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与平型关大捷

2017-07-10 17:41董雯霞
学理论·下 2017年6期

董雯霞

摘 要:平型關大战,是‘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史上第一次中国军队驰名中外的大捷,是后来成为中国名将的杨得志等率部冲锋陷阵的血战。杨得志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作为作战主攻,沉痛打击了进入伏击地域的日军,战斗大获全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和勇气。

关键词:平型关大捷;杨得志;第六八五团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50-0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北平、天津的沦陷,华北战局岌岌可危,日军已从平绥线攻入晋北。日军致大同重镇陷落后,避开正面地势显要的雁门关,绕道蔚县、涞源攻打平型关,抄袭雁门关后路,逼近太原,战况紧急。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协同阎锡山制订作战计划,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担任敌后侧击的任务。

一、平型关大捷的背景

1937年9月21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接在晋东北地区活动,第一二○师挺近晋西北抗日前线,第一二九师准备向晋西南地区开进。

“9月下旬,日军已经兵分两路向山西太原方向推进,一路由大同进犯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前进,企图突破平型关攻占太原。”[1]86以此迫使国民党军撤退,从而达到其不战而获取华北五省的目的。阎锡山深切感受到日军的此次行动将威胁山西的腹心地区,多次要求八路军向山西灵丘方向开进,阻滞日军的强大攻势。

9月23日,第一一五师接到八路军总部下达的向平型关开进的命令。日军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移动,杨得志率领先头部队行军过程中即接到上级指示,于平型关攻打日军。平型关地形于我军作战十分有利,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同日军作战。这是八路军同日军的第一次交锋,全国瞩目,杨得志认为打好这一战至关重要,把八路军的威风打出去,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

二、平型关大捷中的杨得志与第六八五团

(一)战斗前准备

设下伏击圈,占领高地,由地势高区域向地势低区域攻打日军。杨得志参与研究决定,“在辛庄至小寨村一带设下‘八里埋伏,居高临下伏击日军。并命令骑兵团和独立营绕到平型关东北截断日军的交通线,阻敌增援;第三四三旅的六八五团、六八六团为主攻,第三四四旅的六八七团进入平型关背面断敌退路,第三四四旅的六八八团为师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1]86杨得志率领的第六八五团埋伏在老爷庙一带,这是埋伏的关键区域,杨得志接此重任,足以可见其指挥作战能力不容小觑。“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古长城上,自古以来都是晋、冀两省的重要隘口。关内关外,群山峥嵘,层峦叠嶂,沟谷深-邃,阴森幽静。关前有一条公路,蜿蜒其间,一直通向灵丘、涞源,地势煞是险要。”[2]209这里是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侵占平型关的必经之路。从关前至东河南镇之间的十余里公路,路北侧山高坡陡,极难攀登,路南侧山地坡缓,易于出击。

研究决定制订前后夹击攻击计划。杨得志的第六八五团伏击在十里桥沟最西端的辛庄至李庄一线,处在这样一个‘打蛇头的位置,其具体任务是等兄弟部队将敌军放进到辛庄一带,迎头痛击敌人。25日,经过一夜的风雨行军,各部队按预定时间到达了目的地。杨得志率第六八五团埋伏在十里长沟,其他部队占领了东河南以北的高地,还有部队向平型关以东和东北方向开进,配合主力作战。杨得志于大战开始前接到敌情:日军第一梯队有几十辆卡车载着敌兵在拂晓前就已通过老爷庙、关沟,估计现已抵达国民党军防守的山下。第二梯队是由灵丘方向开进的,现在正经蔡家谷、小寨,向老爷庙前进。杨得志率领第六八五团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后,与第六八六团前后夹击,相互配合共同打击日军。

杨得志对于自己所带领的第六八五团能够打赢这一仗充满信心,因为这个团的三个营都有着光荣的历史:一营是朱德从南昌起义带出来的;二营是跟着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三营是黄公略领导的老三军的底子。三位营长作战经验丰富,但这毕竟是同日军的第一次交战,需要非常谨慎。杨得志再三提醒三位营长,这次作战意义非同小可,需要高度重视,并要求他们告诉所有的同志。杨得志还强调,这一仗一定要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打出中国人的志气,充分发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二)战斗过程

