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平等需善而无憾

2017-07-11 11:09王天之
关键词:阅读者国民难民

王天之

近年,杭州图书馆十余年接受乞丐和拾荒者免费阅读的消息频引热议,被赞为是“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的做法无疑是一个善举,但这一善举却也给他人带来了困扰:流浪者发出的气味令部分读者无法正常阅读,对此表示无法接受。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的态度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是您有权利选择离开。馆长的行为无疑维护了乞丐和拾荒者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实现了平等,但部分读者正常阅读的权利也的确受到了侵犯。人间需要善举,但请不要让善举留下遗憾,不要把尊重与平等对待变成另一种伤害。

20世纪初,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开展了一场除狼行动,枪声不断在凯巴伯的森林里响起,人们在20多年时间里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无辜的狼,让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了踪影。人们欢呼雀跃,为他们经努力得到的祥和而庆祝,却在不久后发现,凯巴伯已经不再是凯巴伯了——过度繁殖的鹿满布草原啃食草根、树皮,所到之处不再有绿色,整个凯巴伯几近毁灭。人们看着因饥饿而死的鹿的尸体遍布荒原,才明白了一个道理:自以为是的善举却带来了伤害,甚至包括平等善良对待的事物本身。

难道不是吗?本来部分读者无法接受的只是拾荒者身上的气味,并不是在歧视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没有在这些阅读者身上贴上标签,这和无法接受一个普通读者在阅览室脱去球鞋发出的脚臭味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让普通读者选择离开,对他们的平等权利是不是一种伤害呢?并且,在他们漠然离开后,拾荒者看着他们的背影是不是会更加倍感冰冷和凄凉呢?

类似的例子发生在2015年夏天,深受战乱和貧穷困扰的中东、非洲难民们铤而走险,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前往心中向往的欧洲,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并没有对难民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简单机械地接收了大量的难民,使得本来就经济萎靡的欧洲显得更加一蹶不振。因为难民的过多涌入大量占用了欧洲国民的设施和福利,社会矛盾渐次显露,法国、德国等地发生的自杀式袭击事件更是让人们产生了恐慌,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国民强烈的抗议,最终丹麦、瑞典等地爆发了反难民冲突。如今难民危机下的欧洲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寻求解决难民危机的方法也成为当下欧洲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问题产生在哪里呢?为什么这些善良之举有了这么多的“顾此失彼”甚至是“因小失大”?究其原因无非都是缺乏对全局的分析和把握。在凯巴伯,人们杀狼救下了几百只鹿,却给6000多只狼、不知道多少的鹿甚至整个森林带来浩劫,是缺乏对生态平衡的了解;欧盟国家简单地将难民引入,带来了诸多社会冲突,是对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综合考虑不足。平等对待是好事,但不要为了鹿失去凯巴伯,为了难民失去国民,同样,我们也不能为了拾荒的心暖造成更多阅读者的无奈。作为思考者,作为管理者,也许我们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之时,可以更多思考一下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比如和救助站合作,在图书馆卫生间附近设置干净捐赠衣物领取亭和冲淋间,比如设立更多的社区读书点,比如进行一些文明提示和宣传等等。

总之,哪怕是做好事,我们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三思,为自己的好意思考,不要把你对少数平等的对待变成对大多数人无情的伤害,不要让我们的善举留下遗憾。

猜你喜欢
阅读者国民难民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镜头中的阅读者
孟加拉 难民
论“三者”教会学生“用脑”写作文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国民”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