,依托的是最基层的工农群众,因而,关心基层民众的生活、解决民生问题是苏维埃政府在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的工作之一。刘少奇在苏区时期带领广大干部实地调研,解决了很多民生问题。1934年,刘少奇到达长汀后,经常走家串户,了解红军家属的生活,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兆征县扩红遇到瓶颈时,刘少奇深入蹲点兆征县调查情况,走进百姓家里与百姓聊天谈心,并主持召开红军家属代表会,听取百姓心声,在听到群众反映壮丁参军后,百姓家中没有劳动力进行耕作等问题时,刘少奇立即指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刘少奇的关心下,兆征县采取了恢复红军家属耕田队等一系列解决红军家属缺乏劳动力的问题。同时,刘少奇关心苦力工人们的基本生活,把苦力们组织起来共同发展苏区。刘少奇到苏区后曾在瑞金,深入基层船队进行调查,和船工们同吃同住,了解沿江河岸船只、工人、水路等具体情况。并建立起属于底层工人自己的组织,1933年9月1日,中国苦力运输工人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苦力工会成立,由此,那些拉车的、撑船的、装卸货物的等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们,第一次扬眉吐气,有了自己的组织。

第二,在反“围剿”斗争中,要取得胜利必须要依靠群众,要扩大群众基础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的力量,做好宣传工作是扩大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刘少奇在苏区时期,为宣传红军和革命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刘少奇在支援前线的任务中以身作则,做好了榜样。他坚持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为了支援反“围剿”斗争,完成筹备24万担粮食的任务,刘少奇动员苏区人民节约粮食。在这次节粮运动中,他自己带头吃包包饭、一天只吃两餐。当时有战士发现,平常跟战士们同吃同住的刘少奇好几天不用中餐,有些人就怀疑他是去开小灶了,后来大家在食堂撞见刘少奇用红薯叶充饥,这一情形使得在场的战士都深受感染。刘少奇负责苏区工会工作期间对支援战争从自己做起,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感召着苏区群众支持革命事业。另一方面,刘少奇进入苏区后,积极领导开展对苏维埃政策的宣讲和进行革命动员。他先后多次召开各类产业工人大会,并在会上对《劳动法》、革命的形式和工会的主要任务等进行详细解说,使广大工农群众更加透彻地了解苏维埃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于某些工人对工资和福利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刘少奇指导工会干部要进行说服工作,让工人群众明白减低要求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保证工农群众的长远利益。同时,刘少奇领导苏区工会积极进行革命战争的动员。工会除募捐草鞋和粮食支援红军,动员工农群众帮助红军转移伤员和运输军用物资外,还组织宣传队,向群众宣传“当红军光荣”等理念,向踊跃参军的群众和家属做好扩红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使群众懂得参加红军、保卫苏区的意义,也消除了个别群众对亲人参加红军的顾虑,在苏区一度出现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当红军的热烈场面。

第三,刘少奇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后,为了发挥工会组织工农群众支援前线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健全了苏区基层工会组织。1933年刘少奇到苏区工商业最为繁盛的汀州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基层工会的基本情况,听取企业主、作坊主等各经济主体的意见,帮助基层工会解决在生产、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又先后组织了中华苏维埃国家机关职员工人工会发起人会议、中国店员手艺工人工会筹备会、苏区苦力工人工会筹备会等会议,在会议上充分了解各行业工人的基本情况,为健全工会组织做好了充足的前期调研。依据调查的结果,刘少奇领导完善基层工会,加强基层工会与全总的联系。健全了在苏区的领导机关,设立了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女工部、青工部、福利部、社会经济部、国家企业部、文化教育部,并选配了得力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充实了各部门力量。省级各行业工会受省工会联合会领导。各县成立县工联,根据工人实际情况成立各行业县级工会,区设区工联。乡成立乡工会,村设支部,支部下设小组。通过一系列举措,逐级完善了工会对群众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刘少奇为各苏区(鄂豫皖、闽浙赣、闽赣等)工会培养干部或派出干部指导工会工作,并派干部到白区去开创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会的同时加强了全总和各工会之间的联系,对于统一苏区工运、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有重要的意义。1934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向赤色国际报告中国苏区工会工作时,除鄂豫皖和川陕苏区以外,苏区工会会员已达25万人以上,中央苏区基本区域95%的工人参加工会,体现出工会作为工农群众支援革命战争的重要组织力量。

三、在工作推进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必须广泛地发动群众,得到群众支持的前提是政府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群众在思想上认可政府,从而支持苏维埃政府政策、维护苏维埃政权。

第一,刘少奇在苏区时期,为维护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贡献是纠正工农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左”倾错误严重影响苏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从而威胁着苏区群众的长远利益。刘少奇通过调研得出了工会建设和革命事业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纠正了劳动法和查田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总的精神是为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谋利益,但它只适合大城市大生产的范围,但当时却无法适应战时经济建设和苏区巩固的需要,比如规定每年二至四个星期休息制、休息日发双薪、服兵役预支三个月工资以及各种津贴等,在当时严重脱离了经济落后的苏区的实际情况。刘少奇在发现《劳动法》的部分条例有“左”倾倾向并损害到苏区工农群众利益,影响到革命事业群众基础的扩大时,及时在《红旗周报》《苏区工人》等权威报刊上,鲜明地驳斥了苏区当时对于有少量田产的手工业工人不能吸收入工会的错误认识,同时,撰写了《在改订合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两条战线斗争中来改订合同》《停止“强迫”介绍与救济失业工人》等文章,致力于肃清当时劳动法中表现出来的“左”倾错误思想。同时,指导全苏区根据实际情况改定劳动合同,反对机械执行《劳动法》。通过改良《劳动法》,生产的秩序恢复了,从长远的角度保障了苏维埃政权的稳固,从而保障了工人的基本利益。

