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厂”模式下的高技能人才品牌建设

2017-07-10 07:50李月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14期
关键词:校中厂模式智能手机

李月峰

摘要:智能手机行业呈爆发性增长,手机系统软件测试类人才需求激增,而相关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探索通过“校中厂”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适应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入手,从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中厂;模式;智能手机;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17-02

1背景

1.1智能手机行业现状

近几年以来,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美国市场研究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全世界智能手机全球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042亿部,与上一年(2012年)相比增长了38.4%。

我国的智能手机行业也发展迅猛。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预测,2015年,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将首次超过8亿,与之相关的产业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这其中还不含流量费和互联网接入费用。如此巨大的市场,无疑需要大量的具体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支撑。

1.2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人员需求现状

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需求激增,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移动应用开发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在未来的几年,这种增长速度可能会达到20%以上。另外据工信统计,在可预见的两到三年内,我国软件开发类人才需求将达到100万以上,其中智能手机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等移动互联网人才45万左右。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专业智能手机开发、测试人才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特别是高校、高科技公司等的共识。

1.3目前人才培养现状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成长,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移动应用开发类应用型人才大量缺乏,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移动应用开发类专业,部分缓解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人才需求,但是按照以往国外的经验,开发类人才与测试类人才在需求上大概应该在1:1左右,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移动应用开发测试类专业,这导致人才相对缺乏。

2人才培养

2.1智能手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公司在2014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移动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和移动设计的多样性,使得曾经用于定义和开发桌面应用的传统方法不再适用于移动应用开发。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与传统桌面软件开发的不同之处主要包括平台的多样性、移动应用的项目周期短、移动应用软件更新频繁等,这些特点给移动应用软件的测试带来了挑战,这些挑战包括:

1)快速了解包括移动设备使用方法、UI设计规范、平台内置App之间的交互等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现特性;

2)在自动化测试中,使用的测试工具和脚本语言随自动化测试工具改变而改变;

3)在某些支持多语言的App中,是否自带多语言包也需要我们重点了解,以便在测试过程中能更快速的制定策略,适应具体要求,以确保最终的软件产品质量。

2.2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移动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接受新思维,适应新变化,改变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与冠博软件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实践“校中厂”的教学模式,进行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人才定向培养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校中厂”模式下的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

“校中厂”首先是一个“厂”,它是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营的独立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生产真实的“产品”的,它必须采用最新的技术,最现代的管理方法以适应市场的竞爭。通过与“厂”共同教学,将学生直接放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不但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这些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真正的素质教学。

2)“校中厂”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计

如何将企业中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是实施“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关键。通过将企业中的工作任务与教学计划相结合,使之既符合教学规律,又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是“校中厂”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的关键。以“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课程体系建设为例,通过对智能手机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典型任务进行分解,依据每个任务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将整个测试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移动通信技术模块、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模块、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模块、软件测试模块,每个模块又具体细分为各个知识点,如下图1所示。

3)“校中厂”模式下的课程资源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校中厂”教学模式改革,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实现校企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搭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将企业的培训资料,项目资料通过整理加工,放入学习平台,实现教师、企业员工、学生三方互动。注重收集企业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典型案例和素材及管理流程,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将这些内容整理成适合教学的经典案例。在“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校企双方一起合作建设了包括课程标准、实训指导手册、电子教案、网络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还将岗位工作任务提炼成“手机测试专业英语500句案例教程”并植入课程教学中。

4)“校中厂”模式下的课程教学

“校中厂”的教学模式侧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变注入式为参与式,通过结合实际项目情况,利用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等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也与传统组织方法不同,而是以项目为主体,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课程教学。

“校中厂”模式下的教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课堂教学,一部分为“厂”中教学。课堂教学中,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共同配合,一起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了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厂”中教学时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学生就是员工,将学生直接安排到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工作岗位上,按工作岗位进行分组,直接由企业员工进行指导。在进行岗位工作之间,首先对学生进行软件测试、手机软件测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讲授,同时,对学生进行公司制度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不但掌握了智能手机系统软件测试的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一定的职场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课程考核方面,通过使用广泛的综合评价体系来评估学生的成绩。一方面,结合具体的课程和工作岗位,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项目完成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与“校中厂”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机制相结合,将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有出勤、工作效率(包括文档产出率、用例产出率、需要覆盖率)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工作场所的气氛,以培养出与企业用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

3取得的成绩

依托高博教育集团的企业资源,我院软件工程系与冠博软件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借助冠博公司在智能手机软件测试方面的专长,与冠博公司合作进行“校中厂”模式下人才培养探索,通过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电子资源共同建设、学生实习等合作方式,实现了双方的共赢。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借助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了效益的增长,特别是通过将人职培训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大大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减轻了企业招聘难,招聘成本高等问题。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目前,“校企合作、校中厂”建设,已经获“2014-2015年度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课题立项,另外还编写了《智能手机测试实践操作手册》等教学讲义。另有共计有200多位学生进入冠博公司工作实习。

猜你喜欢
校中厂模式智能手机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课程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