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穷根拔掉把人气留住

2017-07-11 22:13
紫光阁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寨

“山上把家定,水远石头近,想口米汤喝,只等生瘟病。”这是曾经在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攀枝嘎村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耕地稀少,攀枝嘎的村民们长年在贫困线上挣扎,生活十分窘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寨精神的感召下,攀枝嘎振作精神正式向贫困宣战。期间有过阶段性的胜利,但始终没能拔掉穷根,彻底改变祖祖辈辈吃不饱、穿不暖的命运。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中,攀枝嘎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撸起袖子加油干,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任云南省贫协副主席、攀枝嘎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马树逵把大寨精神带到了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带领全体党员群众喊出了“大干加苦干,建成大寨给党看” “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的口号,在只见石头不见土的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錾地凿,一点一滴地撬。经过4年艰苦奋斗,筑起了27道防洪淤沙石坝,垒砌了2350多条石埂,垫土7万多方,建成1260亩梯田。

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攀枝嘎。要让6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的4675位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根本上消灭贫困依然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进城打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在家种地。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家乡的脱贫建设陷入停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这场历史性的战役中,攀枝嘎村紧抓普立乡“整乡推进”的历史机遇,着力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工程。在水利、交通、电力、安居、集市、生态等方面推出组合拳,着力破解群众“用水难” “出行难” “用电难” “居住难” “交易服务难”等实际问题,带领全村百姓告别了“晴天风沙扑面,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

新的历史机遇为脱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攀枝嘎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9人,帮扶干部顺应独特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在高海拔地段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人工造林,让村里的山头先绿起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拓宽了牧场范围,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条件。在中海拔地区,大力推广种植良种玉米,确保农户粮食增收,不但可以解决温饱,还能余出粮食发展高品质生猪产业养殖。针对低海拔地区闷热潮湿气候,由党员带头,大力推广烤烟、花生、生姜、蔬菜等经济作物,促农增收。

攀枝嘎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青山绿水间,梯田层层而上,形成錯落之美。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横跨尼珠河峡谷,把攀枝嘎和贵州水城紧紧连在一起,气势恢宏,为村中再添壮丽美景。立足这一优势,普立乡确立了旅游脱贫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打造尼珠河峡谷风光旅游区项目,以贫困村为重点,建设以“宣威火腿美食”“普立不回家的羊”等为主题的一系列特色小镇。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云南省政府“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项目,并获得了北方亚拓能源有限公司的独家投资。6月13日,当地政府与北方亚拓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修建性的详细规划已在加紧制定中,预计今年10月便可动工。项目建成后,将直接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带动其他产业就业1万人以上。

猜你喜欢
大寨
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
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
过去的苹果
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
西安市大寨路道路工程建设及管理
郭凤莲:昔日“铁姑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让幸福梦想都开花
大寨精神新启示
新时期大寨精神解读
赤橙黄绿新大寨