查田运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把中农当作富农、将富农当作地主的“左”倾错误,引起了群众的恐慌。对此毛泽东撰写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详细分析了农民中的成分和阶级区别,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标准。刘少奇在由全总组织的农业公会十二县查田大会上作了总结报告,并在报告的基础上撰写《农业工会十二县查田大会总结》一文,明确指出查田运动中各工会对最大限度地组织工农群众来开展运动还十分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工农群众的先锋作用因而脱离了实际引发群众不满。同时,详细分析了过去查田中分析阶级的错误方法,并为查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对于纠正查田运动的“左”倾,贯彻执行正确的土地路线,保障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刘少奇将工农群众的经济利益和苏区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将群众利益与苏区经济发展、政权巩固结合起来,对发动群众保卫苏维埃政权有重要作用。在苏区时期,刘少奇紧紧围绕着保证工农群众利益和服务革命事业的中心组织管理工会工作,在维护工人利益和建设苏区经济上取得了平衡。

一方面,刘少奇重视工人的经济利益。在1933年刘少奇调查了解到城市职工工会常驻委员由于没有稳定收入,特此写了《论付给城市工会负责人的津贴》为题的信件给江西省总工会,指出城市职工工会委员没有收入的特殊性,并建议由工会发给工资。在1933年第四期《苏区工人》上发表的《与忽视工人日常经济利益的倾向做斗争》一文中,批评了一些地方工会干部忽视保护工人经济利益的倾向,并要求工会将保护工人日常经济利益当作重要工作来做,指出:“工会是在工人群众共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会应该经常为保护工人日常的经济利益而斗争。”[3]131对维护工人经济利益提出了帮助失业或半失业工人解决经济问题、帮助农村中分了田地但又存在困难的工人和雇农解决经济问题等具体要求。

另一方面,刘少奇充分动员和组织工人建设苏区经济。苏区经济得到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工人的长远利益才有保障。因而,刘少奇在经济建设中十分注重积极调动和组织工人参与,先后领导了苏区工人开展提倡退回公债券和购买经济建设公债的革命竞赛,工会还组织失业工人举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这一系列举措都为发展和恢复苏区生产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不仅支持了革命事业同时也改善了工人生活。

第三,在工会和生产建设中,刘少奇带领工人群众探索出民主管理的模式,实现了在生产和管理上最广泛地调动群众的参与性。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管理方式上创建群众参与管理的模式。当时的工厂生产主要服务于战时的武器和衣服被褥等方面,当时生产方面存在子弹打不响、生产计划完不成、质量不过关等各方面的问题。刘少奇根据当时中央苏区国有工厂在管理上存在的弊端,撰写了《论国家工厂的管理》一文,详细分析了国家工厂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国家工厂管理的具体办法:一方面建议建立厂长负责制;另一方面建议把提高工人的生产热情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发挥工人积极性,吸引工人参加生产计划的讨论和制定,学习生产管理,发展巩固国家工厂。同时,向工人群众宣传广泛宣传只有革命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扩大,才是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以此引导工人阶级积极生产,引导工人认识到现在不再是为地主资本家劳动,而是为工人阶级自己劳动,告诫工人“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

第四,苏区的巩固和百姓的根本利益相辅相成,保卫苏区就是保护百姓根本利益,而要保卫苏区就必须发动群众力量组建革命队伍、进行生产建设。对当时而言保卫苏区最重要的任务是反“围剿”和打破经济封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依靠群众扩大红军队伍,组织群众参与经济生产,从而巩固苏维埃政权。

刘少奇在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事业中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是鼓励群众参加革命并组建工人师。刘少奇先后撰写了《在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决战中,边区的工会工作》和《每个工会会员加入赤少队去》要求工会“坚决的一刻不停地去组织和领导群众到当地战斗的前线去”[2]170,规定16至45岁的工会会员要加入赤卫队和少先队。在1933年初,开始组建工农红军工人师,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和革命战争,到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成立,并被正式命名为中央警卫师,工人师的建立对于扩大红军,增强红军战斗力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苏区发动群众支持战争的成功典范。二是组织群众力量打通运输线。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国民党加重了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原来一些可用的陆路运输被堵塞,苏区的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为了打通运输通道,刘少奇发动工农群众修缮河道,采取疏通河道和搞活水上运输的方式,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将原计划两个月完成的工程在一个月之内就全部完成。这对于扩大苏区与邻近白区的贸易往来,活跃苏区经济,打破经济封锁有重要作用。

苏区时期我党处在十分严酷和艰苦的斗争环境里,能打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从而建立稳固的红色革命政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刘少奇在苏区时期从生活上关心群众疾苦,与群众同甘共苦,在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中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群众觉悟,这种将群众利益与政權巩固和经济发展辩证联系在一起的群众路线,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

[2]陈君聪,曹宏遂.刘少奇工运思想研究[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刘少奇群众路线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正视差距 急起直追
被哨兵挡驾的刘少奇
刘少奇副主席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