抢占制高点,与战友相互配合,前后夹击日军。25日7时左右,“日军板垣师团的第二十一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队,共4 000余人,前面是100余辆汽车,接着是200余辆骡马大车,车上坐满了日本兵,再后面是驮着九二式步兵炮的骡马和骑兵。”[1]86车队马队相连接,慢慢开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地域。埋伏军队都已做好战斗准备,上好刺刀的枪膛里已经装满了子弹,机枪射手们也都已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开始瞄准。杨得志密切注视敌军是否已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待敌军的几辆车开到埋伏阵地的山脚下时,杨得志立刻下令全体冲锋。霎时,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开火,号声、枪声、爆炸声响彻整个山谷之间。日军被伏击后乱了阵脚,车马相撞,四处逃窜,他们借遮挡物还击的同时,试图爬上山顶占领制高点。杨得志即刻派通信员向各营传达命令:不准日军占领附近任何一个制高点。一营营长已经指挥战士们把公路上的敌人切成了几段,在接到杨得志的命令后,迅速指挥一、三连向公路两边的山头冲去,敌军见状也往山顶冲去,战士们先敌一步冲上山顶,又反冲下来打,给敌人迎头痛击,把这股日军全部消灭了。四连被敌人抢占山头,连长在冲锋中负了伤,一排长主动代替指挥,用两面夹击的办法,很快将日军逼回沟底全部消灭。

巧用“贴近”敌军战术,阻隔直升机攻击。就在杨得志指挥六八五团同日军反复争夺制高点的同时,日军的两架飞机在公路上空来回盘旋,杨得志随即意识到将遭受飞机攻击,即采用尽量靠近敌人拼杀的作战方法,以致日军飞机见两军交织在一起相互厮杀,既无法扫射,也无法投弹,只好放弃攻击。其中,第二营的五连连长曾贤生,发起冲锋后,率先向敌军突击,“20分钟内,全连用手榴弹炸毁了敌人20多辆汽车,在白刃格斗中,他一人刺死10多个日本兵”[3]50。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壮烈行为鼓舞着身边的战士们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直到全连仅剩30多人,仍顽强与敌人拼杀。三营的九连和十连在伤亡很大的情况下,仍与敌军英勇拼杀,直至将敌人全部歼灭。

(三)战斗结果

这不仅是一场血战,是意志的搏斗,更是毅力的考验。日军成了一帮亡命之徒,身负重伤依然顽强抵抗,只好将他们击毙。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进入八路军埋伏圈的1 000多名日军被全部歼灭。“我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阵亡100余人,负伤300余人,第六八五团五连连长曾贤生为国捐躯”[4]。

“平型关战役获得了全胜,第六八五团击毙日军军官28人,士兵477人。整个战役共歼灭日军1 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骡马大车200余辆;缴获大炮一门,轻重机枪20多挺,步枪1 000多支,日币30万元,以及大量军用物品,单是军用大衣就足够给第一一五师每人发一件。”[1]86

三、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平型关大捷是我国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沉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有利于华北战局稳定,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敌人“一个月占领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计划宣告破产。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影响,也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争取了很多国际上的反侵略势力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第一,对于日本侵略者而言,这一战震惊了日本帝国主义。日本侵略者一直将中国视作“不堪一击”的“一盘散沙”,这一战遭受了中国人民巨大的、毁灭性的打击,这可以说是给了日本侵略者当头一棒,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帝国主义虚弱的本质,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勇顽强的八路军。日军一直想要快速灭亡中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平型关大捷狠狠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狂妄气焰,在中国人眼里,日军也不再是一个无法战胜的神话。

第二,对于国民党方面,这一战,震动了国民党政府和各派势力。25日,阎锡山将战果上报蒋介石。在得知这样的战果后,“蒋介石于28日致电朱德、彭德怀,指出此战‘官兵用命,指挥得宜。表示‘捷报南来,良深嘉慰。”[3]51此外,国民党“灭共派”见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真正的作战实力,只得考虑接下来改变对共产党的对策;国民党“联共派”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对共产党的信心进一步增加。

第三,对于中国人民方面,平型关一战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它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士气,打出了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威风,震动了全国人民。自蒋介石叛变以来,经过一系列的“围剿”“聚歼”和大屠杀,再加上对红军长征宣传成“溃不成军的西窜”之后,很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是伤痕累累,但是平型关大捷,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强健、勇猛的巨人,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和希望。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也庆祝八路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并对下一步作战做了指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影响因此不断扩大,它使中国人民看到了看似强大的日本侵略者的虚弱本质,它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力量,从此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八路军。真正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打出了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强信念和信心。平型关一战,也深深地影响着杨得志,他说:“就我个人来说,平型关一战,起码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政策市无比正确的;‘唯武器论不但不可信,而且是注定要破产的;单纯的防御是必定要失败的;主要是游击战,配合以运动战,灵活机动地运用,在当时条件下,是可以取胜的。”[2]214

第四,对于国际影响方面,这一战,震动了全世界。当时正处于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的时期,被他们称作“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不仅敢同日本人作战,还打败了日本军队的精锐师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们不得不对中国人另眼相看。这次大捷不仅使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来自国际上很多反侵略勢力的支持,同时,那些世界各地备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的人民,也得到了巨大的鼓舞。

平型关是战士们用鲜血染过的,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已经载入光荣的中国人民革命的史册。

参考文献:

[1]解海南,杨祖发,杨建华.杨得志一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杨得志.杨得志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3]李智舜.浩歌万里杨得志与名军名战[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

[4]蒋文澜.中国抗日战争实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